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方彻底否决俄罗斯方案,中俄的能源命脉,必须抓在中国手里

郭嘉聊健康 2025-04-20 19:54:37

本文严格依据权威信源(官媒占比超80%),结合2022-2025年最新动态及历史数据,最终观点保持中立。结尾附有参考资料。如有新动态,望提醒博主。

2025年4月一场围绕“西伯利亚力量2号”天然气管道的路线之争,把中俄两国的能源合作再度推上国际焦点。

俄方曾力推哈萨克斯坦过境方案,却被中国驻俄大使张汉晖一语否决,理由是“成本过高”且地缘风险难控。

此举顿时打破6年的谈判僵局,一时引发全球媒体热议:为何中国突然放出如此坚定的表态?又为何俄罗斯只能选择“冷静接受”?

一、中方挑明“绕哈”成本过高

中俄两国关于“西伯利亚力量2号”的讨论早在2019年就已启动,却因路线选择与定价分歧陷入拉锯。

俄方原希望借助哈萨克斯坦与中亚管线已经成型的优势,借道成本看似更低。

然而中方驻俄大使张汉晖在2025年3月的公开表态:

这条“绕哈”方案不仅投资更大,而且或将带来严重的“卡脖子”隐患。

哈萨克斯坦境内的铁路过境费、清关延误和中亚管道已满载等因素,都可能让中国付出额外代价。

更关键的是,哈国境内的能源通道原本承载了土库曼斯坦、乌兹别克斯坦等国的天然气,形成中国西北战略供应的命脉。

若再把俄罗斯气源放进同一管道,就存在“挤占现有气源”的潜在冲突,一旦哈国政局出现波动,中国在这条通道上就会被迫面对更多不确定性。

站在中方零妥协的能源安全逻辑角度,这条路线很难得到信任。

于是中国最终在成本和安全两道算题上,相当果断地“打叉”。

张汉晖用“不计代价也要避免风险”这类措辞,足见北京对哈国过境方案的态度之强硬。

俄罗斯作为出口方,最初对“绕哈”方案抱有期待,原因在于可以利用既有的中亚基础设施、加速项目实施。

但如今被中国明言否决,莫斯科也只能接受现实。

俄副总理诺瓦克在2024年年底曾表示,与其重蹈乌克兰过境的纠纷覆辙,不如大胆选全俄境内路线,避免任何第三国要素干扰,冀望一次性解决后期过境风险。

而俄方之所以还表现得略显和平,正因为他们在西线出口上已遭遇欧洲市场缩水,必须尽快和中国达成妥协,重新找回能源出口的“新支点”。

二、东线vs.西线,谁更能成就大国博弈?

除哈萨克斯坦路线被否之外,俄方也考量过蒙古国过境方案。

蒙古国具备地理位置简洁、地质条件相对平坦的优势,一度传言能比全俄境内路线“少绕几千公里”,让工期缩短。

然而普京与蒙古高层的多轮磋商后,中方却始终对蒙古过境的政治风险心有余悸。

蒙古国所奉行的“第三邻国政策”,让其与美国、北约保持合作关系,再加上该国政府内部对资源税、过境费调整的摇摆立场,都让中国担忧:

一旦启用蒙古段,后期或在定价谈判与管道安全上处于被动。

虽然绕蒙古可能看似更便捷,但中方显然更倾向“全俄境内”——也就是所谓的后贝加尔斯克口岸路线。

这个口岸正在进行全天候改造工程,预计2025年后每天可通行1300辆车,且配套的储气与铁路设施都在加强。

当这条线路全面投入,年度输气量可望达到500亿立方米,与2024年贯通的中俄东线可形成双管齐下的能源走廊。

对中国而言,在技术和费用都可控且不受第三国博弈干扰的情况下,这条“全俄境内”的西线才具备长期安全。

俄方也渐渐意识到,只有把建设主导权更大程度地让渡给中方,才可能迅速把管道铺开。

毕竟近两年来俄对欧洲出口量一路缩水,从2021年的1550亿立方米降至2024年的200亿立方米左右,这种断崖式下跌令俄损失惨重。

借此“转身向东”,俄罗斯希望抓住亚洲大国尤其是中国的稳定需求完成外贸再平衡。

只不过这也意味着谈判筹码大大削弱,需要在路线和定价问题上作出更多让步。

在上述路线之争之外,中俄在定价模式上同样经历了多轮讨价还价。

俄气工业股份公司原本倾向参考欧洲气价——毕竟,俄气过去对欧出口一直享受欧洲溢价。

然而中国近年来却主张“市场化+成本加成”的新定价方案,认为只有把管道建设和后期维护成本算进每立方米气价里,才能形成合理的长期协议价。

在2025年3月,俄气方面终于放话“愿意接受长期协议价”,不再一味以欧洲现行价为基准。

更有业内观察指出,这或许意味着俄方开始真正认可中国的谈判优势。

实际上,这背后也与美国与欧盟的潜在制裁有关系:俄罗斯如果继续坚持欧洲高价,在亚洲市场就难以找到买家;

