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是中医经典之首,全面系统地阐述了中医基本理论和学术思想,构建了中医理论体系框架,为后世中医发展提供坚实基础。内容涵盖人体解剖、生理、病理、疾病诊断、治疗、预防等多方面知识,许多理论和观点至今仍具重要指导意义,被历代医家奉为圭臬,为中医从业者必读之书。

《六节藏象论》是中医藏象学说的核心文献之一,重点论述脏腑的生理功能、阴阳属性及与自然界六气(风寒暑湿燥火)、四时的对应关系,提出“藏象”概念(脏腑生理病理在体表的征象),强调天人合一、五脏系统协调,是中医基础理论中关于人体生理结构与功能的重要理论依据。
【原文】黄帝问曰:余闻天以六六之节,以成一岁,人以九九制会,计人亦有三百六十五节以为天地,久矣。不知其所谓也?岐伯对曰:昭乎哉问也!请遂言之。夫六六之节,九九制会者,所以正天之度,气之数也。天度者,所以制日月之行也,气数者,所以纪化生之用也。天为阳,地为阴;日为阳,月为阴。行有分纪,周有道理。日行一度,月行十三度而有奇焉。故大小月三百六十五日而成岁,积气余而盈闰矣。立端于始,表正于中,推余于终,而天度毕矣。
【译文】黄帝问道:“我听说天体运行以‘六六之节’构成一年,大地以‘九九制会’划分空间,而人体也有三百六十五个‘节’与天地相应。这种说法流传已久,但我不太明白其中的含义。”
岐伯回答:“您的问题非常深刻!请容我详细解释。所谓‘六六之节’和‘九九制会’,是用来确定天体运行的规律(天度)和阴阳之气的变化周期(气数)。天度规范日月星辰的轨迹,气数则记录万物生长化育的规律。天属阳,地属阴;太阳为阳,月亮为阴。它们的运行各有规律,循环遵循法则。太阳每日行1度,月亮每日行13度有余,因此积累大小月的365日形成一年,剩余的气数累积成闰月。通过确立历法起点(如冬至)、校正节气中点(如夏至)、推算余数设置闰月,天体的运行规律就完整呈现了。”
【解读】这段对话以“天人相应”为核心,通过“六六之节”(天干地支六十甲子周期)和“九九制会”(九宫九州的空间划分)的数学模型,将天体运行、气候变迁与人体生命节律统一起来。文中指出,“天度”是日月星辰的客观轨迹(如日行1度、月行13度),而“气数”是阴阳二气推动万物生长的能量周期(如二十四节气)。古人通过观测日影(立端于始、表正于中)和置闰(推余于终)调和阴阳历法,既体现了对自然规律的精准把握,也揭示了人体与天地共有的动态平衡法则——如“三百六十五节”并非实指关节,而是借喻人体气血、经络与自然节律的节点呼应。这种思想为中医“因时制宜”的养生与诊疗奠定了基础:例如顺应四时调养五脏、依据气血随月相盛衰施治,乃至通过体表征象(面色、毛发等)推断脏腑状态,皆源于“天人同构”的整体观。其本质是将人体视为宇宙的微观缩影,强调内外环境的协调统一,至今仍是中医理论的核心支柱。

【原文】帝曰:余已闻天度矣,愿闻气数,何以合之?岐伯曰:天以六六为节,地以九九制会。天有十日,日六竟而周甲,甲六复而终岁,三百六十日法也。夫自古通天者,生之本,本于阴阳。其气九州、九窍,皆通乎天气。故其生五,其气三。三而成天,三而成地,三而成人。三而三之,合则为九,九分为九野,九野为九藏,故形藏四,神藏五,合为九藏以应之也。
【译文】黄帝说:“我已经明白天度的含义了,还想了解气数是如何与天度相合的?”
