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行军为什么一定要走关口,翻山越岭搞奇袭不行吗?

江湖夜雨十年灯 2025-04-18 20:56:18

古代行军打仗。行军才是日常,打仗也就上去两小时不到结束。

古代的交通条件,交通工具,通讯条件,使得后勤和组织非常困难,下面一个一个来说。

古代行军打仗,就按照西安到洛阳这样百里级的行军来说。

真正打仗的战兵,大概一两万人,辅兵大概就得七八万起步。1:5左右的比例大概这样子。

然后辅兵包括了运输粮草器械的,包括维修器械的工匠,包括基本后勤管理人员等等。

然后我们看一看辅兵的日常行军是怎么样的?

首先古代不像现在,走到哪都有吃有喝,有住的地方。这些全得靠自己。

所以一般凌晨两三点起床就得埋锅造饭,然后做几万人的早饭。吃完早饭就是收拾物资准备出发。包括帐篷,炊具,运输物资等等。

古代交通条件,道路并不具备非常良好的通过条件。所以往往前后拉得特别长。人数过万,无边无岸。这真不是吹的。

前面的人和后面的人距离可能是按照十里计算。

然后马儿拉车几小时之后,需要吃草,喝水,你又不能硬灌,基本上也得按照小时计算。大部队一停一行需要很长的准备时间。

到了下午三四点,就得找地方宿营。

需要周边有饮水条件,几万人人吃马嚼,没有稳定的淡水供应是不行的,所以行军路线往往要沿河不远,不是不想翻山,去哪喝水?

然后就是找木材伐木取火。这也是一个大工程,几万人的吃饭取暖需求,队伍木材消耗非常大,具体可以想想农村土灶烧柴做饭,然后把数量扩大万倍,就差不多了。

然后就是搭帐篷,合格的行军,还得挖掘基本工事,设立栅栏,拒马坑,排水沟,防火设施,物资的防水防潮设施,以及堆放物资的仓库。一些零散的比如瞭望塔,简易厕所等,也需要人手和时间设立。反正这一套,没有熟悉的后勤人员安排,两三个小时,大家是吃不上饭的。所以一天就是设立这些东西,早上再收起来。特别费时间。有时候因为选址问题还得绕路,或者提前停下来,也是常有的事。

所以后勤行军,日行20里左右就是常态。而你战兵如果脱离后勤太远。会存在被敌人截断粮道得风险。所以主力也得跟着后勤的速度走。先锋不再此列。

千人级别的骑马先锋,一人三马,带七天补给,可以做到日行几百里,代价就是有去无回。以战养战。跑到地方,马基本都废了。

这只是稍微说了一下古代行军常见的事情。

接下来说一下消耗。

马的食量大概是人的六倍,记住这个数字。一架拉货的马车(牛车or骡车)大概是1.5吨的拉货量,需要两匹马,4个人的最低配置。加上辅助人员,大概是6个人的配置。也就是1.5吨的物资,需要大概18个人。18个人也就意味着18张嘴,每天大概需要消耗60斤左右的物资。一辆车的物资,如果按照500里行军,日行20里计算,大概就是25天,也就是1.5吨物资,到了目的地只剩下一半。大概就这么理解。而现实中,物资里面除了粮草,还有盔甲,兵器,修理器械的工具等等,粮草在质量的占比方面,能有一半就不错了。毕竟盔甲,弓箭挺沉的。还有帐篷,防水皮料什么的。这样下来,两台马车,其实只有一台马车拉的粮草,到了目的地还得少一半,这还不算路途中的损耗,比如雨淋之后受潮发霉,路途颠簸损耗等等。

那为了到目的地的粮草足够,出发的时候就得带多得多的物资上路,边吃边消耗。这又额外增加了物资运输的成本。

另外古代兵马多了一定要分兵。不然对单条线路的后勤压力过大。比如马,边走边吃草。300正规骑兵,一人三马加上一点冗余,就是千匹马的量。千匹马能把沿途的草给啃干净,还得往深处去啃。要是5000人级别的骑兵行军,对沿途生态可以说是毁灭性的。而步兵行军一样。对沿途的生态破坏主要是伐木生火,基本大部队行军之后,寸草不生。

然后我们看看西安到洛阳。首先就是肴关函谷关这种雄关,后勤运输非常困难。道路狭窄,前面和后面能拉下两三天都是常态。过了函谷关马上就面临黄河天险,还得渡河。。。后面洛阳周边又是虎牢关这类易守难攻之地,对后期运输都是巨大的压力。

这还是中原核心,要是山西那边的太行八径行军,呵呵。。。。

而水路河运的成本能比陆地运输低廉上百倍。而且速度快。顺流情况下,日行百里轻轻松松,需要的人员也少。所以古时行军打仗,能走水路运输,绝对不会走陆路。开封能发展起来就是京杭大运河。十里扬州莫不如是。