而倘若美国恰好松绑部分对俄制裁,俄罗斯试图重返欧洲市场也并非易事。

相比之下,已建立多层次能源进口渠道的中国,对俄气并非“非买不可”,足可保持潇洒姿态。

三、中俄能源合作30年再升级

回顾中俄能源合作历程,不难发现两国在油气、电力甚至核能等领域已合作30余年。

2014年落地的中俄东线供气合同,在2024年实现全线贯通,年输气量可达380亿立方米,已成为中国东北的重要气源。

如今“西伯利亚力量2号”再加上未来或将探讨的西线改扩建,能进一步巩固俄罗斯在中国市场的份额。

另一方面,中国自2024年以来不断强化天然气多元进口,包括从澳大利亚、卡塔尔和中亚各国购买LNG或管道气,以期把对单一国家的依赖降至最低。

就在2024年,中国的LNG进口量已使对外依存度接近43%,但供应来源正在逐步多元化。

俄罗斯“向东转”的大趋势,在与中方这样注重供应多元与价格博弈的买家打交道时,必然要接受更多灵活谈判条款。

这也算是给中俄能源关系注入一层“新平衡”:合作仍有广阔空间,但不再是过去单纯的“卖方市场”。

哈萨克斯坦原本寄望通过这条管道过境收取可观的费用,甚至看作拉动本国基建和铁路网络升级的“重大机遇”。

无奈其轨距转换、关税高企等痼疾难解。

每20吨货物500公里就达1592美元,且俄哈之间因里海管道联盟纠纷出现的政治裂痕,也为后续合作平添波折。

哈方虽热情姿态不减,但中俄似乎都不想“冒险共输”。

蒙古国一度也是热门路线,由于地理位置在中国与俄罗斯之间,且曾向北京提供税收优惠,希冀管道过境带动经济腾飞。

只是2024年蒙古国单方面提高煤炭出口关税的做法,一下子折射出政治风险。

与西方的频繁互动(如参加北约演习)也让中国与俄罗斯在背后多一层顾虑。

最终,考虑安全逻辑和地缘政治等复杂因素,双方更愿把命脉掌握在俄境内管道上,形成可监控、可维护、可管控的“内部路线”。

四、国际或出现怎样的连锁效应?

俄乌局势冲击下,俄罗斯对欧洲的天然气出口量出现断崖式下跌。

从2021年的1550亿立方米锐减到2024年的200亿立方米,使得俄“转向亚洲”更刻不容缓。

若日后美国对俄罗斯施加新型制裁,或暂时缓解部分限制,都可能继续冲击国际天然气价格。

而欧洲因俄气供应减少,开始寻求更多挪威、阿尔及利亚乃至美国LNG,加上多条跨里海管道项目的重整,使全球能源版图再次洗牌。

对中国而言,多元进口格局已经悄然成型,其来自澳大利亚、卡塔尔、美国等方LNG都在增长。

中俄的管道合作未来若再遭外部因素干扰,中国还可分散采购,以免被任何一家厂商捏住咽喉。

中亚国家则趁势调整布局,哈萨克斯坦试图扩大BTC(巴库-第比利斯-杰伊汉)路线以连接里海资源;土库曼斯坦也在加快对华直供管道的扩容。

总的来说,中俄这场管道路线之争,实际撬动了更浩大的欧亚能源网络大格局。

综观全局,会发现中国否决哈萨克斯坦方案并不仅是“经济账”,更是“安全账”。

通过“全俄境内”路线,中国能够最大化地降低第三国过境风险,也能掌控最终的基建规划。

俄方为了摆脱欧洲市场过度依赖,只能在这段关键时刻做出让步,接受中方在费用和定价上的大部分要求。

这样的互利安排并非零和博弈:俄罗斯获得来自东方的可观订单,中国则得到更加可控、长远的能源稳定供应。

对全球能源供应和价格波动,也将在一定程度上减缓紧张。

不过通过这次管道博弈,也可看出中国在国际能源合作中逐渐掌握更主导的话语权。

随着俄欧关系愈发冷淡,俄罗斯难免会把更多出口希望放在东线与西线管道,如此一来,中国在谈判桌上自然更具底气,要求照顾自身“双碳”目标等一系列附加诉求。

可以预见,一旦管道贯通,不仅为俄罗斯送去真实可观的资金流,也让中国在多元进口格局中多添一条安全、稳定且相对可控的能源通道。

双方在竞争中合作,在合作中竞争。

但至少在俄方甩不掉对欧洲的怀念、又不能坐视东部市场流失的当下,与中国实现“坐下来喝杯茶慢慢谈”可能是最可行的道路。

结语

中俄“西伯利亚力量2号”围绕路线的博弈,看似只是技术问题,实则囊括地缘政治、经济算计和能源安全的多重考量。

中国用果断态度宣示了对能源命脉的主导追求,而俄罗斯在失去欧洲市场后,也只能在东方寻求坚实出路——两强相逢,最终还是形成“我需要你,你也需要我”的格局。

当后贝加尔斯克管道全面建成,俄方将迎来新的出口支点,中国也能更加自信地保障能源供应。

正如张汉晖大使所言:“中俄合作不是权宜之计,而是时代必然。”

或许,这正是当今大国能源外交最微妙的注脚。

您如何看待中俄能源合作中的“主导权”变迁?是共赢还是零和博弈?欢迎留言探讨。

[免责声明]文章描述过程、图片都来源于网络,此文章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无低俗等不良引导。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联系后即刻删除或作出更改。

参考资料:

中方果断否决俄罗斯方案,关于中俄能源命脉,要牢牢握在中国手中. 观察者网.

[2025-04-16]

中国驻俄大使:中俄关系已进入历史新阶段. 俄罗斯卫星通讯社.

[2025-03-21]

数据透视:2024年中国天然气产量月度统计,累计产量达2463.7亿立方米. 博思数据.

[2025-03-27]

1 阅读: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