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淞沪会战以中国军队主动后撤而告终,苏州、常州相继失守,日军大将松井石根亲率八个师团,分四路进攻南京,并在海军、空军掩护下,采取战略包围,直趋安徽芜湖,威胁南京。其中南路日军以华中派遣军第十一军牛岛贞雄师团为前导,企图攻占广德、长兴泗安,迂回作战,包围南京,逼迫蒋介石早日签订城下之盟。为确保南京的侧背安全,并掩护淞沪疲惫友军撤退,川军出川,饶国华任师长的第一四五师奉命赴广德阻击日寇。
20世纪前三十年,川军打内战的恶名举国闻名。蔡锷发起护国战争后,四川便陷入军阀混战的泥淖中,到抗战爆发前,共发生大小四百七十余次的军阀混战。
“卢沟桥事变”后,国难临头,巴蜀大地请求子弟兵出川抗战的呼声前所未有地高涨,川军将士也纷纷请缨参战。面对日军的侵略暴行,四川省政府主席刘湘“破釜沉舟”,迅速决定亲率三十万川军出川杀敌。面对为他送行的四川各界万余人,刘湘发表了《告川康军民书》,郑重宣告:“四川可出兵三十万,供给壮丁五百万,粮食若干万担,川军将从尸山血海中求得最后胜利。”当时,刘湘已患有严重的肠胃病,需要静养,众多士绅谋士、川中父老也都苦劝他不要亲自率军出征,但他执意抱病亲率首批十万大兵出川抗日,川军精锐尽出。“四川王”刘湘要以血战一赎川军内战的罪过,洗刷川军污名。
川军开赴抗日前线的消息,让一四五师中将师长饶国华大喜过望,他激动地告诉友人:“此次为国抗战,使我心中苦闷豁然冰释,御侮报国的愿望就要实现了。”
饶国华出身四川资阳县世代务农的贫困家庭,十六岁时投奔川军开始军旅生涯,因屡立战功由士兵逐级升任师长。他克俭自律,居则陋室,食则粗粉,行无仆人,不着大衣,不戴手套,与士兵同甘苦。他常教育部下要护国、卫民、爱兵,如果穿上军装,拿起刀枪,不为百姓办事,反而胡作非为,那就只能算土匪了。任团长期间,饶国华率部驻兵 饶国华铜梁,每到农忙,他必亲自带队下田帮助农户栽种收割,但从不收取工钱和茶水费,他因此被乡民称为“饶菩萨”。饶国华结婚后,夫妻长期分居,妻子蓝紫仙见自己长久未生男孩,劝丈夫纳妾随营,他念夫妻情深,坚不允从。他还告诫士兵说,败坏道德,没有比好色更甚的了。
饶国华素喜读书,且对岳飞、文天祥、戚继光、史可法等古代先贤极为崇敬,无论走到哪里,他行军的背囊里总少不了砚台、笔墨和古书。但川军年年内战,饶国华也不可避免卷入其中,连年的军阀混战给他身心带来极大痛苦,正值壮年的他,心灰意冷,甚至一度到河南嵩山皈依佛门,落发为僧,不问世事。好在,上级爱才,有心延揽,多番苦劝,盛情之下还俗续任军职,一代川军名将才未终老青灯古佛。
1937年9月21日,川军出川抗日誓师大会上,饶国华向各界父老立下铮铮誓言:“此次奉命出川抗战,誓竭股肱之力,继之以坚贞,用尽军人天职,决心率所部效命疆场,不驱除倭寇,誓不还乡。”部队出征前,为无牵无挂专心抗战,也为昭示自己“壮士一去不复还”的杀敌报国决心,饶国华专程返回家乡,祭扫祖墓,并破例为母亲操办七十寿诞。他还特意看望了自己的恩师伍钧,对恩师行跪拜之礼,并郑重嘱托:“此行,为国抗战,不成功便成仁。学生如幸得马革裹尸还,学生之家属,尚望恩师照拂也。”他反复嘱托夫人蓝紫仙:“我这次为国而战,义无反顾。自古忠孝难两全,老母年高,望尽心奉养。”怀有身孕的蓝夫人强忍泪水,点头答应。
临行前,饶国华专门打了一盆洗脚水,亲自端去给老母亲洗脚。他单膝跪地,动作轻缓,慢慢地给母亲洗好脚,剪好指甲,擦干,再穿好袜子。他含泪跟母亲说:“我不能再在您面前尽孝了,只能在民族的份上尽忠。”此时的饶国华,或许已经预感到了,此去,再无归路!
