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河商业事件的背后:中美冲突2.0阶段

戈多叹息之 2025-04-01 08:04:41

特朗普两任总统任期,极具标志性。

2018 年特朗普上台后,直接开打中美贸易战,这可以说是以商业冲突为核心价值取向的中美冲突 “1.0 阶段”。

对此,上海财大的刘元春判定中美关系已经进入修昔底德陷阱。

修昔底德陷阱是一个政治学概念,古希腊历史学家修昔底德在研究伯罗奔尼撒战争时发现,雅典的日益强大引起了斯巴达的恐惧,这种恐惧导致了双方之间的紧张关系不断升级,最终引发了战争。格雷厄姆・艾利森借用这一历史案例,提出:一个新兴大国对守成大国的挑战,将不可避免地陷入冲突和战争状态。

然而,很多学者强调修昔底德陷阱不过是个伪命题,毕竟中美谁也离不开谁。2015 年中国表态:“世界上本无‘修昔底德陷阱’,但大国之间若一再发生战略误判,就可能自己给自己造成陷阱。”

的确,修昔底德陷阱是历史上多次出现的现象,但不是规律,不具备必然性。对抗并不等同于战争,更不等于一方或双方的毁灭。可谁又能说,历史不是一连串偶然事件的组合呢?谁又能说,每一个偶然事件背后,没有必然的因子?

从 2018 年的中美贸易战到 2025 年的巴拿马运河交易中,双方透出了肃杀之气,似乎正在印证这一古老预言。

从2018到2025年,中美冲突正在从商业利益上的冲突,转向价值冲突、体制冲突,迈向以军事安全、地缘博弈为核心的 “2.0 时代”。

特朗普陷入了既要、又要、还要的疯狂:既要孤立主义的美国优先,又要重构全球认同的国际秩序,还要彻底清除修昔底德陷阱的隐患,这就是特朗普在竞选时的放言:彻底打垮中国经济。 

对美国来说,俄罗斯不够成合格的对手,2024年,美国 GDP 总量超过 25 万亿美元,俄罗斯 GDP 总量约为 2.25 万亿美元。美国 GDP 总量约是俄罗斯的 11 倍。俄罗斯在政治上还有前苏的时代的影子,但体制上努力融入西方与欧盟,它不构成美国的终极敌人;特朗普希望结束俄乌之争,退出欧盟,都是为了“打垮中国”,因为中国才是合格的对手。巴拿马运河之争,不过是以商业“泛安全”语式揭开了大国军事准备的隐语。

2025 年 3 月,长和系的交易陷入两难。

特朗普公开表示 “收回运河控制权”,并暗示不排除军事行动;美国军方频繁释放强硬信号:太平洋舰队司令曾公开表示:“我们已做好随时应对中国的准备,可在 24 小时内进入战争状态。”空军上将米尼汉直言 “2025 年中美开战”。

中国的布局也早已经启动了,加速能源与粮食安全的升级:2018-2025 年,中国大豆进口来源国从美国转向巴西、阿根廷,国产大豆种植面积扩大 40%,自给率提升至 23%;另一大战略资源能源,通过中俄联盟建立战略储备,中俄原油管道输油量从 2018 年的 1500 万吨增至 2024 年的 3000 万吨,天然气进口量增长 65%;甚至在国内经济结构上做了一个战时经济模式的逆向选择,进一步扩张国企在所有重大行业的控盘能力,对中国市场经济做了一个国家资本的格式化处理。这是一种战略防御的姿态,是对美国 “全政府遏制” 政策的回应。

2025年,双方冲突的起点已经不再是单一的商业利益,体制性矛盾从改革开放后再一次成为美国的宏大叙事,开始批评中国 “非市场经济模式”,2025 年 WTO 改革提案中要求取消中国 “发展中国家地位”;中国则通过《外商投资法》强化国家安全审查,2024 年否决美企并购案 17 起。中国对长和系港口交易的做了前所未有的干预。至于巴拿马总统穆利诺虽然态度强硬,表态 “运河主权不容谈判”,但身体也很诚实,在美国军事威慑下,巴方被迫允许美军舰免费通行,折射出小棋子在大棋盘上的无奈。

未来的大格局已经明确,这大约就是五年前付莹女士的结论:中美双方在本世纪初进入对抗,关系将不可修复,影响世界格局整整一个世纪,也可以说,美国意图压制中国一个世纪。

美国视中国为 “现存霸权体系的挑战者”,2024 年《国防战略报告》直言 “中国是首要威胁”;中国则强调 “国强必霸不是中国基因”,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然而,双方在台海、南海、科技领域的摩擦持续升级,2025 年南海军事对峙频次较 2018 年增长 3 倍,贸易额下降 19%,技术脱钩导致中国半导体进口减少 30%。

中国如何突围?

历史经验表明,大国冲突并非不可避免。未来十年,双方能否在军事威慑与利益重构中找到平衡点,将决定世界是走向 “新冷战” 还是 “竞合共生”。而巴拿马运河的交易事件,已经拉响了中美直接对抗的第一声警报。

0 阅读:0

戈多叹息之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