发挥好中药临方制剂特色优势

老安的记事本 2024-12-28 03:42:15

中药临方制剂是以中医基础理论为指导,运用中医药技术方法,对患者进行辨证施治实行“一人一方”,由调剂人员按医生要求采取传统方式加工而成、适用于患者病症的不同剂型制剂,是中医临床用药的特色。

在国家大力推动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当下,为进一步提高临床疗效,推广使用中药临方传统制剂是非常必要和适宜的。当前,中药临方制剂的临床使用率呈逐年上升趋势,且患者、医生、制剂人员等对临方制剂均有较高的满意度。

公元前700 多年前成书的《五十二病方》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医方著作,其用药方法就有外敷、内服、药浴等;丸剂的使用有以酒制丸、以醋制丸等。《黄帝内经》记述了汤、丸、散、膏、丹等剂型。东汉张仲景的《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两书记载有煎剂、浸剂、丸剂、散剂等十余种剂型。东晋葛洪的《肘后备急方》记载了干浸膏、蜡丸、浓缩丸、锭剂等剂型。

中医传统制剂有丸、散、膏、丹、酒、露、汤、锭等8 种主要剂型。目前,有收费标准的中药临方制剂有汤剂、丸剂、胶囊剂、颗粒剂、散剂、膏方、合剂、酒剂等。

汤剂,指将药物用煎煮或浸泡后去渣取汁的方法制成的液体剂型。汤剂是我国应用最早、最广泛的一种剂型。汤剂有适应中医辨证施治、随证加减、制备简单、吸收快、药效发挥迅速的优点。但汤剂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煎液体积较大、味苦,服用、携带不方便;易发霉、发酵,不能久贮;煎煮不稳定,影响疗效(部分代煎、部分自煎)。汤剂还包括外洗汤剂。为克服汤剂缺点,业界做了一些改善成为新的剂型,例如为减少口服量、便于携带进行一定程度浓缩的合剂。

颗粒剂则是在汤剂的基础上浓缩制粒而来,具有携带方便、易于储存的优点。

丸剂,指中药细粉或中药提取物加适宜的粘合剂或辅料制成的球形或类球形制剂。可分为水丸、蜜丸、糊丸、蜡丸、浓缩丸和微丸等类型。丸剂也是中成药的古老剂型之一。丸剂便于储存、药效持久、服用方便。丸剂吸收较缓慢,凡药物不耐高热、难溶于水、容易挥发,多适合做丸。丸剂常用于治疗慢性病,其功能不是汤剂可以全部取代的。

市民在中医药游园会上品尝黄精芝麻丸

散剂,指药物或与适宜的辅料经粉碎、均匀混合制成的干燥粉末状制剂。散剂是最古老的传统剂型之一,《伤寒论》《名医别录》《神农本草经》中均有大量散剂的记载。古人曰“散者妆也,去急病用之”,充分概括了散剂的特点:较其他固体剂型相比,散剂易于分散、溶出快、吸收快、起效快;制备工艺简单,易于控制剂量;外用散剂覆盖面积大,对外伤可同时发挥保护、收敛、促进伤口愈合等作用。但散剂也同时因为分散度大,有吸湿性、气味刺激性、不稳定性等不足。不是所有的中药都适合做散剂。为方便患者服用散剂,可以把散剂装到胶囊里服用。

膏方又叫膏剂,以其剂型为名。膏方历史悠久,《黄帝内经》中就有关于膏剂的记载,如马膏,主要供外用;东汉张仲景《金匮要略》记载的大乌头膏、猪膏发煎是内服膏剂的最早记载。膏方一般由20 味左右的中药组成,具有很好的滋补作用。膏方是在大型复方汤剂的基础上,根据人的不同体质、不同临床表现而确立不同处方,经浓煎后掺入某些辅料而制成的一种稠厚状半流质或冻状剂型。膏方适合慢性病患者的治疗、康复期患者的服用、未病先防治未病等。外用膏剂也是膏剂的一种,主要应用于跌打损伤、风湿痹痛等

疾病。

此外还有丹剂、茶剂、露剂、锭剂、胶剂、曲剂、敷贴等剂型。其中丸剂、散剂、锭剂等可以全粉末或者部分粉末入药,发挥有效成分的就不全是水溶性成分,还有很多脂溶性成分发挥作用。

在中药中还有一些中药是不入汤剂的,例如鲜药入药的青蒿,在治疗疟疾时水煎服就没有用,因为其主要成分青蒿素是脂溶性的,《肘后备急方》明确用新鲜青蒿榨汁使用才有效果。还有一些动物药,例如全蝎、蜈蚣等需要研磨吞服,其有效成分不仅仅是水溶性成分。

《神农本草经》记载:“药性有宜丸者,宜散者,宜水煮者,宜酒渍者,宜膏煎者,亦有一物兼宜者,亦有不可入汤酒者,并随药性,不得违越。”南北朝梁代医药学家陶弘景则进一步提出,“又疾有宜服丸者,宜服散者,宜服汤者,宜服酒者,宜服膏煎者,亦兼参用,察病之源,以为其制耳”。

2010 年,由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印发的《关于加强医疗机构中药制剂管理的意见》规定,“受患者委托,按医师处方(一人一方)应用中药传统工艺加工而成的制品”不纳入医疗机构中药制剂管理范围。据此,中药临方制剂范畴应纳入中药调剂学,不在医院制剂的管理范畴。

中药临方制剂的优势有:患者服用方便。可以调整口感、气味,方便患者服用,尤其是儿童患者。可以节约中药材,中药煮散可以节约二分之一以上的中药材。有利于医生沉淀自己的验方。可以保障中药应用的疗效。可以发展“以患者为中心”的药学服务,助力药师参与临床服务,使治疗服务更为精准、有效。

发展中药临方制剂面临的主要问题有:社会上普遍认为中药临方制剂是高端定制,没有认识到中药制剂与中药临床疗效的发挥有着密切相关的联系,目前中药特殊调配没有纳入医疗保险支付。专业技术人才少。大部分医生习惯用汤剂,没有根据最佳疗效选择剂型的习惯。

笔者针对中药临方制剂的传承创新发展提出建议:统一认识,明确中药临方制剂是提高中药临床疗效的重要手段,是一种中医适宜技术,在政策法规上给予支持和规范。将中药临方制剂纳入医保支付范围,让更多人享受到高质量的中医药服务。参照煎药室管理,制定中药临方制剂管理标准。加强中药制剂室建设,为中药临方制剂提供有力的基地保障。加强医院中药制剂人才培养,建设培养基地。

本文摘自:《中国中医药报》

作者:宝安中医院(集团) 梁奇

部分图片来源网络,版权属于原作者。

本头条号致力于公益宣传,无任何商业用途,若有文字、图片、视频设计侵权或违规,请及时告知删除。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