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言联璧·处事类》全文译解,收藏!

厚德生益 2025-04-20 02:07:55

《格言联璧》是清代学者金缨(字兰生)编纂的一部格言集,成书于清咸丰元年(1851年)。全书以儒家思想为核心,收录了历代圣贤典籍、诸子百家及历史人物的名言警句,内容涵盖修身、齐家、处世、治学等多个领域,被誉为中国传统道德文化的经典读本之一。

全书分为十类,包括学问、存养、持躬、摄生、敦品、处事、接物、齐家、从政、惠吉,每类下又细分条目,共收录格言千余条。这些格言语言精炼,对仗工整,融合了儒家“修身养性”的核心理念,同时兼收佛道思想,强调道德实践与人生智慧。

处难处之事愈宜宽,

处难处之人愈宜厚,

处至急之事愈宜缓,

处至大之事愈宜平,

处疑难之际愈宜无意。

【译文】处理棘手之事更需宽和,应对难缠之人更需仁厚,面对紧急情况更需从容,担当重大责任更需平和,身处疑难关头更需淡然。

【解读】此言以柔克刚、以静制动的处世哲学,揭示应对复杂局面的核心智慧——宽和能化矛盾为转机,仁厚可消人际之戾气,从容能定急局之纷乱,平和可承重任而不溃,淡然则于迷茫中守本心,提醒世人越是艰难处越需反求诸己:以豁达消解对立,以定力驾驭无常,方能在纷繁世相中游刃有余。

无事时,常照管此心,兢兢然若有事;

有事时,却放下此心,坦坦然若无事。

无事如有事提防,才可弭意外之变;

有事如无事镇定,方可消局中之危。

【译文】平日无事时,要常存警觉照看此心,如临大敌般谨慎;突遇变故时,反要放下执念挂碍,从容镇定若寻常。无事时如临事戒备,方能防微杜渐;有事时若无事从容,才可化险为夷。

【解读】此言以“无事”与“有事”的辩证关系,揭示修身应变的终极智慧——顺境中保持敬畏与警觉,如履薄冰以避祸于未萌;逆境中秉持豁达与定力,举重若轻以破局于倾危,体现儒家“定静安虑得”的修养境界:心性如天平,一端悬未雨绸缪的清醒,一端载临危不惧的从容,唯有在动静平衡中修炼此心,方能在无常世事中立于不败之地。

当平常之日应小事,

宜以应大事之心应之。

盖天理无小,即人事观之,

便有一个邪正,不可忽慢苟简,

须审事之邪正以应之方可。

及变故之来处大事,

宜以处小事之心处之。

盖人事虽大,自天理观之,

只有一个是非,不可惊惶失措,

但凭理之是非以处之便得。

【译文】在平常处理小事时,应以应对大事的慎重态度对待。因为天理不分大小,从人事角度看,任何事都涉及正邪之别,不可轻忽怠慢、草率应付,必须审辨其正邪而后妥善应对。而当突遭变故需处理大事时,则应以处理小事的平常心对待。因为人事虽显重大,但从天理审视,无非是非对错,不必惊慌失措,只需依循是非之理从容处置即可。

【解读】此段以辩证思维阐明处世智慧——小事不因其微而懈怠,以谨严防微杜渐;大事不因其重而畏缩,以淡定理性破局,揭示“举轻若重”与“举重若轻”的平衡之道:前者以敬畏心守护原则,后者以平常心驾驭无常,唯有在琐碎中见格局、在危机中守本真,方能于天理人情的交织中实现“知行合一”的从容境界。

缓事宜急干,敏则有功;

急事宜缓办,忙则多错。

【译文】不紧急的事应迅速处理,敏捷方能见效;紧急的事应从容应对,慌乱反易出错。

【解读】此句以辩证思维揭示处事节奏的智慧——对看似非紧急的任务,需以紧迫感高效完成,避免拖延积弊;对突发紧急的危机,则需以冷静心细致拆解,切忌忙中添乱,强调“缓急有别”的行动哲学:以“敏”制缓,防患于未然;以“缓”制急,化险于无形。