岐伯回答:“天以‘六六之节’为周期(三百六十日),地以‘九九制会’为框架。天有十日(十天干),十日循环六次形成六十甲子周期,六十甲子再循环六次构成一年,共三百六十日,这是历法的基础。自古以来,通晓天地规律的人,都认为生命的根本在于阴阳。人体之气通过九州(大地空间)、九窍(眼耳口鼻等孔窍)与天气相通。天地阴阳化生五行(木火土金水),其气又分为三阴三阳(太阴、少阴、厥阴;太阳、少阳、阳明)。三阴三阳之气形成天、地、人三才,三者相合则为九(三×三),对应九野(九大地理区域)、九藏(人体九大脏腑)。其中,形藏四(胃、大肠、小肠、膀胱,主有形物质),神藏五(心、肝、脾、肺、肾,主无形神机),合为九藏以与天地九野相应。”
【解读】此段进一步阐释“气数”与“天度”的融合机制,以“六六为节”(天干循环六十甲子)和“九九制会”(九宫、九州的空间划分)为框架,揭示天地阴阳化生万物的规律。岐伯指出,阴阳二气通过“三阴三阳”分化(太阴、少阴、厥阴;太阳、少阳、阳明),形成天、地、人三才,三者交互衍生出“九”这一核心数理模型——对应自然界的“九野”(地理空间)和人体的“九藏”(形藏四、神藏五)。其中,“形藏”(胃、肠、膀胱等)主受纳传导有形物质,“神藏”(心肝脾肺肾)主调控气血神机,二者共同构成人体与天地气数相通的枢纽。这一理论将时间(六六节律)、空间(九九分野)、人体功能(九藏)统一于阴阳五行体系,强调生命本质是天地气化的缩影:九州九窍为天人感应的通道,三阴三阳为能量运行的模式,九藏则为内外协调的功能载体。此思想为中医“天人合一”的诊疗提供了数理依据,例如通过观察九窍状态判断脏腑病变,或结合节气变化调节三阴三阳之气以养生,均体现气数与天度相合的整体观。
【原文】帝曰:余已闻六六九九之会也,夫子言积气盈闰,愿闻何谓气?请夫子发蒙解惑焉!岐伯曰:此上帝所秘,先师传之也。帝曰:请遂闻之。岐伯曰:五日谓之候,三候谓之气;六气谓之时,四时谓之岁。而各从其主治焉。五运相袭,而皆治之;终期之日,周而复始。时立气布,如环无端,候亦同法。故曰:不知年之所加,气之盛衰,虚实之所起,不可以为工矣。
【译文】黄帝问:“我已明白六六、九九的规律,您提到‘积气盈闰’,请问究竟什么是‘气’?恳请老师为我解惑!”
岐伯答:“这是上古所秘传的学问,由先师口授于我。”
黄帝说:“请详细讲解。”
岐伯答:“五日称为一候,三候(十五日)称为一气;六气(九十日)构成一季,四季合成一岁。万物皆随当令之气(主气)而盛衰。木火土金水五运之气依次更替,各主一时,循环往复,终而复始。四季确立,节气分布如圆环无始无终,候的变化亦遵循此理。因此,若不懂岁运的加减、气的盛衰、虚实病机的根源,便不能成为合格的医者。”

【解读】此段以“气”为核心,系统阐释了自然节律与人体健康的深层关联。古人将一年划分为“五日为一候,三候为一气(即二十四节气),六气为一时(四季),四时为一岁”的精密时序,揭示“气”是天地阴阳消长的基本单位——万物随主气而盛衰,五运(木火土金水)依序轮转,如环无端,形成周而复始的动态循环。所谓“积气盈闰”,正是通过闰月调和阴阳历法差异,体现“气”在维持时空平衡中的关键作用。在医学层面,“气”的盛衰直接关联人体虚实病机:五运之气主时(如春木主肝)影响脏腑功能,节气更迭引发气血变化(如冬至阳气始生),外感六淫与内伤情志皆因气机失常致病。岐伯强调“不知气之盛衰,不可为工”,实质要求医者贯通“候—气—时—岁”的自然节律,将五运六气理论融入诊疗——如依据节气调整治法(春宜疏肝)、在气候转折点(如二至二分)防病于未然,或通过岁运推演预判疾病趋势(如金运太过之年肺病多发)。这一思想以“气”为纽带,将天度、气数、人体统一于“天人同构”的框架中,既奠定了中医时间医学的根基,也彰显了“顺应天时,调和气机”的整体观,至今仍是中医养生、辨证、治未病的核心准则。
【原文】帝曰:五运之始,如环无端,其太过不及何如?岐伯曰:五气更立,各有所胜,盛虚之变,此其常也。帝曰:平气何如?岐伯曰:无过者也。帝曰:太过不及奈何?岐伯曰:在经有也。帝曰:何谓所胜?岐伯曰:春胜长夏,长夏胜冬,冬胜夏,夏胜秋,秋胜春,所谓得五行时之胜,各以其气命其藏。帝曰:何以知其胜?岐伯曰:求其至也,皆归始春。未至而至,此谓太过。则薄所不胜,而乘所胜也,命曰气淫。至而不至,此谓不及。则所胜妄行,而所生受病,所不胜薄之也,命曰气迫。所谓求其至者,气至之时也,谨候其时,气可与期。失时反候,五治不分,邪僻内生,工不能禁也。
【译文】黄帝问:“五运循环如圆环无始无终,但它们的太过与不及会如何表现?”
