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看诗词中,古人如何花式说“想家”,而今人只会痛哭流泪

快乐鉴骚词 2025-04-09 05:58:49

也许是现代人生活节奏太快的缘故,人们已经没有时间在语言上精雕细琢,现代人的诗歌中,很难读到古人的那种触动灵魂深处的语言。比如,说到“想家”这件事,现代人又说过什么让你难忘的句子吗?唯一能让人记住的是余光中的《乡愁》,“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这首诗写得非常形象,但语言一点都不优美,就像一个流水账,这是现代人文章的通病。

那么,古人是如何写“想家”的呢?

1. 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杜甫

诗圣杜甫对家爱得深沉,他非常郑重的写道,“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虽然老杜说这句话,显得特别大脸厚如城墙,但这恰恰证明了他“想家”想得深沉,这要得多么“想家”,才能让诗人这么厚着脸皮说“月是故乡明”?而这首《绝句二首·其二》,则证明他“想家”的深沉,不是偶尔为之,而是一贯的:

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江水碧波浩荡,衬托水鸟雪白羽毛,山峦郁郁苍苍,红花相映,像是燃烧起来一样。

这是多么美的风光啊!可老杜笔锋一转——

“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今年春天眼看就要过去,今年归乡又没希望了。那么,何年何月才是我归乡的日期呢?

我们看,即使是天下最美的风景展现在眼前,诗圣也无心欣赏,只是在一门心思的想何日能归家。

这种“想家”,像是不动声色,又是那么撕心裂肺,现代人能写得出来不?

2. 何日归家洗客袍?银字笙调,心字香烧,蒋捷

相对而言,这首宋末词人蒋捷的《一剪梅 其二 舟过吴江》,表达的感情就非常复杂。既有“春愁”的闲愁,又有“想家”的痛苦,更有大好青春已逝的哀痛,真是五味杂陈。但最根本的痛苦是“想家”,如果词人不是流浪在外虚度年华,而是安安稳稳在家,可能这些痛苦都没有了:

一片春愁待酒浇,江上舟摇,楼上帘招。

秋娘渡与泰娘桥,风又飘飘,雨又萧萧。

何日归家洗客袍?银字笙调,心字香烧。

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

何日归家洗客袍?银字笙调,心字香烧

“秋娘渡与泰娘桥,风又飘飘,雨又萧萧”,船儿过了秋娘渡,又过泰娘桥,风在呼呼地吹,雨在淅淅沥沥地下。

一句,“风又飘飘,雨又萧萧”,象征了游子漂泊在外的艰难。而这种艰难又让词人更加“想家”。所以,词人接着说——

“何日归家洗客袍?银字笙调,心字香烧”,什么时候我才能回到家里,让家人把我在碌碌风尘中穿的袍子清洗一下?再让爱妻吹奏起银字笙,香炉中焚着心字沉香,该有多么温馨啊!

一句,“银字笙调,心字香烧”,这语言的唯美,现代人根本无法企及。余光中算是好的,但他也只会说,“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选择的场景固然好,但语言一点都不优美。

3.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李商隐

大诗人李商隐也是常年漂泊在外,“想家”是一个无法回避的话题。他的这首《夜雨寄北》,上千年以来,洞穿了所有“想家”的游子那颗最为脆弱的神经。而且是使用了最平常的语言,如话家常,却又是那么语重心长: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你若问我归家的日期,我还没有定期!今夜巴山淅沥的夜雨,却已涨满秋池。

一句,“君问归期未有期”,平平常常,就是一句普通的家常话。而后面的“巴山夜雨涨秋池”,则证明了诗人在说这句话时的心情沉重。因为诗人此时的心情,就像这秋天池塘里的水,被“巴山夜雨”涨得满满的。

所谓“涨秋池”,就是诗人“想家”的沉痛心情,已经涨满了诗人的整个心房。而“巴山夜雨”,则是“君问归期”。你的这句问话,就像“巴山夜雨”一样,让我“想家”的沉痛,顿时布满了我的整个身心。

这首诗,引来了无数诗人的临摹。北宋诗人文彦博在《偶书答岐守吴卿》中写道,“君说归期未有期,西风又是鲙鲈时。何当会集香山伴,同赴松窗烛下棋”,完全是致敬之作。

4. 万重关塞断,何日是归年,李白

相对而言,诗仙李白的“想家”,则不如诗圣那么深沉,那么一贯。他只是偶尔“想家”,偶尔会有,“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而这首《奔亡道中五首·其一》,是诗仙在人生道路遇到了最为重大的挫折,这时候,他才会“想家”:

苏武天山上,田横海岛边。

万重关塞断,何日是归年。

万重关塞断,何日是归年

“苏武天山上,田横海岛边”,苏武被流放到荒远的天山,就和自己目前流亡的困境是一样的。而当年田横逃亡到海岛边,就像自己现在流亡到蛮疆是一样的。

“万重关塞断,何日是归年”,战争导致关隘重重,交通阻断,难以通行。我不禁要问,何时才能返回家乡呢?

