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比北宋那灿若星河的文学大家,南宋文坛则要黯淡得多。大诗人杨万里则是南宋少有的几颗明星之一,他的诗歌,脍炙人口的有很多,比如,“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立上头”,“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日长睡起无情思,闲看儿童捉柳花”,“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等等,都是经典中的经典。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杨万里对诗歌的一大贡献是创建了“诚斋体”,“诚斋体”在诗歌内容上的特点是:一贴近自然与生活;二善于捕捉瞬间之美;“诚斋体”在艺术手法上的特点是:一是想象奇特,立意新颖;二是语言通俗易懂;三是幽默风趣。一句话总结“诚斋体”的特点就是:活泼自然、饶有谐趣。
有意思的是,我们通常学到的是杨万里的“七言”诗,而且以他的“哲理诗”为主,反而对他的“诚斋体”特点学习较少。而最能反映“诚斋体”特点的诗歌,是他的那些“五言绝句”,不信,我们来看看这些绝句。
1. 水清无寸鳞,钓得半轮玉诗歌史上,“垂钓诗”是诗词中的一个重要方向,而且多以“哲理诗”为主。杨万里的这首《寄题朱元晦武夷精舍十二咏 其十 钓矶》,恰恰不讲“哲理”,而是体现“诚斋体”的特点,活泼自然、饶有谐趣:
月夜乘醉来,垂竿曲溪曲。
水清无寸鳞,钓得半轮玉。

水清无寸鳞,钓得半轮玉
这首诗写得“活泼自然”,而且非常唯美,最后是有那么一点点谐趣。“朱元晦”,指的是朱熹。
“月夜乘醉来,垂竿曲溪曲”,诗人想象朱熹趁着月色微醺而来,在蜿蜒的武夷山九曲溪畔垂钓。
这句本身就很自然,而且很唯美。一边是月色怡人,一边是九曲溪曲折优美。
“水清无寸鳞,钓得半轮玉”,溪水清澈至极,连一寸小鱼也无,却钓起了如同"半轮玉"般的上弦月。
一句,“钓得半轮玉”,你说唯美不唯美?
2. 一鹊忍清寒,居然伴幽独从来“咏梅”诗词,都是以歌咏“梅花”的高洁品质为主。这首杨万里的《董主簿正道壁间作水墨老梅一枝宿鹊缩脰合半眼栖焉》,却独辟蹊径,将“梅花”和“隐士”一起赞扬,并且歌颂它们相辅相成,相互辉映:
斜枝饱风雪,疏花淡冰玉。
一鹊忍清寒,居然伴幽独。

斜枝饱风雪,疏花淡冰玉
“斜枝饱风雪,疏花淡冰玉”,老梅的枝干倾斜,仿佛历经风雪的摧残,却依然坚韧。梅花稀疏,花色淡雅如冰似玉,既写其清冷高洁,又暗合水墨画的淡雅风格。
这句是赞扬“梅花”,没有什么特别之处。
“一鹊忍清寒,居然伴幽独”,一只寒鹊栖息在梅枝上,忍受着寒冷。它竟与孤寂的梅花相伴,形成“幽独”之境。

一鹊忍清寒,居然伴幽独
这句中的“鹊”,当然是象征了“隐士”。“隐士”的特点是“清寒”、“幽独”,和“梅花”的特点是一致的。
3. 银山何处是,青底是君山描写“洞庭湖”风浪的诗词很多,有诗圣杜甫的“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有黄庭坚的“可惜不当湖水面,银山堆里看青山”。这首杨万里的《题文发叔所藏潘子真水墨江湖八境小轴 其一 洞庭波涨》又是别具一格:
湖水吞天去,湖风送浪还。
银山何处是,青底是君山。