岐伯答:“木火土金水五运之气依次主时,彼此存在相克关系(如木克土),盛衰变化本是常态。”
黄帝问:“什么是平气(正常状态)?”
岐伯答:“即五运无太过不及,平衡运行。”
黄帝追问:“太过与不及具体如何?”
岐伯答:“经典中已有论述(如《素问·气交变大论》等)。”
黄帝问:“何谓‘所胜’(相克关系)?”
岐伯答:“春木克长夏土,长夏土克冬水,冬水克夏火,夏火克秋金,秋金克春木,这是五行依时相克的规律,并以当令之气对应相应脏腑(如春木应肝)。”
黄帝问:“如何判断五运的太过不及?”
岐伯答:“以节气是否准时到来为判断标准。若未到立春而春气已至,是木运太过(气淫),此时木气过度克制土(乘所胜),反被金气制约(薄所不胜);若立春已至而春气未至,是木运不及(气迫),土气趁机妄行(所胜妄行),火气(木所生)受病,金气(木所不胜)亦来压迫。医者须严格观察节气应至之时,若失于时令、违背气序,则五运紊乱,邪气内生,良医亦难救治。”
【解读】此段聚焦“五运太过不及”对气候与人体病理的影响,以五行生克为纲,构建“时令—气机—脏腑”联动的动态模型。岐伯指出,五运(木火土金水)依序主时,遵循“春木胜长夏土、长夏土胜冬水、冬水胜夏火、夏火胜秋金、秋金胜春木”的相胜规律,并将五行对应五脏(如春木应肝),形成“气命其藏”的天人关联。判断五运盛衰需以节气为准:若未至其时而气先至(如未立春而温风早来),为太过(气淫),表现为当令之气亢盛而过度克制所胜之脏(如木太过乘土伤脾),同时招致所不胜之气的反制(如木太过引金气伐肝);若时至而气未至(如立春后仍寒凝不散),为不及(气迫),导致所胜之脏妄行(如木不及则土亢犯胃),所生之脏失养(如木不及则火衰伤心),且被所不胜之气压迫(如木不及受金燥伤肺)。这一理论将自然气候异常(如暖冬、倒春寒)与人体疾病机制贯通,要求医者“谨候其时”,通过观测节气推断五运盛衰,进而预判病机——如木运太过之年肝脾失调多发,火运不及之年心肾不交易见。临床治疗需遵循“抑强扶弱”原则:太过者泻其亢盛(如木旺用酸敛肝),佐以安抚所胜(如健脾防乘);不及者补其本脏(如温肝升发),兼抑所胜之妄(如降胃土之壅)。此“因时辨气”的思维,不仅深化了“天人相应”的内涵,更将五运六气从抽象历法转化为可操作的诊疗指南,凸显中医“治未病”的核心智慧——唯有把握气机消长之先机,方能于邪气未猖时化病于无形。
【原文】帝曰:有不袭乎?岐伯曰:苍天之气,不得无常也。气之不袭,是谓非常,非常则变矣。帝曰:非常而变,奈何?岐伯曰:变至则病。所胜则微,所不胜则甚。因而重感于邪则死矣。故非其时则微,当其时则甚也。
【译文】黄帝问:“五运之气会不按规律运行吗?”
