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走向西化的过程中,有一些传统节日,莫名其妙就消失了。比如,“社日节”,在古代是非常隆重的,分为“春社”和“秋社”,一年过两次。这个节日,跟中国农业社会有关,已经消失得无影无踪。还有一个,则跟中国传统“花文化”相关,诞生于中国古代的“市井文化”,这就是“花朝节”。
“花朝节”,又称“华神节”。传说是“百花生日”,又说是“花神生日”。“花朝节”有游春扑蝶、种花挖野菜、制作花糕等节日风俗。同时,这天也称为女儿节。这天,女孩子们相聚玩耍,结交好友。未出阁的女子最爱赏红拜花神,吃花糕,行花令,祈祷自己像花一样朝气与美丽。从宋代开始,花朝节成为了民间大节,也是中国十分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

花朝节
“花朝节”在唐代以前就有了,历史悠久。而到了唐宋,“花朝节”则显得更加隆重。大诗人白居易在其代表作《琵琶行》中写道,“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这里的“花朝”,指的就是“花朝节”,而“秋月夜”,则指的是中秋节之夜。可见,在唐代文人的心中,“花朝节”就是和“中秋节”并重的节日。
1. 每相逢、月夕花朝,自有怜才深意,柳永这首柳三变的《尉迟杯》,完完全全的展示了这位“白衣相卿”,是如何在脂粉堆的混日子的。也揭示了他是如何收到那些歌妓、舞女的欢迎的,这也证明了“歌伎念他的才学和痴情,凑钱替其安葬”的传闻应该是真的:
宠嘉丽。算九衢红粉皆难比。
天然嫩脸修蛾,不假施朱描翠。
盈盈秋水。恣雅态、欲语先娇媚。
每相逢、月夕花朝,自有怜才深意。
绸缪凤枕鸳被。深深处、琼枝玉树相倚。
困极欢馀,芙蓉帐暖,别是恼人情味。
风流事、难逢双美。况已断、香云为盟誓。
且相将、共乐平生,未肯轻分连理。

每相逢、月夕花朝,自有怜才深意
在这首词中,你可以学到很多能够用在恋爱过程中的句子。
比如,“天然嫩脸修蛾,不假施朱描翠”,这句用来赞美恋人,美到极致。她是天然生成的娇嫩脸庞和修长蛾眉,不需要涂抹腮红和描画眉毛,真正的天生丽质。
再如,“盈盈秋水。恣雅态、欲语先娇媚”,用来形容恋人的眼睛和神态,如同女神。她的眼睛明亮如江中的盈盈秋水,她姿态优雅,还未开口就已显得娇媚动人。
“每相逢、月夕花朝,自有怜才深意”,“月夕花朝”,“月夕”,指中秋节,“花朝”,指花朝节。“月夕花朝”,泛指一切美好时光和节日。每次相逢,无论是中秋月夜还是花朝节上,佳丽都表现出对词人深深的欣赏和爱意。
毫无疑问,“月夕花朝”,代表了人世间最美好的节日,也是我们现代人常说的“良辰美景”。但所谓的“良辰美景”,完全没有“月夕花朝”的唯美,充满了想象力。
除此之外,“绸缪凤枕鸳被。深深处、琼枝玉树相倚”,两人情意缠绵,共枕同眠凤枕鸳被;在香榻深处,和如琼枝玉树般美丽的女孩相互依偎。“困极欢馀,芙蓉帐暖,别是恼人情味”,欢爱之后,芙蓉帐内温暖宜人,别有一番令人陶醉的情味。都写得极为暧昧,可以作为男女朋友之间的情话。
2. 夜夜。夜了花朝也,毛滂这首宋代词人毛滂的《忆秦娥·二月二十三日夜松轩作》,是一首写给“花朝节”的词作。通过这首词,我们可以一窥宋代文人是如何过“花朝节”的,而且,他们在“花朝节”有哪些心理活动:
夜夜。夜了花朝也。
连忙。指点银瓶索酒尝。
明朝花落知多少。莫把残红扫。
愁人。一片花飞减却春。

