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史籍记载,公元907年,大唐王朝宣告覆灭。而后,赵匡胤于公元960年开创宋朝,其间仅历53载。值得注意的是,在五代十国时期乃至宋朝初期,皆尊奉唐朝为正统,这种历史延续性使得唐朝的影响力一直存续至公元979年北宋攻灭北汉之时。
天佑四年(公元907年),朱温迫使唐哀帝行“禅让”之举,旋即建立后梁,定鼎开封。彼时,唐朝旧有之各藩镇,皆拒不认可朱氏所立梁朝之正统地位,一概将其斥为“伪朝”,并申明自身依旧奉大唐为正朔,矢志以大唐藩镇自居。如此一来,后梁于当时诸多势力中,沦为地盘最为狭小之割据政权。诸如蜀、南汉、南吴、晋、岐、吴越等割据政权,均持续沿用唐昭宗在位时之天祐年号,以示对后梁政权的抵制。
天佑二十年(公元923年),李存勖一举覆灭后梁政权。因其父李克用曾获唐昭宗敕赐李姓,并录入皇家宗籍,李存勖遂以李唐皇族后裔之身份自处。称帝之后,李存勖延续大唐国号,建立政权。彼时,各地藩镇与民众皆奉此政权为正统,依旧以唐朝称之。后唐在李存勖统治下,国力强盛,疆域广袤,被百姓视作大唐中兴之象征。
唐庄宗李存勖与唐昭宗李晔虽无血缘之亲,却皆具才情。二者皆沉溺于诗词创作、宴乐享受,疏于治国理政。李存勖年仅十一岁,便随生父李克用出征,凯旋后向唐昭宗奏报战功。彼时,唐昭宗赞誉有加:“此子长成,必为栋梁,定能为大唐竭诚尽忠。”二十余年后,果如昭宗所言,李存勖恢复大唐国号,再现昔日荣光。
李存勖与唐玄宗李隆基或存血脉渊源。其自幼便钟情于戏曲艺术,称帝之后,为自己取“李天下”为艺名。在位期间,于宫中豢养众多伶人,时常与之共同研习戏曲表演,即便遭受伶人掌掴,亦未动怒。公元926年,李存勖在平定养子李嗣源发动的兵变过程中,于交战之际不幸中箭,最终殒命,年仅四十三岁。
继之,李嗣源登基称帝。自李嗣源即位起,至公元936年石敬瑭覆灭后唐、建立后晋,后唐存续时长共计十四载。然而,后唐末代帝王李从珂于国家覆亡之际,致使传国玺遗失。此变故直接导致石敬瑭所建之后晋,未获诸国认可其正统地位。
在彼时的历史进程中,李昪于江南地区登基称帝。李昪宣称自己乃唐宪宗的五世孙,进而定国号为“唐”,后世史称“南唐”。就在同一时期,后唐宣告覆灭,南唐顺势建立,仿佛唐朝的血脉在此实现了某种意义上的延续。值得注意的是,由于传国玉玺缺失这一关键因素,包括后续崛起的宋朝在内,诸多政权皆奉南唐为正统所在。与之相对,诸如后晋、后汉等政权,在当时正统观念影响下,被视为非正统的“伪皇帝”所建政权。
在南汉与交趾的军事冲突期间,双方皆宣称自身行动乃是秉承天意、讨伐叛逆之举。彼时,南汉方面以清海军节度使并兼管桂管、邕管经略使的名号自居,而交趾一方则自称静海军节度使兼领安南都护。值得注意的是,上述封号皆源自唐朝皇帝的授予。在此历史阶段,南汉与交趾对于梁朝、晋朝均不予认可。
在历史的长河中,唐朝曾存在复兴之契机。公元907年,朱温胁迫唐哀帝行“禅让”之举,继而建立后梁政权,至923年后梁覆灭,其国祚绵延16载。此情形与西汉末年王莽篡汉极为相仿。彼时,王莽所建之新朝,存续仅15年,便为刘秀所破。刘秀凭借自身实力与谋略,成功夺回汉室天下,旋即建立东汉,使汉朝重归强盛之态。
李存勖薨逝之际年仅四十三岁。彼时,各方割据势力皆尊其为正统,民众亦殷切渴慕重归大唐往昔之辉煌,此乃难得之根基。假以时日,若李存勖摒弃贪图享乐之习性,于在位期间励精图治、勤勉为政,本有机会重现唐朝之强盛。以当时局势而论,凭借此良好基础,若其能积极进取,极有可能达成如北宋般之局面。
若以正统王朝传承脉络中后唐为正朔考量,唐朝国祚终结于公元936年,存续时长共计318年。而若将南唐于公元975年的覆灭视为唐朝传承的最终结束节点,那么唐朝自建立至此时,历时则长达357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