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欧贸易谈判崩了,欧盟打算效仿中国,给美国来一招釜底抽薪

希希的笔记 2025-04-20 02:24:57

4月中旬,布鲁塞尔火气不小,华盛顿那边却装作一副“没听懂”的样子。

谈了两小时,美方只是在打太极,不说清楚想要什么,也不给出实质回应。

这不是谈判,这是哄小孩。

特朗普嘴上说得好听,什么“肯定会达成协议”,可转身就拿出关税大棒。

先是对钴和镍启动232调查,再放风要给欧盟商品加20%的对等关税,钢铝关税维持25%,一分不减。

一边喊“合作”,一边下狠手,美国这招玩的叫“缓兵之计”。

欧盟这才看明白了:这根本不是想谈,而是想拖,等欧盟顶不住,再自己乖乖投降。

特朗普的算盘打得响。

他知道,只要把时间拉长,让市场不安,欧盟就会焦头烂额。

可他低估了欧盟的耐性,也高估了美国能一直压得住的底气。

这不是欧盟第一次被这样晾着。

几年前,加拿大和日本也吃过这套,一开始信誓旦旦地要谈,最后都成了美方单方面施压的试验田。

欧盟不想当下一个被宰的。

尤其是在能源和资源这一块,欧盟更是学聪明了。

这段时间,欧盟内部本打算禁止进口俄罗斯的液化天然气,作为对乌克兰战争的间接反应。

但到了关键时刻,这事儿被悄悄搁置了。

原因很直接:要是断了俄罗斯天然气,只能买更多美国的。

到时候,美方在贸易谈判里可不就是拿捏住了欧盟的软肋?

能源这东西,什么时候依赖上了别人,那就不自由了。

欧盟现在是两手准备,一边拖着对俄罗斯的能源制裁,

一边把采购美国天然气这张牌攥在手里,留着关键时刻谈条件用。

美国人不笨,但欧盟也不是泥塑木雕。

布鲁塞尔那头正在研究怎么出奇制胜。

传统的关税反制看起来没啥新鲜感,欧盟这回想学中国的做法,来点狠的——出口管制。

中国当年是怎么掐美国七寸的?限制稀土出口。

稀土一动,美国高科技行业和军工系统全都心惊胆战。

欧盟学得很快,手上虽然没有稀土,但有别的——药品和废金属。

2024年,欧洲对美出口最大的类目之一就是药品。

从研发到生产,欧洲这块产业链相当完整,像德国、瑞士这样的国家,早就是全球药品的供应中枢。

一旦欧盟对这些关键产品进行出口限制,美国可不就头大了?

尤其是制药业,美国早想搞“回流”,但苦于缺厂、缺工、还被一堆监管卡着喉咙,根本推不动。

除了药品,欧盟还盯上了废金属。

这些东西虽不起眼,可美国很多制造业特别依赖欧洲的再加工金属,

一断供,成本飙升、工期延后,影响不比关税小。

欧盟可不是乱打一枪,它打的是“非对称战”。

我损失一点皮毛,你伤筋动骨。

布鲁塞尔这边的想法很清楚:反正正面谈判没希望,那就转个方向,动美国的命根子。

不过,欧盟也没彻底把路堵死。

在被美国晾着的这几天,冯德莱恩亲自打电话给北京,说咱们来谈谈,解决一下电动汽车的争端。

这话一出口,整个态度就变了。

前脚还跟美国吵得不可开交,后脚就对中国笑脸相迎,这不是两面讨好,这是“以华制美”。

中国那边当然也乐意接话,反正谁急,谁就先松口。

更关键的是,冯德莱恩还提到要推动中欧投资协定。

这事儿早几年就搁浅了,原因之一就是美国不高兴。

现在欧盟不看美国脸色了,主动要和中国把老账翻出来谈。

很多人都说,这不是简单的谈判策略,而是整个欧盟对外经济战略的调整。

过去那套“美欧一体”的幻想,随着特朗普一次次出尔反尔,基本破产了。

德国那边的媒体甚至开始喊话:中国才是靠谱的经济伙伴。

美国继续高筑关税墙,欧洲却在搭桥。

谁在进,谁在退,谁赢谁输,看得一清二楚。

美欧的这场贸易僵局,不光是关税的问题,背后是联盟信任的塌方,是战略重心的转移。

一旦欧盟真正把中国拉进来,事情就不只是双边摩擦了,那就是全球贸易格局的大洗牌。

现在局势像打牌,每个人都还没摊牌,但谁手里有炸弹,已经开始有了眉目。

结局还没写,但欧盟已经不是那个什么都要跟美国讲“同盟情谊”的乖学生了。

接下来怎么演,就看谁能撑到最后一刻,谁又能先逼对方露底牌。

0 阅读: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