岐伯答:“自然界的阴阳之气运行本有常轨。若气序失常,便是异常,异常则引发灾变。”
黄帝追问:“异常灾变会导致什么后果?”
岐伯答:“灾变发生则疾病丛生。若病发于所胜之脏(如肝病犯脾),病情较轻;若病发于所不胜之脏(如肝病受肺克),病情危重。若此时再感外邪,可能致死。因此,非当令之脏受邪病轻(如秋季肝病),当令之脏受邪病重(如春季肝病)。”
【解读】此段聚焦五运失常(气之不袭)引发的病理规律,强调自然气候异常与人体疾病的动态关联。岐伯指出,天地阴阳之气本依五运轮转有序(苍天之气不得无常),一旦气序紊乱(如春行秋令),则五行生克失衡,导致“所胜则微,所不胜则甚”的病势差异——若病发于所胜之脏(如肝木乘脾土),因当令之气尚存调控余力,病情较轻;若病发于所不胜之脏(如肺金反克肝木),则逆时令而克伐无制,病情危重。更甚者,若五运失常时复感外邪(如非时之疫疠),内外邪气交攻,易致死亡。此过程中,“时令”是判断预后的关键:疾病发于非当令之脏(如秋季肝病),因气机未亢,邪势较微;若发于当令之脏(如春季肝病),则气亢无制,邪易鸱张。这一理论将“天人相应”从常态推及异常,警示医者须洞察气候异变(如暑湿侵冬),预判其对脏腑生克的冲击——如暖冬肾水不藏则春病肝旺,凉夏心火受抑则秋病肺燥,进而通过调和当令之脏、固护所胜所不胜之脏(如春季疏肝兼健脾抑肺),阻断“重感于邪”的恶化链。其本质是以五运生克为纲,构建“气候—时序—病机”一体化的诊疗框架,既深化了“因时制宜”的内涵,亦为中医应对复杂病因(如气候突变诱发疑难重症)提供了动态辨证的思路。
【原文】帝曰:善!余闻气合而有形,因变以正名。天地之运,阴阳之化,其于万物,孰少孰多,可得闻乎?岐伯曰:悉哉问也!天至广不可度,地至大不可量,大神灵问,请陈其方。草生五色,五色之变,不可胜视;草生五味,五味之美,不可胜极。嗜欲不同,各有所通。天食人以五气,地食人以五味。五气入鼻,藏于心肺,上使五色修明,音声能彰;五味入口,藏于肠胃,味有所藏,以养五气,气和而生,津液相成,神乃自生。
【译文】黄帝赞道:“讲得透彻!我听说阴阳之气相合而化生万物之形,因其变化规律得以正名。天地运行、阴阳化育对万物的影响,孰多孰少,可否详解?”
岐伯答:“您的问题真是深广!天宇辽阔难以测度,大地广袤不可丈量,但您以神明之智发问,我便概要阐述:草木呈现五色(青赤黄白黑),五色交变无穷无尽;草木蕴育五味(酸苦甘辛咸),五味调和不可尽尝。人之嗜好各异,却各与天地之气相通——天以五气(风暑湿燥寒)养人,地以五味滋人。五气由鼻入心肺,上达头面使肤色润泽、声音清亮;五味经口入肠胃,经消化吸收滋养五脏之气,五脏之气调和则生机焕发,津液充盈,精神自然旺盛。”
【解读】此段以“天地合气生万物”为纲,阐释人与自然能量交换的法则,提出“天以五气(风暑湿燥寒)养形,地以五味(酸苦甘辛咸)养神”的核心理论。岐伯指出,五气经鼻入心肺,推动气血运行以荣面色、彰声音,体现“天气通于肺”的升发之性;五味经口入肠胃,化生精微以养五脏之气、滋津液而生神,彰显“地气通于脾”的厚载之功。二者相合,构成“气—味—形—神”的递进关系:五气调和则脏腑气机畅达(气和而生),五味均衡则精血津液充盈(津液相成),最终凝聚为生命活力之“神”。人之感官嗜欲(如喜甘恶苦、趋暖避寒)实为机体与自然能量匹配的本能机制,如肾虚者嗜咸以助藏精,肺燥者喜润以平气逆。一旦五气异常(如久处湿邪环境)或五味偏嗜(如过食辛辣),则破坏“形神互化”的平衡——气滞则面色晦暗、声低气短,味伤则脏腑失调、津枯神萎。这一理论将呼吸饮食纳入“天人同构”体系,为中医养生奠定实践准则:呼吸吐纳可调五气以疏瀹心肺(如晨起深吸以纳清气),饮食择味能补泻脏腑以安形神(如春食辛散以助肝气),最终达成“形与神俱”的至和之境,至今仍是指导膳食养生、情志调摄及亚健康干预的经典范式。