“不驱逐倭寇出境,誓不还乡!”誓师结束,川军三十万人分批出川抗战。川军是杂牌军,装备极差,一个连配不了一挺机枪,一个师才有几门小炮,步枪大多是清朝留下来的“老毛瑟”,连手榴弹都是四川土造的“麻花手榴弹”。川军士兵身背斗笠,脚蹬草鞋,被人戏谑为“草鞋兵”。饶国华亲率所部甩开膀子步行踏上征程,一气步行两千里,再从川北转万县乘船东下,花了五十多天时间,到达南京保卫战前线———安徽广德。当时,已经是11月,江南冬天的阴冷侵髓透骨。川军士兵身上只穿着单薄的夏衣,难以御寒,但是面对寒冷、饥饿,没有人抱怨,也没有人喊苦,他们知道这次是“打国仗”,他们说:“为了抗战,杀日本鬼子,我们吃点苦也愿意的。
如果是内战,老子早就不干了。”就是这一支如此不堪的队伍,却在抗战烽火中,用热血和生命换来了“川军能战”和“无川不成军”的美名,向世人展现了中国军人的铮铮铁骨!
11月23日,饶国华率部抵达广德县十字铺,他立即亲自前往广德以东的界牌布置兵力,修筑工事。“守一城,捍天下”,坚守广德,才能保卫南京。广德为苏浙皖三省要冲,北可威胁南京,南可直下杭州,西可觊觎皖南。
面对绝对优势的日军,饶国华深知除了孤注一掷,拼死一搏,再无他法。他说:“我奉命出川,志在歼灭强寇,还我河山,解我同胞倒悬之苦,现在幸而优先被派到前线御敌,战机就要来临,怎能不叫我热血沸腾?怎能不叫弟兄们攥拳捋袖,跃跃欲试?”战前动员会上,他鼓励官兵奋勇杀敌以不负家乡父老重望:“国家养兵是为了保国卫民,人谁不死,死有重于泰山,有轻于鸿毛。今天是我们报国之时,当不惜一切努力报国,令我川军为谋人民利益而献身⋯⋯胜则生,败则死,绝不在敌人面前屈膝示弱,给中国人丢脸。要成仁不怕抛头,取义不惜舍身,恪尽职守,以身殉国。”全师官兵坚决表示:“誓与广德共存亡,不许倭敌逞凶狂!”决心与进犯日寇血战到底,用鲜血和生命捍卫祖国的领土和尊严。
战役首先在广德以东的浙江长兴泗安打响,日军牛岛师团在飞机大炮的掩护下,由太湖分乘百余艘汽轮、橡皮艇直下宜兴、长兴,直扑广德而来。日军出动机械化部队四千余人,仗恃火力优势,动用飞机二十七架轮番轰炸。泗安镇周围一片开阔地,无险可守,士兵只有依据房屋和临时修筑的工事据守。面对那些喷着火舌迎面而来的钢铁怪物和蜂拥而至的骑兵,中国守军浴血苦战三天三夜,小小一个泗安城,中日军队屡次争夺,几易其手,最终失陷。
战场移到广德以东的界牌。经过三天的恶战,第一四五师已经伤亡过半,弹药也得不到及时的补充,来日又必有大战。饶国华请求总部增援,可得到的回复是:“不收复泗安,提头来见!”此时,以一四五师的现存力量,不用说收复泗安,就是守住界牌阵地也不可能,但军人以服从为天职,饶国华接受了这道无法完成的命令,他知道为国尽忠已在眼前。28日,敌人以装甲车、坦克开道,满载大批日军沿广泗公路蜂拥而来,界牌失守。
