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不成总统了?加州公开“造反”;美公布撤军计划;特朗普又闯祸

郭嘉聊健康 2025-04-20 19:54:44

本文严格依据权威信源(官媒占比超80%),结合2022-2025年最新动态及历史数据,最终观点保持中立。结尾附有参考资料。如有新动态,望提醒博主。

2025年4月,美国的政治舞台再一次让全世界瞩目。

特朗普政府在加征对华关税的道路上一意孤行,最终把加州这颗“左派心脏”推到对立面。

哈佛大学则因22亿美元的联邦资金被冻结,毅然走上司法反击之路,令学术自由与白宫的意识形态角力走向白热化。

与此同时,中东战场却传来美国撤军的不利消息,叙利亚的油田失守让地缘局势风声鹤唳。

到底这片土地能否平安度过这轮政治动荡?一切未知。

一、加州“宪政叛乱”

加州这一片土地,向来以多元包容和创新著称,可如今却成为了特朗普关税政策最强烈的反对者。

随着政府在4月对华商品加征“对等关税”税率从34%提高至84%,最终累计到了145%的惊人数字,加州港口吞吐量暴跌37%,半导体行业的损失飙升至80亿美元。

加州州长纽森的政治立场向来鲜明,他作为民主党“明日之星”在第一时间站出来,“以州之名”把特朗普政府告上法庭。

在整个4月,加州的大大小小企业和工会纷纷呼吁对该关税政策予以应对,毕竟纽森政府测算:若全面实施关税,加州物价就可能上涨14%,而失业人口可能猛增23万。

同时与加州相邻的俄勒冈和华盛顿州也开始声援:三州联手签署了《太平洋沿岸贸易保障宣言》,明确想在贸易上“自立门户”,乃至研究对该项关税进行豁免。

如果这计划真能落地,势必会碰触美国宪法底线,但从纽森到其他州长们似乎一点不怕。

其实这起诉讼究竟会不会赢,半数法律人士都在表态存疑。

IEEPA是否真的被总统“滥用”,法律界尚在争吵。

有人拿2019年的钢铝关税被联邦法院裁定违宪的例子当“挡箭牌”,可那时的国际环境和政局,与2025年的美国已截然不同。

白宫对加州“以反叛乱法处理州政府”的言论让人觉得匪夷所思,毕竟1861年以来,还没出现过联邦对州政府这样的一步步逼压。

加州的“宪政叛乱”之所以火力十足,背后反映的更是民意的爆发。

今天的特朗普政府已经不是四年前的局面,生活成本的极速攀升,让加州普通民众对白宫愈发不满。

不只是纽森打法律牌,民主党州联盟也在暗流涌动。

在4月美国爆发了近1400场反关税抗议活动,人们用各种方式表达不满:有游行示威,也有小范围地“集体罢工”。

而白宫则试图用冻结加州联邦基建拨款来施压,令州和联邦的关系更加剑拔弩张。

各类宪法学者警告,一旦最高法院在IEEPA与州权力之间做出新的解读,极有可能再度挑战美国自1861年南北战争以来最严峻的联邦制危机。

二、哈佛“学术卫国战争”

若说西海岸的加州在法律层面“对朝廷造反”,东海岸的哈佛大学就俨然成了学术思想的“堡垒”。

过去几年,特朗普政府对高校的态度逐渐“强硬化”,从签证限制到拨款冻结,再到批判这些大学里头存在“反犹”或“极端左倾”课程。

可这一次风暴来得比往常都猛,4月初白宫直接盯上了哈佛大学并冻结了其22亿美元经费,还要求删除课程中73处“批判性种族理论”内容,甚至要求哈佛关闭多元化办公室。

哈佛校长艾伦·加伯在面对媒体采访时毫不掩饰地表达强烈愤慨。

他甚至在公开信中强调,这属于“前所未有”的政府干预,“我们宁愿自断经济来源,也不愿出卖学术人格。”

这话说来虽然铿锵有力,但哈佛面临的现实压力也非常沉重:根据该校财务年报,被冻资金占哈佛年度运营预算的72%,将直接影响超过1.3万个科研岗位运转。

更别提其中几个关键项目,如阿尔茨海默病研究中心,一旦停摆就会牵扯到无数老年患者的治疗希望。

在这次事件中,哈佛的“盟友”也越来越坚定:麻省理工、斯坦福、哥伦比亚等47所大学纷纷成立“学术自由守护联盟”,募集5亿美元的抗争基金。

他们在公开宣言里直言,“政府可以冻结拨款,但我们必将守护美国大学的灵魂。”