银山何处是,青底是君山
“湖水吞天去,湖风送浪还”,湖水汹涌,仿佛要吞没天空,而湖风又将浪涛送回,充满了洞庭湖的浩瀚与壮美。
“银山何处是,青底是君山”,这时候,“洞庭湖”到处是明晃晃的“银山”似的波涛,只有那个青色为底的是君山。
黄庭坚说,“银山堆里看青山”,“堆”字过于普通,使得这句诗的掌力不够。而“银山何处是,青底是君山”,却是说四面八方都是“银山”,只有一个青底的是君山。则进一步描写了“洞庭湖”风浪的汹涌,也写出了君山青翠欲滴的特点。个人以为,这句较黄庭坚的那句“银山堆里看青山”,要好一些。
4. 细看千万落,户户水精宫这首《题文发叔所藏潘子真水墨江湖八境小轴 其五 太湖秋晚》,是描写“太湖”诗词中的精品,个人以为这首诗和文学家范仲淹的《苏州十咏其七·太湖》,“有浪即山高,无风还练静。秋宵谁与期,月华三万顷”,可以合称“太湖”诗词“双璧”:
水气清空外,人家秋色中。
细看千万落,户户水精宫。

细看千万落,户户水精宫
“水气清空外,人家秋色中”,太湖水面雾气氤氲,仿佛与清澈的天空融为一体,呈现出一种超脱尘世的纯净感,湖畔的人家被笼罩在浓郁的秋意里。
“细看千万落,户户水精宫”,诗人将视线拉近,细数湖畔鳞次栉比的村落。每户人家倒映在水中,宛如晶莹剔透的水晶宫殿。
范仲淹描写的“太湖”,是月夜的唯美风光。而这首诗,则描写的白天“太湖”如镜般倒影了村落的“水晶宫”般的美景。秋天的月色,在哪里不美?而这种“水晶宫”般的美景,则不是每个地方都有的。
5. 犬知何处吠,人在半山行“诚斋体”的特点之一是“活泼自然”,而不太喜欢夸张。这首《春日六绝句·其一》也体现了这种特点,真实反映自然,不去做过多的夸张描写。同样是“山行”题材,我们可以和梅尧臣的《鲁山山行》做对比:
远目随天去,斜阳著树明。
犬知何处吠,人在半山行。

犬知何处吠,人在半山行
“远目随天去,斜阳著树明”,放眼远望,视线随着天空向远方延伸。夕阳的余晖洒在树上,使树木显得格外明亮。
诗人登高望远,视野开阔,表现出一种自由舒展的心境。
“犬知何处吠,人在半山行”,不知从哪里传来犬吠声。有人正在半山腰行走。
相同的意境,在梅尧臣的《鲁山山行》中有,“人家在何许,云外一声鸡”,这句就带有浓重的夸张色彩。不可否认,对比这两句,还是具有夸张色彩的“人家在何许,云外一声鸡”更让人印象深刻。
但毫无疑问,“犬知何处吠,人在半山行”体现的是“诚斋体”文笔自然的特点。
6. 幽人诗酒里,又是一春风一读到这首《春日六绝句·其五》,我就会想起道教南宗创始人白玉蟾的那首《春日自省·其一》,这两首诗,都不约而同的体现了“诚斋体”中“饶有谐趣”的特点,非常有意思,也是我非常喜欢的两首“咏春”诗词:
日落碧簪外,人行红雨中。
幽人诗酒里,又是一春风。

幽人诗酒里,又是一春风
白玉蟾的那首诗,全诗为,“燕语今生事,花开夙世红。不知终日醉,何以谢春风”。
“日落碧簪外,人行红雨中”,太阳落山,隐没在如“碧簪”般的青山之外。行人漫步在“红雨”般的纷飞落花之中。
对比白玉蟾诗中的“燕语今生事,花开夙世红”,这句“日落碧簪外,人行红雨中”,显得更加具体,色彩对比更加鲜明,也更加“唯美”。
“幽人诗酒里,又是一春风”,幽居之人沉浸在赋诗饮酒的雅趣中,又是一年春风拂过。
对比白玉蟾诗中的“不知终日醉,何以谢春风”,意境都是相同的,而且都表达了诗人对人生短暂的豁达和及时享受的积极心态。这是我特别喜欢这两首诗的原因,它们的最后一句,不分伯仲啊!
7. 广寒香一点,吹得满山开这首《芗林五十咏 其八 丛桂》,是杨万里诗中少有的充满了夸张的诗词,但仍然满足“诚斋体”的“活泼自然”特点。正因为这首词充满了夸张,所以,这首“咏桂诗”可以从众多“咏桂诗”脱颖而出,是“咏桂诗”中的精品之作:
不是人间种,移从月胁来。
广寒香一点,吹得满山开。