夜夜。夜了花朝也
“夜夜。夜了花朝也”,每个夜晚,随着花朝的结束,春天的美好也在逐渐消逝。
“连忙。指点银瓶索酒尝”,词人急忙拿起银瓶,索要酒来品尝,试图在春夜中寻找一丝欢乐。
“明朝花落知多少。莫把残红扫”,可以想象,随着春天的归去,明天会有多少花朵凋落,不要扫去那些凋落的花朵。
“愁人。一片花飞减却春”,这不禁让人忧愁啊!一片花瓣的凋落,就让春天的美好减少了一分。
毫无疑问,在“花朝节”的晚上,文人们是彻夜饮酒赏花,试图留住最后一点春光。同时,那“惜春”、“伤春”的情绪,也达到了顶点。
一句,“明朝花落知多少”,虽然是引用自唐代诗人孟浩然的“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但其中的伤感,且更甚于孟浩然。一句,“一片花飞减却春”,虽然没有《葬花吟》中“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的痛苦到了极致,但也充满了伤感。
3. 痛负花朝,半春犹在长安道,元好问这首金代文坛领袖元好问的《点绛唇》,将错失“花朝节”的惋惜之情,和“思乡”之前交织在一起。表达的意思是,“花朝节”和“故乡”是一样美好的,人生最美的场景,就是在“故乡”过“花朝节”:
痛负花朝,半春犹在长安道。
故园春早。红雨深芳草。
愁里花开,愁里花空老。
西归好。一尊倾倒。乞与花枝恼。

痛负花朝,半春犹在长安道
“痛负花朝,半春犹在长安道”,词人痛心地感到辜负了花朝节的美好时光,因为自己还在长安的道路上徘徊,未能及时返回故乡,未能真正渡过“花朝节”。
“故园春早。红雨深芳草。愁里花开,愁里花空老”,故乡的春天来得早,落花如雨,芳草萋萋,是一幅美丽的春日景象。在愁绪中看着花朵开放,又在愁绪中看着花朵凋零。这句表达了词人对时光流逝的无奈和对美好时光的留恋。
“西归好。一尊倾倒。乞与花枝恼”,向西归去,返回故乡是好的。想到这里,词人不禁举起了酒杯,尽情畅饮。希望借酒浇愁,与花枝共醉,以排解内心的烦恼。
毫无疑问,“社日节”代表了人们的农业丰收的追求,而“花朝节”象征了人们的美好生活的追求。人们的生活,要像“花儿”一样美好。
4. 明朝相约看花来,洪翼“花朝节”有一个别称为“女儿节”,是说这个节日主要的活动是为女孩子准备的。在这天,女孩子们相聚玩耍,结交好友。未出阁的女子最爱赏红拜花神,吃花糕,行花令,祈祷自己像花一样朝气与美丽。这首元代词人洪翼的《浣溪沙·花朝》,就是从一个女孩的角度来描写“花朝节”的:
鸾股先寻斗草钗。凤头新绣踏青鞋。
衣裳宫样不须裁。
雕玉镂成鹦鹉架,泥金镌就牡丹牌。
明朝相约看花来。