不自反者,看不出一身病痛;

不耐烦者,做不成一件事业。

【译文】不自我反省的人,察觉不到自身缺点;缺乏耐心的人,干不成任何事业。 【解读】此句直指修身与成事的两大核心障碍——无自省则如盲人夜行,纵有过失而不自知,终陷痼疾难愈;无耐心则似浅耕薄种,稍有挫败便弃之,终致一事无成,警示世人唯有以“反观内照”修正心性、以“沉静坚忍”应对挑战,方能于内外双修中突破局限,成就德业兼济的人生境界。

日日行,不怕千万里。

常常做,不怕千万事。

【译文】日日坚持前行,便不惧万里之遥;常常踏实做事,便不畏千般困难。

【解读】此言以“行”与“做”为核,直指行动破除焦虑的真理——遥远的征途因日复一日的脚步而缩短,繁杂的难题因持之以恒的实践而瓦解,揭示成就的本质不在天赋或机缘,而在“重复”与“坚持”的平凡力量,唯有以愚公移山般的笃定践行“积跬步至千里,累微尘成峻岭”的信念,方能在时光中沉淀出超越困境的底气与智慧。

必有容,德乃大;

必有忍,事乃济。

【译文】要拥有包容的胸怀,德行才能宏大;要具备忍耐的毅力,事业方能成就。

【解读】此句以“容”与“忍”为修身成事之本——包容他人之短、世事之艰,方能厚德载物;忍耐逆境之磨、躁欲之扰,方可破局致远,揭示中华文化中“以柔化刚”的智慧:德行因包容而超越狭隘,事业因坚韧而穿透困阻,唯有内外兼修此二者,方能在复杂人世中既立品格之高,又成功业之实。

过去事丢得一节是一节。

现在事了得一节是一节。

未来事省得一节是一节。

【译文】过去的事能放下一点是一点,现在的事能解决一件是一件,未来的事能少虑一桩是一桩。

【解读】此言以“断舍离”的智慧应对人生不同阶段——对过往遗憾不纠缠,对当下难题不逃避,对未知焦虑不预支,唯有如此才能卸下精神负累,在“过去不留恋、现在不拖延、未来不空想”的清醒中,活得轻盈而务实。

强不知以为知,此乃大愚;

本无事而生事,是谓薄福。

【译文】不懂却硬装懂,是最大的愚昧;无事却生是非,是真正的无福。

【解读】此言直指人性两大弊病——强不知为知者自欺欺人,终因无知妄作招致祸患;无事生非者庸人自扰,必因徒增纷争消磨福泽,警示世人以谦逊求真、以静制动方为立身之本,唯有守住“知之为知之”的坦诚与“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淡泊,方能避愚昧之讥、积厚德之福。

居处必先精勤,乃能闲暇;

凡事务求停妥,然后逍遥。

【译文】生活起居须先高效勤勉,而后方能享有闲暇;处理事务务必妥善完成,之后才可自在逍遥。

【解读】此言揭示生活与工作的平衡之道——真正的悠闲源于高效自律:以勤勉规划日常、以严谨落实事务,方能在忙碌中攒出闲暇,在尽责后收获轻松,反之,若拖延敷衍,即便身闲心亦难安,唯有“精勤”与“停妥”并举,方能于纷繁中修得张弛有度的自在境界。

天下最有受用,是一闲字,

闲字要从勤中得来;

天下最讨便宜,是一勤字,

勤字要从闲中做出。

【译文】天下最珍贵的享受是“闲适”,但这份闲适需从勤勉中挣得;天下最有益的获得是“勤奋”,但这份勤奋需借闲适的智慧来成全。

【解读】此言揭示“闲”与“勤”的共生智慧——闲非怠惰,而是勤后从容的自在;勤非苦役,而是闲中蓄力的精进,唯有以勤拓荒耕耘,方能在收获时享真正的闲;以闲调息养志,方能在耕耘时持长久的勤,二者如日月交替,在张弛相济中成就生命的丰盈与平衡。