这都只是简易情况。

如果下雨。。。那么运输条件更加艰难。现代很多汽车都有在湿滑泥地路面陷进去不能自拔的情况。更何况古代道路条件下的马车?而且民夫们普遍没什么换洗衣服,也没鞋子穿。雨水淋湿了很容易生病,木材打湿了,生火也更加困难。大量民夫在下雨天是很容易成群病倒的。这个在古代历史上十分普遍。雨天行军,距离会大打折扣。

这就是古代行军的难度。

为什么要走关口?因为人少,可以自带干粮翻山越岭,走没有路的行军。但是大部队,尤其是有大量辎重的部队,行军路线是死的。这些人要喝水,所以沿途必须要距离水源地不远,晚上要有合适的营地,所以沿途必须要有适合宿营的地方,要生火做饭,所以沿途还得有合适的伐木取火的成片山林。地理条件是固定的,那么行军线路基本上就那几条。

翻山越岭最多最多适合千人级别的先锋奇袭。而且距离还不能太远,几百里的话,就算了。哪怕是骑兵,五百里级别的奇袭也不可能全走山路。一般带着七天的补给,日行百里,第二天就得日行八十里,后面越来越低。如果山岭比较恶劣的话,路途损失也不会小。

而古代中原地区的战争,你能数得出名字的,基本上都是万人级别的战斗。千把人急行军是达不到目的的,而且风险极大,得不偿失。

另外再说一下,古时候的军人,哪怕是战兵,普遍文化水平是很低的,民夫辅兵就更差劲了。

你想想五万人级别的行军(战兵也就一万出头),几百里路,上万的牛车马车,如何组织安排协调,日常行军各方面的管理,疾病管理,物资管理,路线规划,斥候外派等等。

就是让这些个文盲如何按照你的要求能够有一定队形行军都够你喝一壶了。而且这种大部对,一般都是分批吃饭分批上路分批睡觉分批警戒分批运输前后联络。这里的事情远比你想象中复杂。

至于古代北方游牧民族的后勤。人家是赶着牛羊边吃草边行军。牛羊就是最好的物资。也没什么铁甲,武器自带,基本都是轻骑兵。饿了杀牛羊,甚至吃地鼠之类的,渴了喝牛羊奶或者马血,生肉也吃。

这样的方式,确实对后勤压力小不少,毕竟牛羊能自己走路,而粮食不行。所以北方游牧民族的机动性肯定是更强的。但是他们的队伍天生不适合攻城,只适合在草原玩。因为牛羊要吃草,你大冬天的按照这个方式行军试试?也不是不可能,就是来年开春就没什么牛羊了。全死光光。

游牧民族搞奇袭,来去如风,是轻骑兵,而且持续不了几天。重装甲骑都不行。那套马恺,盔甲重量可不低,还有修长的马槊。

古代中国的战争,基本上都是几个月起步的,没有良好的后勤物资保障,是不可能持续几个月的。

到了20世纪的朝鲜战争,朝鲜战场的“礼拜攻势”就是后勤压力过大,小部队不依靠后勤,只能坚持战斗7天,就得后退补充物资,不然就是玩蛋。

战争不是开玩笑,没有捷径。某几个所谓的奇袭案例,你去套上面说的现实情况,只能说有些人赌赢了而已。输的呢?输的估计都不配史书留名。能简单解决问题,古人又不是傻子,何必如此辛苦?说明臣妾办不到啊。

13 阅读:2125
评论列表
  • 2025-04-19 13:27

    那是述写手法不一样而已,就比如秦国灭楚的60万大军,是把辅兵民夫算上,像满清那几万人出战,只写战兵,不写辅兵民夫的。[得瑟]

  • 2025-04-19 12:02

    乾隆对后勤的理解在所有帝王中是最高的,所以他一直走精兵路线,虽然号称十全老人,到处用兵,收复新疆,两次大小金川战役,多次南征缅甸,但每次用兵都不会超过十万,并且全部都是职业化的骑兵,并且赏罚分明,再加上密折制度,乾隆对前线发生的事了如指掌,想谎报军情,抢夺他人功劳或者推卸责任,不可能的。

    海川 回复: 小二上壶茶
    乾隆高度依赖索伦骑兵,蒙古的锡伯骑兵,还有西山锐健营,这些就是高度职业化的士兵。
    小二上壶茶 回复:
    那是述写手法不一样而已,就比如秦国灭楚的60万大军,是把辅兵民夫算上,像满清那几万人出战,只写战兵,不写辅兵民夫的。至于说什么职业化,不就是世兵制,三藩时战力就下降严重。赏罚分明就更过了,只要不是满蒙两族的将领,基本上打完仗就被扔了,好的,给个位置养老差的直接干掉。
  • 2025-04-21 09:31

    写文章的可以算将才了。

  • 2025-04-20 10:49

    你的士兵可以翻山越岭,你的辎重和粮草难道也翻山越岭吗

  • 2025-04-21 11:47

    大兵团作战,军纪要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