雕玉镂成鹦鹉架,泥金镌就牡丹牌。明朝相约看花来
“鸾股先寻斗草钗。凤头新绣踏青鞋。衣裳宫样不须裁”,女子先在发髻上寻找斗草形状的发钗,准备打扮。然后,在踏青鞋上绣有凤头图案,显得格外精致。而她们的衣裳是宫廷风格,无需再裁剪,已经非常完美。
“雕玉镂成鹦鹉架,泥金镌就牡丹牌”,女子用柔软的玉石雕刻成鹦鹉形状的饰品,显得格外精致。而且,用金粉装饰的泥塑牡丹花也已雕刻完成,显得格外华丽。
这一切,都是为明天的“花朝节”准备的。当一切准备就绪后,她们会——
“明朝相约看花来”,明天,女子将与朋友相约一同去赏花,渡过一个唯美而又赏心的春天节日。
可以看到,女孩们为“花朝节”的准备,是相当隆重的,这也印证了,在传统文化中,“花朝节”是一个相当重要的节日。
5. 扶醉傍花随柳,更豪吟、风月徜徉,高濂这首明代词人高濂的《东风齐着力·花朝》,站在一个男性的角度描写“花朝节”。这里的主要活动就是“踏青”和“赏花”,是一年中最美的时光,非常值得我们珍惜:
膏雨如酥,暖风欲醉,锦绽群芳。
郊原蹊径,花气暗浮香。
处处红新白嫩,舞丝丝、柳茜微黄。
斗春风,枝头蝴蝶,沙上鸳鸯。
景物媚韶光。
喜良辰、山融水艳春阳。
缓寻芳草,约友载壶觞。
扶醉傍花随柳,更豪吟、风月徜徉。
愿东君,还怜我辈,收拾休忙。

扶醉傍花随柳,更豪吟、风月徜徉
“膏雨如酥,暖风欲醉,锦绽群芳”,滋润如膏的细雨,暖风使人欲醉,繁花似锦般绽放。“郊原蹊径,花气暗浮香”,郊外的田野和小径,花香隐约飘散。“处处红新白嫩,舞丝丝、柳茜微黄”,处处可见红花白花,嫩绿的柳丝随风轻舞,呈现出微微的黄色。“斗春风,枝头蝴蝶,沙上鸳鸯”,春风中,树枝上的蝴蝶,沙滩上的鸳鸯,都成双成对,享受这美好时光。
“景物媚韶光。喜良辰、山融水艳春阳”,这美好的景物与韶光相映成趣。喜逢良辰,山水都沐浴在春阳之下,显得格外艳丽。“缓寻芳草,约友载壶觞”,慢慢寻找芳草,与朋友相约,带着酒杯,准备大醉一场。“扶醉傍花随柳,更豪吟、风月徜徉”,醉意中,依傍着花树,随着柳枝,更豪迈地吟咏,自由自在地行走于风月之间。
一句,“喜良辰”,这里的良辰,当然是指“花朝节”。所谓“缓寻芳草”,就是指“踏青”活动。“扶醉傍花随柳,更豪吟、风月徜徉”,这可能是现代人最为向往的场景吧!
6. 东风劣。芳菲酿出花朝节,沈宜修这首明末女词人沈宜修的《忆秦娥·春雪》,描写的是一位婉约的女子,过“花朝节”的经历。这个女子,就像《红楼梦》里的林黛玉一样多愁善感,别人都是兴高采烈的欢度“花朝节”,而她呢?只有“伤春”的哀怨:
东风劣。芳菲酿出花朝节。
花朝节。夜来微雨,海棠啼颊。
午窗人寂喧翻蝶。闲愁闲闷何时歇。
何时歇。鹧鸪声断,梨花飘雪。

东风劣。芳菲酿出花朝节
“东风劣。芳菲酿出花朝节”,“劣”,这里形容春风的轻薄或无力。春风轻薄无力。春风带来了花朝节,百花盛开,香气四溢。
“花朝节。夜来微雨,海棠啼颊”,花朝节前的夜晚,下了一场小雨,海棠花在雨后显得更加娇艳。
“午窗人寂喧翻蝶。闲愁闲闷何时歇”,中午时分,窗外寂静无人,只有蝴蝶在飞舞。词人感到无端的忧愁和烦闷,不知道何时才能停止。
“何时歇。鹧鸪声断,梨花飘雪”,何时才能摆脱这种愁闷呢?这收,鹧鸪的叫声停止了。梨花如雪般飘落。
7. 今年二月。花朝时节。锁春魂、乱山重叠,徐士俊这首明末清初词人徐士俊的《解佩令·花朝(壬午)》,也是一个传统“花朝节”的全景展示。“花朝节”活动的主要是“赏花”,现代人由于生活节奏的加快,似乎也没有那么强烈的心情去赏花了,但古人是真心赏花,真心享受生活:
今年二月。花朝时节。
锁春魂、乱山重叠。
一夜莺声,叫出新花奇绝。
怎禁侬、看花心切。
罗衫轻拽。湘裙斜折。
画春山、镜中明灭。
未梦先惊,怕痴问、雕栏寻觅。
倦将来、玉床羞跌。