自己做事,

切须不可迂滞,不可反覆,不可琐碎;

代人做事,

极要耐得迂滞,耐得反覆,耐得琐碎。

【译文】处理自己的事务,务必避免拖沓、反复和琐碎;帮他人办事,则需忍耐对方的拖沓、反复与琐碎。

【解读】此言以“律己”与“待人”的双重标准揭示处世智慧——对己当高效果决、化繁为简,以防惰性与纠结误事;待人则需包容迁就、耐心周全,以换位之心成全他人之需,体现严于律己的修养与宽以待人的格局,唯有内外兼修此道,方能在纷繁世务中既成己志,亦积善缘。

谋人事如己事,而后虑之也审;

谋己事如人事,而后见之也明。

【译文】谋划他人之事如同对待自己的事,而后思考才能周全细致;处理自己的事如同对待他人的事,而后判断方能清醒客观。

【解读】此句强调换位思考的智慧——为他人谋划时如切身投入,方能周全;处理己事时若抽离旁观,反得清醒,揭示理性决策需打破“人己之界”,在视角转换中平衡情感与理智,成就既无私又有度的处世境界。

无心者公,无我者明。

【译文】无个人私心者处事公正,无自我执念者洞察清明。

【解读】此句直指修心至境——摒除私欲杂念(无心),方能以公心平视万物;消解自我偏执(无我),方可借清明照见本质,揭示真正的智慧源于对“小我”的超越,唯有放下得失心与分别心,方能抵达“廓然大公,物来顺应”的澄明境界。

置其身于是非之外,

而后可以折是非之中;

置其身于利害之外,

而后可以观利害之变。

【译文】只有置身于是非纷争之外,才能公正裁决是非对错;只有超脱于利害得失之外,才能透彻洞察利害变迁。

【解读】此言强调以超然之心应对复杂局面——唯有不陷于个人立场或利益纠葛,方能跳出局限,以清明理性明辨是非本质、预判利害走向,揭示真正的智慧源于对世俗纷扰的超越与客观审视。

在事者,当置身利害之外;

建言者,当设身利害之中。

【译文】处理事务的人应超脱于利害之外,提出建议的人应置身于利害之中。

【解读】此言揭示角色不同则立场有别——决策者需跳出利益纠葛,以客观公正之心权衡全局;献策者则需代入实际利害,以共情务实之态洞悉细节,唯有各守其位、各尽其责,方能在理性与现实的交织中达成最优解。

将事而能弭,遇事而能救,既事而能挽,此之谓达权、此之谓才。

未事而知来,始事而要终,定事而知变,此之谓长虑、此之谓识。

【译文】事前能消除隐患,事发能及时补救,事后能挽回损失,这便是通达权变、彰显才干;事前能预见未来,事中能贯彻始终,事定能洞察变化,这便是深谋远虑、体现见识。

【解读】此段以“事”为轴,分述两种卓越能力——“达权之才”强调动态应对:防患、补救、善后,展现灵活务实的执行力;“长虑之识”注重全局谋划:预见、持守、知变,体现前瞻缜密的决策力,二者相辅相成,共同勾勒出智者“谋定而后动,动则应变无滞”的完整境界,为古今成事者立下标杆。

提得起,放得下,算得到,

做得完,看得破,撇得开。

【译文】能担当时果决扛起(提得起),该放手时从容释怀(放得下);谋划时精准预判(算得到),行动时彻底落实(做得完);洞察本质不迷幻象(看得破),割舍牵绊不滞泥淖(撇得开)。