【原文】帝曰:藏象何如?岐伯曰:心者,生之本,神之变也;其华在面,其充在血脉,为阳中之太阳,通于夏气。肺者,气之本,魄之处也;其华在毛,其充在皮,为阳中之太阴,通于秋气。肾者,主蛰,封藏之本,精之处也;其华在发,其充在骨,为阴中之太阴,通于冬气。肝者,罢极之本,魂之居也;其华在爪,其充在筋,以生血气,其味酸,其色苍,此为阴中之少阳,通于春气。脾、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者,仓廪之本,营之居也,名曰器,能化糟粕,转味而出入者也。其华在唇四白,其充在肌,其味甘,其色黄,此至阴之类,通于土气。凡十一藏取决于胆也。
【译文】黄帝询问脏腑功能的本质与表现。
岐伯答道:“心是生命的核心,主导精神活动,其荣华显于面色,功能充养血脉,属阳气最盛的‘阳中之太阳’,与夏季之气相通。肺为气机枢纽,藏魄之所,其荣华显于毛发,功能充养皮肤,属阳中初生的‘阳中之太阴’,与秋季之气相通。肾主闭藏,是封存精气的根本,其荣华显于头发,功能充养骨骼,属阴气至深的‘阴中之太阴’,与冬季之气相通。肝是耐受疲劳的根本,藏魂之所,其荣华显于爪甲,功能充养筋膜,促进血气生成,味酸、色青,属阴中初生的‘阴中之少阳’,与春季之气相通。脾、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作为消化系统的核心(统称‘仓廪’),负责运化水谷、转化营养与排泄糟粕,其荣华显于口唇,功能充养肌肉,味甘、色黄,属‘至阴’而与长夏土气相通。总结而言,十一脏腑的协调运作均依赖胆的决断与气机调控(凡十一藏取决于胆)。”
【解读】此段系统构建中医藏象理论的立体模型,以五脏为核心,通过功能、体表、季节、阴阳四维联动,揭示人体与自然的深度统一。脏腑内在功能外显于特定体表组织(如“心其华在面”提示面色反映心血状态,“肾其华在发”表明头发枯荣关联肾精盈亏),为望诊提供直接依据(如爪甲苍白辨肝血虚,口唇淡白诊脾虚)。五脏对应五季(心通夏、肺通秋等),既解释季节性高发病(如夏季心火易亢致失眠,秋季燥邪伤肺引发咳嗽),也指导“因时养生”(春舒肝、冬补肾)。脏腑的阴阳分类(如心为“阳中之太阳”、肾为“阴中之太阴”)决定其气机特点——心火需下济肾水,肾水需上滋心火,二者动态平衡构成“水火既济”;肝为“阴中之少阳”则强调其春生之气的升发疏泄功能。“十一藏取决于胆”突显胆主决断、疏泄胆汁的双重职能:既影响情志(胆虚则多疑善恐),又调控消化(胆汁疏泄障碍可致黄疸、胁痛),更通过胆气升发带动全身气机(如胆郁则肝脾不调)。藏象学说超越解剖实体,以功能系统与自然规律互联为内核(如“肺主皮毛”解释秋燥皮肤干痒,“脾主肌肉”说明营养不良肌萎),既是中医诊断的纲领(察外知内),也是治疗的指南(如夏季清心火兼顾养脾阴)。其“天人同构”思想,至今仍是中医辨证论治与个体化调养的根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