饭圈文化侵蚀相声生态:从艺术殿堂到江湖战场

雅青来看趣事 2025-04-30 04:32:43

相声曾是街头巷尾的笑声纽带,是手艺人用唇齿功夫焐热的市井温暖。可当“饭圈”文化悄然侵入,这门扎根民间的艺术正在经历一场残酷的异化——师徒门派成了流量博弈的棋子,艺术讨论沦为舆论厮杀的武器,曾经的“艺术殿堂”,正一步步沦为乌烟瘴气的“江湖战场”。

一、师徒门派成流量工具:当师承脉络沦为饭圈旗号

师承本是相声传承的筋骨——马三立拜周德山为师,侯宝林融合多派所长,皆因技艺相承、精神相通。但在流量至上的时代,这根“筋骨”却扭曲成了拉山头、博眼球的工具。

杨议拜师风波中,“侯门正统”与“民间势力”的对立被无限放大:有人举着“师承正统”的大旗在直播间摇旗呐喊,有人扛着“打破垄断”的标语在评论区唇枪舌剑。拜师仪式的庄重感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各方势力对“流量蛋糕”的虎视眈眈——侯耀华的“三不”态度也好,杨议的执着奔走也罢,都成了网友津津乐道的“剧情反转”,而相声艺术本身的传承意义,早已被抛诸脑后。

更令人唏嘘的是,马三立、侯宝林等大师的名字,竟成了舆论攻防的武器。当有人用“马派传人”的身份压制不同声音,当“侯门弟子”的标签被用来争夺话题制高点,这些曾为相声耗尽心血的先辈,恐怕想不到自己的艺术遗产会沦为流量游戏的筹码。

二、舆论暴力碾压艺术讨论:当包容空间变成战场废墟

相声行当历来讲究“褒贬是买主,喝彩是闲人”,观众挑刺、同行琢磨,本是促进艺术进步的良性互动。但在饭圈思维的侵蚀下,这种交流异化为“非黑即白”的暴力碾压。

常宝丰因一次口误被揪着不放,评论区满是“晚节不保”“德不配位”的骂声,却鲜少有人关心他数十年来对相声教育的贡献;年轻演员尝试将脱口秀元素融入传统段子,却被贴上“背叛传统”的标签,甚至遭遇资深演员的公开批评。本该包容多元的艺术讨论场,变成了“顺我者捧,逆我者骂”的饭圈战场——你支持主流院团,我就力挺民间剧场;你推崇传统技法,我就拥护创新表达,双方争得面红耳赤,却离“如何让观众发笑”的核心越来越远。

这种舆论生态下,最受伤的是相声艺术本身。马三立晚年仍在琢磨“逗你玩儿”的节奏,侯宝林为一句台词反复推敲,他们用一辈子诠释的“艺术匠心”,在如今的“批斗式”讨论中显得如此脆弱。当演员们为了避免被攻击而不敢创新,当观众为了站队而放弃独立思考,相声的活力便在这场混战中悄然流逝。

结语:莫让“角儿”变成“流量傀儡”

相声大师们常说“观众是衣食父母”,可当“父母”变成了“粉丝”,当“角儿”变成了“爱豆”,这门艺术的根基便开始动摇。我们不反对相声拥抱时代、吸引年轻观众,但坚决拒绝用饭圈逻辑毁掉它的灵魂——师徒传承不该是流量游戏的剧本,艺术讨论不该是拉帮结派的工具。

或许该重温马三立的告诫:“说相声的,得把心放在观众席里。”只有当行业回归“以作品论英雄”的本质,当观众重拾“以笑声判优劣”的纯粹,相声才能真正走出江湖战场,回到那片让人心生温暖的艺术殿堂。

0 阅读:9

雅青来看趣事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