【解读】此六言凝练处世成事的完整境界——以“提起”显担当之勇,以“放下”修超然之智;以“算到”彰远见,以“做完”证笃行;以“看破”破执念,以“撇开”断纠缠,揭示真正的高手兼具入世的魄力与出世的清醒,在理性与感性的平衡中,既深耕现实又超越局限,成就“进可开疆拓土,退可云淡风轻”的生命格局。

救已败之事者,

如驭临崖之马,休轻策一鞭;

图垂成之功者,

如挽上滩之舟,莫少停一棹。

【译文】挽救濒临崩溃的局面,如同驾驭临近悬崖的马,切莫轻易扬鞭催迫;谋求即将成就的功业,如同拉拽搁浅滩涂的船,不可稍停划桨之力。

【解读】此句以驭马、挽舟为喻,揭示危机与机遇并存的处世智慧——对已现败局之事,需如临深渊般谨慎克制,避免急躁冒进加剧崩塌;对将成未竟之功,则需如逆水行舟般全力坚持,警惕松懈怠惰前功尽弃,提醒世人审时度势:危时贵在“收”,以静制动;成时重在“进”,以韧破关,方能在成败关头守住底线、抓住转机。

以真实肝胆待人,事虽未必成功,

日后人必见我之肝胆;

以诈伪心肠处事,人即一时受惑,

日后人必见我之心肠。

【译文】以真诚坦荡之心待人,即便事情未成,他人终将见证你的赤诚;以虚伪欺诈之心处事,即便一时蒙蔽他人,日久必现你的狡黠。

【解读】此言直指为人处世的根本法则——真诚如光,纵使一时未达所求,却能以真心累积信任;虚伪如纱,纵然短暂遮掩真相,终将被时间撕裂,唯有以肝胆相照的坦荡,方能在人际长河中赢得恒久敬重,而机关算尽的伪饰终将反噬自身,沦为信誉的囚徒。

天下无不可化之人,但恐诚心未至;

天下无不可为之事,只怕立志不坚。

【译文】天下没有无法感化的人,只怕真诚的心意不够深切;天下没有无法达成的事,只怕立下的志向不够坚定。

【解读】此言直指人性与事功的本质——感化他人不在手段高低,而在是否愿付真心;成就事业不在境遇顺逆,而在能否坚守初心,揭示世间万事成败的关键,终归于心性修为:以诚破隔阂,以志克万难,唯有内修纯粹、外行笃定,方能在复杂世相中化不可能为可能。

处人不可任己意,要悉人之情;

处事不可任己见,要悉事之理。

【译文】与人相处不可固执己意,需体察他人情感;处理事务不可偏执己见,需通晓事理本质。

【解读】此言直指处世的双重智慧——待人时跳出自我中心,以共情之心理解他人处境;处事时破除主观偏见,以客观之眼洞悉事物规律,唯有将“己意”换为“人情”、“己见”化为“事理”,方能在复杂关系中得真诚,在纷繁世务中见清明。

见事贵乎理明,处事贵乎心公。

【译文】洞察事物的关键在于明辨道理,处理事务的关键在于保持内心公正。

【解读】此言强调认知与行动的双重准则——明理方能穿透表象洞察本质,心正方能超越私欲裁决是非,唯有以理性奠基、以公心为尺,方能在纷繁世务中既得真知又行正道,成就“知行合一”的清明境界。

于天理汲汲者,于人欲必淡;

于私事耽耽者,于公务必疏;

于虚文熠熠者,于本实必薄。

【译文】执着追求天理者,私欲自然淡泊;沉溺经营私事者,公务必然荒废;热衷虚饰浮华者,根基必定浅薄。

【解读】此句以三组对立关系揭示人性失衡之弊——崇天理者克己为公,故淡泊私欲;谋私利者因小失大,故荒废本职;尚虚文者舍本逐末,故根基虚浮,警示世人唯有平衡内外、公私、虚实,以务实之心固本培元,方能在道德、事业与修为中成就厚重人生。

君子当事,则小人皆为君子,

至此不为君子,真小人也;

