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自成其实就是黄巢第二,李所以速败,朱元璋所以成功,并不在于二者能力、见识的差距。
只从表面上看,朱元璋能团结不同阶级的精英:像萧何那样兢兢业业主管后勤的李善长、长于谋略的刘伯温、精于战略的朱升,经世大儒宋濂、善于治道的汪广洋、章溢、陶安等等。又有切合实际的平天下的步骤,如“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还有一批上马能打仗,下马能治民的复合型统帅,如徐达、李文忠等一流人物,他们在水网密布的南方战无不胜,到了华北平原或戈壁、草原,面对胡人,作战之出色往往更出对手之上,徐达收复失落汉家之手四百年的大都,据说市不易肆,平静如常。
这些都远远强于李的团队,老李手下“文臣”如宋献策、牛金星之流,武将如那个“追赃助饷”把北京搞得鸡飞狗跳的刘宗敏之辈,比起来简直是土鸡瓦犬!
然而,你单凭这些表面就轻蔑李自成,说他不如朱元璋那就大错特错了。
李自成的许多品质,是朱元璋远远比不上的。
古来成大事者,半由人力半由天命。何为天命?无非天时地利人和。
朱元璋于1352年投军于淮西濠州义军,到1368年开国。这16年间,头10年北有红巾军替他阻隔着元军最强势的力量,他可以安心在江淮从容发展,吃掉一些菜鸟级的地方官军,从军才4年,就吞并老丈人的队伍,拿下空虚的集庆(南京),据东南形胜之地。有时间有空间有条件搞他的“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也有足够的时间积累见识,学习如何建设江山,访求地方名儒,组建和磨练有实干经验的领导团队,广揽将才,积储富力。等到羽翼丰满,足以与江南张士诚、上游的陈友谅争鼎南国之际,北方的元廷内部又爆发了长达6年的毁灭性内战,元惠帝父子之间、勃罗帖木儿与元廷之间、王保保与勃罗贴木儿之间、王保保与元廷之间、王保保与李思齐等陕西四军阀之间、王保保与察罕的旧部关保、貘高之间,一场接一场,打得天昏地暗,你死我活,不灭大元誓不休,谁还顾得了南蛮?
朱元璋得以先干掉同样因内乱而实力大伤的陈友谅,再吃掉连个方国珍、杨完者都打不过的张士诚。最后于1368年南北并举,各出一军,一取大都,一取湘粤桂闽,收渔人之利即可。彼时,天下各强都伤于内耗,无力再与朱明做战略性的角逐,王保保做为北方内战好容易活下来的幸存者,也最多对明军取得几场无关大局的小胜,无力回天,败走大漠。
也就是说,光从朱元璋据有金陵开始算,他有长达12年时间经营一块安全的根据地。
这一条件,是李自成绝对没有的,也是单凭人力无法做到的。
李自成自1629年举义于陕北,到1644年进北京,奋斗15年,几乎都是在明军主力部队(秦军、左军、京营等)苦苦追杀下寻求生存,大多数时候朝不保夕,流来蹿去,不得喘息。也没有哪个大神能替他常年挡着明军主力,让他在南方有一块安稳的立足之地。
历史上不管是谁,不管起家时见识多低,但凡有较长的时间经营一块富饶根据地,一般都会渐渐懂得争取士绅阶层的合作,政权才能有稳固长久可言。并以此吸收和打磨一个拥有综合才能的成熟团队。若历史能像对朱元璋那样,给李自成一方舞台,李自成做的不会比朱元璋差。
可惜,历史没有创造这样的条件,李自成被朝廷大军常年累月的“熬鹰”,好容易在襄城一带取得一块位置、人力富力都不错的立足之地,也尝试着建立政权,招流民,兴农桑,攒经验时,已是崇祯十六年,太晚了!随着陕西三边精锐的被歼,李自成也只能顺势而取,从陕西直捣北京,大明呼啦啦如大厦倾了。
但李自成呢?治理天下的经验远未成型,团队没团队,人才没人才,如同文盲进京赶考一般。当年进大都,定天下的朱明集团,是苦读了十多年且有一帮子高士指点的饱学之士,李自成却还是那个一脑袋高梁花子的农民。
这就是天命。
所以收取大都,定鼎天下的朱元璋可以在北方复制他的江淮治理经验,取得各阶层、从官僚士绅到升斗贫民的支持,迅速完成亲老政权的无缝对接。吴三桂若在当时,绝然是老老实实带着关辽军“弃暗投明”,别无他念。对他吴三桂这类上层人士来说,新旧王朝没有任何差别,政治理念、治道、阶级协作都是正统做派。
而李自成集团必然将流寇时代打土豪的一套搬入京师,拷虐百官、士绅、商民,大搞“追赃助饷”,如此理念,如此做风,如此治道,吴三桂哪能不胆寒? 即使一时投奔,一时任用,将来兔死之后,也将落得跟被夹拷的权贵一样的狗烹之局。
吴三桂真想投鞑子吗?自松锦决战之后,连母舅祖大寿都降了,关外大势已去,他苦守宁远孤城,在皇太极、祖大寿连连劝降,局面危难之际,宁肯与势在必得的清军血战到底,亦不曾动过降念。说明他打心里还是希望“降汉不降胡”的。无奈李自成实在不像传统的真命天子,完全不懂儒家治道,相比而言,阴暗歹毒的满清,其政治手腕却成熟得多,满清和朱元璋一样,地缘上有优势,有一片可攻可守,长期经营的根据地,有不断试错,调整的机会,取得了合格的统治经验,懂得招揽士绅,令李自成集团相形见绌,这才是吴三桂经过反复纠结,最终背顺投清的关键。
吴三桂投清,天下事去矣!
明朝本身就是快熄灭灯,李本身也不強悍,遇着骑马的清兵败是当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