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没接到北京的电话,特朗普意识到后果严重,想好了最坏的打算

希希的笔记 2025-04-22 02:19:41

白宫迟迟没有等来北京的电话,而特朗普这边,已经悄悄准备好了“最坏的打算”。

不是加码施压,也不是直接摊牌,而是内部启动预案,成立专门的供应链应急工作组,搞一套备用方案,万一谈不成,也好应付局面。

CBS透露出一份初步名单:副总统万斯、财政部长贝森特、商务部长卢特尼克,还有国家经济委员会主任凯文·哈西特、经济顾问委员会主席斯蒂芬·米兰,以及贸易代表格里尔,全都是实打实的核心人物。

这不是特朗普临时起意,他是吸取了拜登当年的教训。

2023年11月,拜登政府搞过一回类似的“白宫供应链韧性委员会”,阵仗不小,国家安全顾问沙利文领队,农业、能源、国防等20多个部门参与,一口气提出了将近30项举措。

当时公布的计划书上写得挺好看,与欧盟、日本、澳大利亚加强合作,协调全球产业链,打造多元来源。

但唯独没提中国,结果两年过去,供应链的问题不但没解决,反而愈演愈烈。

通胀没降下来,物流还越来越贵,最后成了民主党输掉2024年选战的隐形杀手。

所以他现在要换一套打法,不搞花架子,要搞能落地的。

但商业逻辑说起来简单,做起来难,关税打了这么多年,中美的供应链已经绑得太死。

一边是中国做得快、做得好、做得便宜,一边是美国又缺人、又贵、还慢。

特朗普当然清楚这点,他嘴上说“我们要让制造业回归”,可心里明白靠关税,是逼不走中国制造的。

现在的状况是,他既想维持强硬姿态,又不敢真的彻底翻脸。

消息人士称,工作组的具体成员尚未最终确定

特别是今年4月,他在白宫记者会上突然放出一句话:“不希望对华关税进一步升高”

毕竟,这可是从2022年那轮加税潮以来,他第一次主动松口,而且还加了一句:“我希望人们消费。”

美国这边,通胀压不住,消费撑不住。

美联储死死顶着不降息,理由是怕刺激太早,通胀卷土重来。

特朗普曾多次在内部抱怨鲍威尔“保守”“脱离现实”,甚至暗示“该换人了”。

他想复制1971年尼克松的那一招,强压美联储低息,刺激经济一把。

但鲍威尔不是当年那位会低头的主席,他明确表态:“美联储不会被政治节奏所左右。”

特朗普火上心头,甚至有人在白宫会议上提出,“是否能考虑通过法律程序将鲍威尔提前解除”。

当然这只是讨论,真动手风险太高。

可这段交锋,说明白宫和美联储之间的博弈,已经到了白热化的阶段。

一边是政府想降息搞活经济,一边是央行怕再来一次1970年代的恶性通胀。

两头拉锯,美国企业和消费者就夹在中间,日子越来越紧,账越来越难算。

而特朗普眼看年底要交出“经济成绩单”,他最担心的,是在民意上失分。

现在如果他不能给中产一个清晰的“降价预期”,那2026年中期选举也悬了,所以他必须把中美问题摆在桌面上。

这就形成了一个尴尬局面,不谈,白宫坐不住;谈得太软,保守派不答应;谈太硬,北京不接招。

于是出现眼前这幕还没等到北京的电话,白宫就先出手拟组建“供应链紧急应对小组”,准备面对最坏的剧本。

特朗普当然知道,这么多年来,中美之间积累的贸易量、技术流、资金流,不是靠一纸行政命令能拆干净的。

他也知道,即使真搞出一个超级委员会来解决供应链问题,也不能在一年半载内见效。

但他还得做,这是总统职责,更是竞选压力。

局面摆在这了,想赢回选票,先得稳住物价;想稳住物价,就得通畅进口;想进口稳定,绕不开中国。

这就是特朗普此刻最清醒的认知,嘴上喊得再响,背后还是得掂量成本。

等不等北京的电话不重要,重要的是他能不能拿出一个让美国人买单不肉疼的方案。

哪怕这方案,只是个“最坏的打算”。

11 阅读:3180
评论列表
  • 2025-04-24 14:12

    千万花样,最终是让中国为美债买单,6万亿美债就等不急了!!!中国把钱投在自己国家,进一步提升自己!!!

  • 2025-04-25 10:07

    老特,你不会打电话给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