今年二月。花朝时节
“今年二月。花朝时节”,今年的二月,正是花朝节的时节。
“锁春魂、乱山重叠”,春天的气息被乱山环绕,显得格外深沉。“一夜莺声,叫出新花奇绝”,一夜之间,黄莺的叫声唤出了新花的美丽和独特。“怎禁侬、看花心切”,怎么禁得住我急切地想要看花的心情。
“罗衫轻拽。湘裙斜折”,穿着轻薄的衣衫,斜折着湘妃竹制成的裙子。“画春山、镜中明灭”,女子的眉如春山,在镜中若隐若现。
所谓“画春山”,指的是女子描的是“远山眉”。
这首词,描写的是女子在“花朝节”的黎明前,为外出“踏青”和“赏花”所作的隆重准备工作,表达了女孩对“花朝节”的期待。
8. 中和过了,又花朝清霁,无边烟景,陆求可这首明末清初词人陆求可的《念奴娇·花朝》,描写的是“花朝节”的胜景。表现的是中国人民对大自然的喜爱,对春天的喜爱,对美好生活的喜爱:
中和过了,又花朝清霁,无边烟景。
水绿天青归雁喜,风暖一湾渔艇。
嫩柳园亭,新蒲池馆,寒尽松筠岭。
楼台初启,晓来翠袖轻冷。
堪爱细草芊绵,踏青丝履,转过秋千影。
暗祷封姨休折损,秾李绯桃红杏。
上苑金鞍,后庭玉树,都是神仙境。
芳菲扑蝶,为谁良会驰骋。

中和过了,又花朝清霁,无边烟景
“中和过了,又花朝清霁,无边烟景”,“中和”,指中和节,农历二月初一。中和节已经过去,又到了花朝节,雨后初晴,景色如烟如梦。
“水绿天青归雁喜,风暖一湾渔艇”,水天一色,归雁在晴空中欢快地飞翔,温暖的春风中,一湾水面上有渔艇在漂荡。“嫩柳园亭,新蒲池馆,寒尽松筠岭”,嫩绿的柳树环绕着园亭,新长出的蒲草环绕着池馆,春天的暖意已经驱散了松筠岭的寒气。“楼台初启,晓来翠袖轻冷”,楼台的门窗刚刚打开,清晨时分,翠绿的衣袖感到一丝凉意。
这几句,是对“花朝节”时节,大自然景色的描写。
“堪爱细草芊绵,踏青丝履,转过秋千影”,因为非常喜爱这细嫩的青草绵延不绝,于是穿着丝履去踏青,路转过去,依稀看到有人荡秋千的影子。“暗祷封姨休折损,秾李绯桃红杏”,我默默祈祷风神不要吹折这些盛开的李花、桃花和杏花。“上苑金鞍,后庭玉树,都是神仙境”,皇家的园林中,金鞍闪闪,后院中的玉树在春风中摇曳,这一切都如同仙境般美好。
这几句,是对人们欢度“花朝节”的心情描写,非常生动活泼。
“芳菲扑蝶,为谁良会驰骋”,花香扑鼻,蝴蝶飞舞,这一切美好的景象,是为了谁的聚会而如此热闹呢?
这句是画龙点睛之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