诗仙不像诗圣那么现实,他一直陶醉在自己的梦想中。即是是负罪流放,他也认为自己就像“苏武牧羊”和“田横自绝海岛”一样悲壮。只是这个时候,他终于有点“想家”了。一句“何日是归年”,从诗仙口里说出,绝对不是随便说说,是真的“想家”了。

诗仙一生洒脱,但终究会“想家”,会问一句,“何日是归年”。这时候,诗仙诗圣的情感,终于合二为一了。

5. 白首为功名。旧山松竹老、阻归程,岳飞

说起“想家”,民族英雄岳飞又和其他人非常不一样。他的家乡在河南汤阴,到了南宋年间,这里已经被金国占领。所以,岳武穆的“想家”,就意味着他必须收复中原,才能回家。这首《小重山》,就表达了诗人那个复杂的“想家”:

昨夜寒蛩不住鸣。惊回千里梦、已三更。

起来独自绕阶行。人悄悄、帘外月胧明。

白首为功名。旧山松竹老、阻归程。

欲将心事付瑶琴。知音少、弦断有谁听。

白首为功名。旧山松竹老、阻归程

“昨夜寒蛩不住鸣。惊回千里梦”,所谓“千里梦”,指千里之外,“回乡”的梦。昨夜秋夜寒冷的蟋蟀不停地鸣叫,惊醒了词人的梦,那是梦回千里之外的故乡。

“白首为功名。旧山松竹老、阻归程”,“旧山松竹老”,用松竹比喻中原父老,他们在金人的统治之下,顽强挺立,渴望早日复国,可如今他们都已老了,暗示了南渡时间之长。而“阻归程”,指归乡之路被阻断,实际暗喻着对赵构、秦桧等屈辱求和、阻挠抗金斗争的不满和谴责。

词人要想实现“回乡”的梦想,就必须要北伐,而南宋小朝廷的偏安,甚至是屈辱求和,阻扰了词人的梦想。

这里一个“阻归程”,很简单,却胜过了千言万语,诉说了民族英雄内心深处的痛苦,也是当时人民的痛苦。

6. 天涯岂是无归意,争奈归期未可期,晏几道

说起模仿李商隐诗句,“君问归期未有期”的诗词,晏几道的这首《鹧鸪天·其十二》,其凄惨程度,甚至是超过了原作。这是可以理解的,“小李杜”李商隐是“朦胧诗派”,特点是朦胧、伤感;而“小晏”晏几道则是“婉约中的婉约”,那种极致的“婉约”,带来的是极致的“痛苦”:

十里楼台倚翠微,百花深处杜鹃啼。

殷勤自与行人语,不似流莺取次飞。

惊梦觉,弄晴时,声声只道不如归。

天涯岂是无归意,争奈归期未可期。

天涯岂是无归意,争奈归期未可期

“惊梦觉,弄晴时,声声只道不如归”,从睡梦中惊醒时,杜鹃正在晴明的春日卖弄自己的叫声。“不如归去!不如归去!”,那声声的啼叫听来愈加分明,就像在敲打词人那脆弱的心灵。

“天涯岂是无归意,争奈归期未可期”,“天涯”,指代浪迹天涯的游子。这种借代的手法,在诗词中很常见。比如,诗圣杜甫就写过,“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这里的“长安”,就是指代漂泊在长安的诗人自己。

作为漂泊天涯的游子,我又何尝没有返回家乡的想法?奈何那归去的日期啊,却至今难以确定。

宋词的特点,相对于唐诗来说,就直白了很多。一句,“天涯岂是无归意”,相当的直白,直抒胸臆的表达了词人“想家”的痛苦。而“争奈归期未可期”,也是一句大白话,但一个“争奈”,痛苦到了极致。

7. 江山信美,终非吾土,问何日是归年,王恽

这首元代词人王恽的《小桃红》,是意境最像老杜《绝句二首·其二》的词。先也是给我们展现当前的唯美风光,然后,一转折,“何日是归年”呢?但这首词中,除了风光好,还有人好,是个安乐窝,词人也融于其中。所以,这种转折是不是更加彰显了词人的“想家”深沉:

采菱人语隔秋烟,波静如横练。

入手风光莫流转。

共留连。画船一笑春风面。

江山信美,终非吾土,问何日是归年。

江山信美,终非吾土,问何日是归年

“采菱人语隔秋烟,波静如横练”,透过清秋的薄雾,传来了采菱姑娘的笑语。湖面风平浪静,像白色的素绢平铺。“入手风光莫流转。共留连”,眼前的风景不要流逝,表达的是词人希望留住这美好的时光。

“共留连。画船一笑春风面”,词人与采菱女子一起留恋这美好的时光,画船上女子的笑颜如春风般温暖。

就这样,词人还是“想家”,可见词人只顽固,对家乡思念之深。

“江山信美,终非吾土,问何日是归年”,虽然这里的江山确实美好,但终究不是我的故乡,词人不禁想问问苍天,何时才能回到故乡?