广寒香一点,吹得满山开
“不是人间种,移从月胁来”,桂花不是人间的品种,应该是从月宫中移种而来。这句诗,强调桂花超凡脱俗的特质。
“广寒香一点,吹得满山开”,广寒宫中桂花香气清幽不浓烈的那一点清香,秋风吹来,满山开放,满山飘香。
一句,“广寒香一点,吹得满山开”,前半句充满了神话色彩,后半句又是活泼自然,也充满了“诚斋体”的特点。
8. 若非明月客,谁伴白云身这首《芗林五十咏 其九 山斋》,充满了豁达。一句,“若非明月客,谁伴白云身”,颇有大诗人王维的“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的随遇而安。但王维的“深林人不知”,颇有些哀怨的意味,而这首诗,则旷达得多:
老子斋中宿,同来无一人。
若非明月客,谁伴白云身。

若非明月客,谁伴白云身
“老子斋中宿,同来无一人”,我老头子在山中的书斋中独宿,一同伴我而来的,没有一个人。
一个“老子”,表现了诗人非倨傲而显旷达,暗含阅尽沧桑后的通透。相对而言,王维的“弹琴复长啸”中的“长啸”,似有心中不平之意。
“若非明月客,谁伴白云身”,若不是天上的明月来做客,谁又能陪伴白云之身而来呢?
一句,“若非明月客,谁伴白云身”,意思是老子并不孤独,有白云来做客,又明月来作陪。而王维的“明月来相照”中的明月不是客人,只是一种安慰而已。而“若非明月客,谁伴白云身”,则有“万象为宾客”的含义。充分展现了“诚斋体”中“活泼自然”的特点。
9. 夕借月为烛,晨将霞作帘这首《题赵昌父山居八咏 其七 霞牖》,展现的是“诚斋体”的另一个特点:饶有谐趣。在其中的一句,“不悟取伤廉”,典故出自《孟子·离娄下》,“可以取,可以无取,取伤廉”,意思是某些利益可以拿,也可以不拿;若拿了虽不违法,却可能损害廉洁的品格。全诗为:
夕借月为烛,晨将霞作帘。
犹言贫到骨,不悟取伤廉。

夕借月为烛
“夕借月为烛,晨将霞作帘”,您多么富足啊!傍晚时分,借月光当作烛火;清晨来临,把朝霞当作窗帘。
“犹言贫到骨,不悟取伤廉”,即使是这么富足,您还要说自己是贫穷到了骨子里。那一定是受了“孟子”的那句“可以取,可以无取,取伤廉”的影响。其实,善于从自然中获取精神享受的高雅志趣,是非常值得提倡的。所以,我完全不理解“取伤廉”这句话的意义。
一句,“犹言贫到骨,不悟取伤廉”,充满了谐趣。告诉朋友,我们不必畏畏缩缩的强调“贫到骨”,我们获取自然之美,不存在“取伤廉”的说法,而是要弘扬我们这种精神富足的生活。
10. 花仙别无诀,一味服燕支杨万里诗词中好像有一个特点,一旦写到“花儿”,他的诗词就充满了夸张。上面的《芗林五十咏 其八 丛桂》是这样,这首《芗林五十咏 其三十二 海棠洞》也不例外。这首诗的特点是往死里夸张:
艳翠春销骨,妖红醉入肌。
花仙别无诀,一味服燕支。

花仙别无诀,一味服燕支
“艳翠春销骨,妖红醉入肌”,鲜艳的翠绿春色直透观者骨髓,而且它的花色之美如酒醉人,沁入肌肤。
一句,“艳翠春销骨,妖红醉入肌”,描写了海棠花的鲜红,绝不仅仅是外表鲜红而已,而是渗透到肌肤、到骨子的鲜红。
“花仙别无诀,一味服燕支”,“海棠”花仙的美丽方法其实是别无他法,只不过是一味的以胭脂为养颜秘方而已。
一句,“花仙别无诀,一味服燕支”中的"一味",强调其专一纯粹,暗喻海棠本色自然,鲜红是它本来的样子,而不是打扮出来的。
这首诗,体现了“诚斋体”的“想象奇特,立意新颖”之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