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显龙终于站了出来,对中美关税战表态,新加坡的好日子到头了?

郭嘉聊健康 2025-04-20 19:54:35

本文严格依据权威信源(官媒占比超80%),结合2022-2025年最新动态及历史数据,最终观点保持中立。结尾附有参考资料。如有新动态,望提醒博主。

新加坡这颗闪耀在东南亚的繁华都市,一直以稳定、高效与外贸驱动著称。

然而2025年4月,美国特朗普政府骤然宣布对华商品加征最高达245%的关税,令全球市场骤然紧绷。

在此关键时刻,新加坡国务资政李显龙以犀利的言辞公开“敲钟”:“美国正摧毁多边贸易体系,新加坡必须清醒,过去的好日子已经结束。”

他罕见地在讲话中直言,中美对抗不只是一场“你输我赢”的经济赌博,更可能动摇新加坡赖以生存的全球供应链。

在这个转折点上,新加坡究竟能否在巨变中找到新的平衡?这一番表态,为何掀起国际社会的广泛震动?

一、李显龙对中美关税战表态

“世界本该按规则共赢,而不是外科手术般地切除对手。”2025年4月16日,李显龙谈及中美关税大战,言辞掷地有声。

自2024年底访华以来,他多次呼吁中美保持沟通。

可如今特朗普政府频频挥动“对等关税”大棒,对华商品征收125%至245%不等的关税。

李显龙忧心的是,新加坡对外贸易依存度一度高达GDP的四倍,尤其是电子、石油化工和转口贸易占据经济支柱地位,一旦全球供应链破裂,狮城的下坠恐远比想象更深。

我们支撑繁荣的贸易体系正在被单边主义所摧毁。

从新加坡政府公布的2025年一季度数据可见端倪:

出口额同比下降,制造业收缩加剧,原本赖以为傲的转口贸易也开始出现萎缩迹象。

李显龙毫不客气地点出美国此举正在瓦解WTO框架,他甚至用“背叛”形容美国对多边主义的态度。

与此同时,中国则选择持续反制,对美进口商品加征125%的关税,还将多家美国企业列入“不可靠实体清单”。

中美之间的关税大战更像是加速对撞,李显龙的担忧背后,指向的是新加坡既不能失去美国市场,也无法脱离中国供应链的纠结现实。

二、新加坡经济暗流

在这场看似离新加坡较远的中美冲突中,绝非“坐山观虎斗”就能置身事外。

首先从GDP增速来看,新加坡2023年增长仅1.1%,远低于疫情前水平,IMF预测其2025年增速进一步下调至2.6%。

尽管2024年一度反弹至4.4%,可持续性却受外部环境牵制。

外贸起伏波动,港口和航运吞吐量亦难以维持两位数增长。

其次产业结构压力增大。

新加坡制造业占GDP近20%,此前一直靠电子、半导体和石化产品支撑外贸。

中美技术摩擦使半导体产业链分裂,上海、深圳和香港在金融领域抢占国际资本汇聚点。

对新加坡而言,亚洲金融中心地位虽未被完全撼动,但竞争激烈程度明显升级。

此外,外部依赖难以摆脱。

中美在新加坡贸易总额中占比不小,大国对决之下,新加坡承受转口贸易锐减的压力。

李显龙警告说:“若再不尽快寻求新合作伙伴或多元化出口,我们将面临不可逆的衰退风险。”

全球媒体随即捕捉到这一警示,BBC报道中提及,李显龙对美国的批评措辞之尖锐,实属罕见。

而中国外交部则回应,愿同新加坡深化合作,保持经贸交流畅通。

三、夹缝中求生

面对三重危机冲击:关税壁垒陡升、全球供应链重整、区域金融竞争加剧,新加坡政府并没有坐以待毙。

1、短期急救

“我们不能把鸡蛋都放在一个篮子里。”李显龙在一次内部会议上如此强调。

为缓解出口锐减带来的冲击,新加坡迅速扩大与RCEP成员国的合作,并加速落实数字贸易协定,如与欧盟及东盟内部签署相关协议,拓展在线服务、跨境电商以及数字支付等新领域。

同时为帮助企业对冲关税成本,新加坡贸工部推出系列补贴方案,涵盖制造业、金融机构以及中小型出口企业的税收减免与融资支持。

2、长期转型

外贸纵然是根基,但过度依赖会让新加坡在风暴时无坚可守。

李显龙提出,新加坡应逐步转向绿色经济和高新科技领域,包括投资清洁能源、发展生物医学、人工智能、医疗研发等。

事实上从2024年开始,新加坡就出台了《企业2030策略》,明确鼓励本地企业在先进制造业、金融科技方面发力,为日后减少对中美传统制造大国的依赖铺路。

3、外交平衡

新加坡一直擅长在大国之间寻求平衡。

李显龙赞赏中国在亚太区的影响力,支持中国加入CPTPP,也呼吁美国务院不要继续固执地祭出极限关税。

“我们不是要选边,我们希望中美都能遵守规则,让小国也有生存空间。”他不止一次在公开演讲中作此呼吁。

这一点,在新加坡多份官方报告中被反复提及,而舆论焦点则是:美国是否会把“偏袒中国”的标签贴到新加坡身上?