小人当事,则中人皆为小人,

至此不为小人,真君子也。

【译文】贤者当权时,奸佞之徒皆效仿贤德,若此时仍不行贤德,便是真奸佞;奸佞当权时,寻常之人皆随波堕落,若此时仍不堕污浊,便是真贤者。

【解读】此言以权力更迭为镜,照见人性本真——顺境中伪善易饰,唯逆潮坚守方显初心;劣境中清流难存,唯独立浊世才见风骨,揭示品格的试金石不在众星捧月时的表演,而在群魔乱舞时的孤勇。

居官先厚民风,处事先求大体。

【译文】为官者应以淳厚民风为首任,处事者当以把握全局为根本。

【解读】此言直指为政处事的核心原则——居官者须以教化民风、培育良俗为根基,通过道德引领实现社会长治久安;处事者则需立足整体、抓大放小,避免陷入琐碎而失方向,体现儒家“以民为本”的治世智慧与“纲举目张”的务实策略,强调真正的治理与决策需兼顾精神滋养与现实格局的双重构建。

论人当节取其长,曲谅其短;

做事必先审其害,后计其利。

【译文】评价他人应取其长处,包容其短处;处理事务须先审视风险,再谋求利益。

【解读】此言以“论人”与“做事”为镜,揭示处世的两大智慧——对他人的评判当以宽容为本,扬长避短以促和谐;对事务的抉择当以审慎为先,避害趋利以守周全,体现儒家“恕道”与道家“权衡”思想的交融,唯有以包容心待人、以务实心处事,方能在复杂世相中既成人之美,亦成己之功。

小人处事,于利合者为利,

于利背者为害;

君子处事,于义合者为利,

于义背者为害。

【译文】小人行事,凡符合私利的视为好处,违背私利的视为祸害;君子行事,凡合乎道义的视为益处,背离道义的视为危害。

【解读】此言直指价值观的根本差异——小人以私利为尺,趋利避害中尽显功利短视;君子以道义为锚,取舍进退间彰显格局高远,揭示真正的利害不在眼前得失,而在是否与良知同频:逐利者或得一时之便,却失人心根基;守义者或舍片刻之益,终成大道通途。

只人情世故熟了,什么大事做不到?

只天理人心合了,什么好事做不成?

只一事不留心,便有一事不得其理;

只一物不留心,便有一物不得其所。

【译文】精通人情世故,还有什么大事不能成就?顺应天理人心,还有什么善举不能达成?若对一事不留心,此事便难合其理;若对一物不留心,此物便难归其位。

【解读】此言揭示处世成事的三大维度——外修世故:洞悉人情练达,借人际之智化解现实阻力;内合天理:恪守道义良知,以本心之正锚定价值方向;细察精微:万事万物皆需用心体察,方得事理通透、物尽其用。唯有内外兼修、知行并重,既怀圆融处世的智慧,又持格物致知的严谨,方能在纷繁世界中既成大事,亦守本真。

事到手,且莫急,便要缓缓想;

想得时,切莫缓,便要急急行。

【译文】遇到事情不必急躁,应先沉心思考;一旦思考成熟,不可拖延,须立即行动。

【解读】此言强调“谋定而后动”的智慧——遇事从容思考以避草率之误,决断后果断执行以防懈怠之失,唯有在“静思”与“疾行”间精准切换,方能在效率与周全中把握成事的关键。

事有机缘,不先不后,刚刚凑巧;

命若蹭蹬,走来走去,步步踏空。

【译文】事情若有机缘,时机不早不晚,恰恰刚刚好;命运若是坎坷,奔走寻觅,却步步落空。

【解读】此言以机缘与蹭蹬的对比,揭示人生成败的微妙法则——机缘如水到渠成,需静待天时地利人和;命运若逆势强求,纵使奔波亦徒劳无功,既暗合“尽人事,听天命”的智慧,亦警示世人:顺势而为方是破局之钥,强扭的瓜终难成甜果。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