泗安、界牌阵地相继失守,广德县城危在旦夕!面对死伤满营的士兵们,饶国华振臂高呼:“阵地在,我在;阵地亡我亡。一定要为国争光,流尽最后一滴血!”30 日黎明,枪炮声如雷鸣电闪般在阵地上响起,敌机来回狂轰滥炸,倾泻上千吨的炮弹,阵地笼罩在滚滚浓烟中。在优势火力的掩护下,日军步兵蜂拥而至,连续轮番冲锋。一四五师守军终因装备落后,铁路皖赣线又被日军炸毁,弹药给养中断供应,增援无望,部队伤亡过半,内外交困。加上刘汝斋团擅自后撤,致使士气受挫,战局急转而下,全线崩溃。当天,广德城陷落。
日军攻入县城后,饶国华受命组织反攻,但只剩下一营兵力,被日军重重包围于十字铺。日军不敢进逼,一再劝降。饶国华紧握腰中的“雪耻刀”,对左右说:“诸君还记得吧,我们离川时,蜀中父老兄弟姐妹曾举行盛大仪式欢送,潘文华军长代表我们川军将士致答词,表示我们一定要血战到底,收复失地,把日本侵略者赶出中国去,做到胜则生,败则死,不成功便成仁。我们要牢记当时的誓言,绝不能在敌人面前屈膝示弱,给中国人丢脸呀!”宁可死,绝不能投降。
这天深夜,大战后的广德月华如水,沉静得吓人。饶国华余部已身陷重围、弹尽粮绝。他亲书遗书两封,留给刘湘和一四五师所属官兵,内容为:“刘汝斋不听指挥,以致兵败,职唯有不惜一死,以报甫公知遇及川中父老之情。”“本部扼守广德,掩护友军后撤集中,已达成任务。我官兵不惜牺牲为国效力,忠勇可嘉,深以为慰。广德地处要冲,余不忍视其陷入敌手,故决与城共存亡,上报国家培养之恩与各级长官爱护之意。今后深望我部官兵奋勇杀敌,驱寇出境,还我国魂,完成我未竟之志,余死无恨矣!”他想以死唤起川军的斗志,与日寇奋战到底。
写完沐浴更衣,饶国华声色如常地对卫士等人说:“今天你们辛苦了,各自睡去吧。”卫士们不疑有他,也各自入睡。凌晨2点,饶国华徘徊走入住房后面的一片竹林。竹林中一片漆黑,安静极了。此时,或许他正想着当初文天祥从容就义时的名言:“孔曰成仁,孟云取义⋯⋯”回想着当初率部出川抗日,这一支没人看得起的川军部队,今日可谓洗刷污名了。他正了正军帽,整了整军服,踏上一张早就铺好的毛毯,盘腿坐下,毫不犹豫地举起手枪对准自己的太阳穴,“砰”的一枪,他兑现了自己的诺言,成仁了。
饶国华殉国后,他的四川老乡宝光寺方丈贯一法师满怀深情写下挽诗:“羡君有志静风波,溅血沙场气若何。谁信岛夷真劲敌,伫看国士尽横戈。千军浩气堪持久,一点雄心自不磨。生死精神同河岳,万人蜀国泪滂沱。”贯一法师出世犹垂忧国泪,念佛不忘救国,恨不能亲上战场跃马横戈。
不幸的是,五十天后,饶国华的老上级刘湘在汉口万国医院病逝,匆匆结束了仅三个月的抗战生涯。刘湘留下遗嘱,勉励川军将士奋勇杀敌:“敌军一日不退出国境,川军一日誓不还乡。”死前,他还留下亲笔书写的两句杜甫的诗:“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