这句,“江山信美,终非吾土”,就成了古人“想家”的代名词。那些所谓的“公知”,在恬不知耻的说,“美国月亮比中国圆”时,当然是不记得了这句,“江山信美,终非吾土”。美国的月亮再圆,它也不是中国,不是生我养我的土地。

8. 劝我早归家,绿窗人似花,韦庄

今人语言的贫乏,根本原因在于那些所谓的“文人”,他们在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里,迷失了自己,一门心思在忙着骗钱骗炮,哪里还有心思琢磨文字。看看古人如何写“想家”,看看大才子韦庄在《菩萨蛮·其一》中,是怎么写的:

红楼别夜堪惆怅,香灯半卷流苏帐。

残月出门时,美人和泪辞。

琵琶金翠羽,弦上黄莺语。

劝我早归家,绿窗人似花。

劝我早归家,绿窗人似花

“残月出门时,美人和泪辞”,所谓“想家”,其实是想家里的人儿。在残月将落之时,词人出门,美人含泪与他告别,展现了离别时的不舍与悲伤。

“琵琶金翠羽,弦上黄莺语。劝我早归家”,琵琶上装饰着金翠羽毛,弦音如同黄莺的啼声,生动地描绘了琵琶的美妙。琵琶声中仿佛传来美人的劝告,希望我早日归家。

“绿窗人似花”,在家里,有一位美人,依靠在绿窗下,如同花朵般美丽。

再一次呼应了前面的“美人和泪辞”,再次证实了,所谓“想家”,其实是想家里的那个人儿,那个对我依依不舍的人儿。

9. 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李白

这首《菩萨蛮》,不像是出自诗仙李白之手,而像是后人的伪作。诗仙不是写不出婉约风格,比如,他的那句,“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就是婉约之作,但一句,“何日平胡虏”,又透露出大唐气象。我们来看这首《菩萨蛮》:

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

暝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

玉阶空伫立,宿鸟归飞急。

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

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

“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这里的“烟如织”、“伤心碧”,一看就是宋人的写法,唐人不会这么写。就是那种直白,又没有元曲的极致直白。

这句,“暝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也是一样。夜色弥漫进高高的楼阁,有人正在楼上独自忧愁。

“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哪里是我返途归乡的路程呢?只看到道路上的长亭连着短亭,而看不到归程在哪里。

一句话,宋词比起唐诗来,固然是直白了很多。但比起现代诗来说,还有优美了很多很多。一句,“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现代人写得出吗?

10. 万里妾心愁更苦,十春和泪看婵娟。何日是归年,华清淑

这首《忆江南》的作者是南宋末年的一位宫女,1276年(宋恭帝德祐二年),元军统帅伯颜攻陷临安,伯颜将帝、后、一些大臣及宫人乐师等挟持至元都燕京(今北京),宫人华清淑和乐师汪元量等皆在被俘之列。这首词,是她怀念临安故都之作:

燕塞雪,片片大如拳。

蓟上酒楼喧鼓吹,帝城车马走骈阗。

羁馆独凄然。

燕塞月,缺了又还圆。

万里妾心愁更苦,十春和泪看婵娟。

何日是归年。

万里妾心愁更苦,十春和泪看婵娟。何日是归年

“羁馆独凄然”,词人在被羁押的馆舍里,独自凄凉悲伤。

“燕塞月,缺了又还圆”,北方边塞的月亮,缺了又圆,圆了有缺。

“万里妾心愁更苦,十春和泪看婵娟”,在距离家乡的万里之外,词人心里既忧愁,又痛苦。整整十年,十年青春,我在燕京眼含着泪,一遍又一遍的看着月亮,思念着万里之外的家乡。

“何日是归年”,到底什么时候是我能够回家的日子呢?

一句,“万里妾心愁更苦,十春和泪看婵娟。何日是归年”,既有“想家”的忧愁,又有亡国的痛苦。真是一言难尽啊,关键是还有一个女子承担!

0 阅读:9

快乐鉴骚词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