美国务院曾含蓄地批评新加坡对中国示好,但新加坡外交部随后声明,自己面对全球化逆风,更看重多边合作。

4、金融安全与供应链优化

正如2025年一季度数据显示,外部市场需求趋冷,使得新加坡的航运、再出口都出现明显下滑,但并未彻底崩溃。

新加坡金融管理局(MAS)和贸工部等部门共同启动供应链优化计划,投入资源升级港口设施,加快通关速度。

政府还积极指导本土企业多元化市场:

与印度、欧盟乃至非洲国家推动新贸易机会,试图填补因中美冲突带来的空缺。

不过,新加坡内部也有忧虑声:转向其他市场能否补上中美贸易额庞大的缺口?

一些当地中小企业也反映,虽然有补贴,却难以弥补因关税成本上升而流失的客户。

李显龙在2025年3月的一次演讲中坦言:“这是艰难时刻,但谁都无法脱离美国和中国的经济影响力,我们只能做好最坏打算。”

四、新加坡向国际社会释放了怎样的信号?

李显龙话音一出,舆情迅速发酵。

西方媒体如BBC、华盛顿邮报将重点放在他对美国“单边主义”的批评上;中国官方舆论则对其“支持多边主义”的表态表示肯定。

“当大国搏杀,小国最先受伤。”新加坡联合早报刊文,指出新加坡亟须深化与中国等的合作,降低对美国政策反复无常的风险。

不少专家普遍认为,新加坡这番脱口直言,意在敦促美国重回WTO秩序,避免把亚太地区拖回“丛林法则”的漩涡。

而民调显示,约63%的新加坡人认可中国的发展机遇,认为“一带一路”能为本地企业带来订单,但也有72%的人担心,中美对立有可能演变成更大的地区安全隐忧。

在此情境下,一些美欧智库批评新加坡“立场暧昧”,认为其在关键时刻更倾向与中国站在一起。

一时间,欧洲、日本、韩国等国家也开始高度关注新加坡的态度,担心其对多边主义的再强调,是否意味着转向亚洲阵营。

然而熟悉新加坡政治生态的人都知道,李显龙不过是一再表达对全球化受阻的失望,以及敦促各方回归协商共识。

值得注意的是,美国单边加税不仅仅打击了中国,也冲击了本国消费者和供应链——这点同样被新加坡多家媒体关注。

当地经济学家指出,美国对华限制的做法恐加速产业链向其他亚洲国家分散,新加坡需要抓紧承接某些关键环节。

然而转移供应链并非易事,地理位置、人员成本、产业配套等都需要时日布局。

李显龙本人也清楚,这是一场“长跑”,不能急于求成。

五、回看历史对新加坡的启示

从1947年GATT到1995年WTO,多边贸易体系曾创造了经济腾飞的黄金年代,也奠定了像新加坡这样的小国得以迅速崛起的制度根基。

如今美国却通过极端关税来改变贸易规则,严重冲击了这个机制本身。

李显龙在谈及多哈回合、RCEP、CPTPP时都曾感慨,区域经济一体化并不能完全取代全球多边合作。

从新冠疫情到俄乌冲突,再到中美贸易战的持续升级,全球化正面临多重挑战。

新加坡的脆弱性在于,其“增值链”高度依赖大国市场。

一旦多边体系真的“失灵”,恐怕会出现供应链割裂、资金撤离和市场萎缩的恶性循环。

也难怪李显龙在演讲时频频强调,大家别以为这是中国与美国之间的“纯贸易”争端,它还关乎地缘政治与国际规则的走向。

“若不能守住多边贸易规则,我们最终都将是受害者。”这是李显龙反复重申的警句。

他回顾新加坡过去几十年的成长史,从出口导向到金融服务,从跨国投资到对外电子转口,处处证明规则之重要。

美国一旦彻底放弃WTO原则,采取单边利己政策,类似新加坡这样的外向型经济体必定首当其冲。

有分析认为,无论是中美相争还是贸易保护主义抬头,新加坡都必须另辟蹊径。

多元化市场、数字化转型与绿色经济只是初步路径。

毕竟经济体量有限,又深受外部环境左右,新加坡要在这场看似“他人的冲突”中力保自身生存,并不轻松。

李显龙的“怒吼”,从某种角度看,既是对美国的抗议,更是对国人的紧急提醒:好日子可能不会那么轻易回归。

结语

世界局势瞬息万变,大国间的博弈往往令小国措手不及。

李显龙的呐喊之所以让外界震动,根源在于新加坡一直是“全球化宠儿”,却在中美关税风暴面前骤感寒意。

“当大象打架,草地遭殃”,这句非洲俗语如同警钟,警示着其他中小经济体:多边贸易体系若被摧毁,每一个依赖贸易的国家都将付出巨大代价。

但危机中亦蕴含转机。

只要坚守多边主义、寻求合作共赢,小国未必全然无力。

新加坡能否在全球贸易的裂缝中探索出新生路径,也许只待时间验证。

你对此又怎么看?

[免责声明]文章描述过程、图片都来源于网络,此文章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无低俗等不良引导。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联系后即刻删除或作出更改。

参考资料:

中美关税战升级:中国反制措施与美国政策困境. 中华网 china.com.

[2025-04-11]

数字经济趋势如何影响新加坡支付的未来. 新加坡国际事务研究所(SIIA).

[2025-03-26]

0 阅读:1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