与此同时,2300名哈佛师生自发组成“人链防线”,誓死守卫威德纳图书馆里珍贵的历史文献。

书卷与知识,成为了此刻最需要保护的堡垒,这背后的法律博弈同样已经撕破面纱。

哈佛起诉政府,援引《第一修正案》以及多项学术独立的法理基础,指控白宫“系统性思想审查”。

联邦法官虽然暂时裁定暂缓执行彻底冻结,但拒绝对整改令的违宪性进行任何结论,这样的“不表态”反而让学术界感到迷茫:他们既关心这些科研资金能否重启使用,也担心日后会否出现更多“检查”和“整改”。

在某些人眼里,这俨然是一次文化革命,甚至让人想起麦卡锡时代对高校进行“忠诚调查”的往事。

区别只在于,当年的麦卡锡时代多是打击所谓“共产党嫌疑”,而如今则是各式意识形态之争。

三、叙利亚撤军

如果说国内的州权纷争与学术风波就已经够让人焦头烂额,那么在中东战场上,美军居然又传来撤军失利的坏消息,更是给特朗普政府雪上加霜。

4月美军在叙利亚战区的撤离行动迎来最关键的阶段:从科尼科气田一带大规模抽调地面部队和装备,结果仓促中出现了严重的区域防御漏洞,导致叙利亚的库尔德武装顷刻间失去屏障,一度在48小时之内就让ISIS残余势力夺取了三座油田。

当卫星图像暴露俄军瓦格纳部队已悄然接管美军遗留防空系统的画面,很多美国政界人士心里那根弦终于绷不住了。

前国防部长直言,这场撤军将导致反恐成果后退至少十年。

可特朗普政府却坚持认为这是“资源的重新分配”,要把战略重心更多聚焦在履行对盟友的承诺,进而腾出资金修补国内经济与民生问题。

但美国国内的通胀甚至因为中东原油供给的不确定性而接连上涨,弄得焦头烂额。

与此同时,远在也门的胡塞武装借机在红海周边多次对美军舰队和航母打击群发动袭击,尤其在胡塞武装使用新型“火山-3M”导弹,对美军第五舰队区域形成覆盖打击。

五角大楼被迫承认:撤军后,美方在中东的无人机防御网络立刻出现了300公里的缺口,完全无法像从前那样全盘掌控。

有分析者感慨,美军这波撤兵,既没能节省多少军费,还让在叙利亚的部分盟友失去保护,后果很有可能是多方势力竞相填补真空,一场新冲突或已在暗中酝酿。

从实质效果看,这波撤军背后隐藏的“特朗普主义”逻辑饱受质疑:一面宣称“美国优先”,另一面却令国内物价走高;一面试图削减海外承诺,一面却可能引爆更多地区冲突。

如今的美国简直像一只骑虎难下的猛兽,想跳脱某个泥坑,却往往陷入更多是非。

土耳其眼下也趁机向所谓“安全区”扩张,还放话要对库尔德武装进行跨境打击;俄罗斯看来坐收渔翁之利,巩固其在叙利亚内外的影响力。

只有面对镜头的美国务院官员还在闪烁其词,说什么“这是阶段性战略调整”,但美国国内却对这种反复横跳的决策极度疲倦。

值得注意的是,国会在4月9日和4月17日先后举行的多场听证会里,多位议员对国防部官员穷追猛打,质问“究竟什么才是美国在中东的核心利益?” 这股强烈的质疑之声在过去几年都不曾如此尖锐。

显然美国的全球霸权或已到收缩的关键时刻,而如何在不引起更大国际秩序动荡的前提下实现抽身,是一项极其困难的平衡术。

结语

当加州在法律战线上高举“违宪”大旗,哈佛捍卫学术自由的阵线越来越广,而中东战场的撤军又给白宫的全球声望泼下一桶冷水,这三重风暴在2025年4月形成可怕的共振,几乎重新书写了美国的政治版图。

它不仅唤醒了州与联邦的旧有矛盾,也撼动了高等院校对政府的信任,更折射出美式霸权在海外的步步危机。

[免责声明]文章的时间、过程、图片均来自于网络,文章旨在传播正能量,无低俗等不良引导,请观众勿对号入座,并上升到人身攻击等方面。理性看待本事件,切勿留下主观臆断的恶意评论,互联网不是法外之地。本文如若真实性存在争议、事件版权或图片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作者,我们将予以删除。

参考信息:

0 阅读:1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