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小京官以穷著称,好在有一个生财之道,每年保底进账200两

春引百花竟放 2025-04-12 11:21:42

光绪七年,户部精心谋划并呈奏一项关于“取消印结银”的试行提案,恭请慈禧太后御批。然而,此举措甫一提出,便引发京中诸多官员的强烈抵制。鉴于舆情汹汹,慈禧太后权衡利弊后,无奈之下只得驳回户部所请。

诸多读者或对“印结银”这一概念认知模糊。“印结银”实则为捐纳入仕者所需缴纳的一项手续费。依据彼时规制,凡经由捐纳途径步入仕途之人,首要步骤乃是通过吏部的考校。

若捐纳者满足捐纳相关规定,接下来便需获取本籍官员的保结。所谓保结,即由本籍在京官员为捐纳者提供担保。需注意的是,办理保结需支付数额可观的费用,其金额范围大致在数十两至数百两之间。

捐纳制度肇始于康熙时期。彼时,因三藩之乱致使户部财政紧张,为缓解财政困境,康熙皇帝秉持开源节流之理念,采用捐纳官职这一举措,以期在短期内填补财政亏空。

康熙帝推行此举措,初衷旨在应对当时的紧急状况。为规范捐纳制度,维护官场秩序,对捐纳人员设置了严苛条件,明确规定,捐纳者若欲实授官职,必须由本籍官员出具担保,此为必要前提。

捐纳制度推行后,引发了通过科举之路历经长期苦读的读书人群体的强烈不满,以科举途径入仕的官员亦对此表示坚决反对。值得庆幸的是,在康熙、雍正、乾隆三朝,尽管捐纳之制并未明令废止,然而,其实施范围却始终被严格限制在极为有限的程度之内。

自乾隆朝以降,特别是咸丰、同治、光绪三朝期间,捐纳现象极为猖獗。究其根源,一方面,太平天国运动的骤然兴起,使得国家财政体系遭受重创而濒临崩溃,朝廷为解燃眉之急,被迫采取大规模卖官鬻爵之举措;另一方面,京城官员亦因捐纳之风盛行,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自身所面临的经济困境。

于京城任职的各级官员对捐纳之举多持肯定立场。追根溯源,这一态度的产生与“京官清苦”这一清代固有现象紧密相关。事实上,在官场语境中,“穷”并非贬义,反而被士大夫阶层视为一种可坦然提及的品质。

在传统社会语境下,贫困并非为人所耻。于士大夫阶层而言,他们秉持着一种观念,即安贫乃是君子的固有特质。基于此,在官场这一特定场域中,“穷”备受青睐。究其实质,“穷”往往被视作“清廉”的代名词。

在清代,京官俸禄较低致使其经济状况窘迫,这一现象有着制度层面的根源。清代京官俸禄体系在很大程度上承继自明代,于雍正朝之前,无论是京官抑或地方官员,其法定俸禄水准均处于较低区间,相较于明代亦未呈现提升态势。

自雍正二年伊始,清廷推行养廉银制度,此举措显著提升了地方官员的经济待遇。然而,在这一政策施行过程中,雍正帝未能做到均衡考量。于着重改善外省官员俸禄水平之际,却未对京官的薪俸体系予以同步调整。

利益分配的不均衡状况,致使陋规应运而生。彼时,外省各级官员迫于形势,不得不自掏腰包,以财物等形式向京官示好,进行所谓的“孝敬”。

乾隆登基伊始,便颁下谕旨,明确自乾隆元年起,京城官员俸禄制度有所调整。其规定,京官所获俸禄,在原有“正俸”基础上加倍发放,新增这部分加倍俸禄被称作“恩俸”。此举措,在相关文献记载中,以“京官双俸”之名著称。

需明确的是,在京官俸禄体系中,并非全体京官皆可获取双俸。实际上,唯有具有正式编制的官员,方可依规享有双倍俸禄,而那些以合同形式任职的官员,并不具备这一待遇资格。

在京官体系内,编外人员数量颇为可观。诸如新晋进士被派往各部院进行见习历练者、因职位变动重新补缺者、病愈后等待补授官职者、拔贡以七品小京官身份参与见习者,以及各部院额外增设的主事等,均在此列。

值得注意的是,在正式任职的京官群体中,部分官员无法获取双份俸禄。例如顺天府辖属官员以及五城司坊官,尽管从名分上他们归属京官范畴,然而却无支取恩俸的资格。

从表象观之,乾隆朝曾实施为京官加倍发放俸禄之举措。然而,需明确的是,彼时京官俸禄之基数处于较低水平。以正五品郎中为例,其岁俸仅为八十两白银,即便享有恩俸,全年所得亦仅一百六十两白银而已。

自咸丰朝起始,迄光绪十二年,京官俸禄之发放状况殊为特殊。期间,无论是作为正常俸禄的正俸,抑或是额外赏赐的恩俸,均以折扣形式执行。实际领取数额,最高仅达应发俸禄的七成,最低时竟至半数。在此长达数十年的时段内,京官群体所面临的生活困境,实乃不言而喻。

于京师之地,物价高昂,生存成本居高不下,这对于众多汉族官员而言,在京履职所面临的首要压力,便源自经济层面。绝大多数汉籍京官,自入仕起的数年至十余年期间,仅能依赖借贷以维持基本生活所需。

晚清时期的重要官员张之洞曾进行过相关费用核算。据其考量,在当时,一位京官每年的基本开支下限为300两白银;若欲维持一种较为得体、尚非奢靡的生活水准,一年所需费用至少为1000两白银。

在京官体系里,三品及以上的高级官员,凭借其位高权重,于经济生计层面,基本无需忧虑。然而,此部分官员在整个京官群体中所占比例极低。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大部分京官的品级处于六七品。由于品级限制,他们鲜能从地方官员的“馈赠”体系中直接受益。即便偶有机会,所获也不过是高级官员在利益分配过程中,不经意间疏漏下来的微薄份额而已。

在经济形势极为严峻的背景下,印结银对于小京官而言,犹如绝境中的关键支撑。咸、同年间,捐纳之风盛行,参与者数量众多,形成了规模庞大的群体。在此情形下,小京官每月皆能获取一笔颇为可观的印结银收入。

至此,诸多读者不难察觉一个关键问题,即印结银的分配方式究竟为何?怎样方可达成利益均沾、人人有份之局面?

在捐纳制度下,捐纳者仅需寻求一位京官为之具保。然而,从实际情况来看,部分京官在这一过程中面临困境。由于并非总有捐纳者前来寻求保结,以至于某些京官,在特定时段内,可能毫无此类业务。若长期处于此种状况,这些京官的生计无疑将面临严峻挑战。

为妥善处理此问题,京官群体制定相应规则。以江苏省为例,该省印结银由江苏籍在京且具备进士出身的官员依序负责管理与分配。结算周期设定为每月一次,分配方式为将印结银总数,平均分摊至全体江苏籍在京官员。

在小京官的收入构成中,印结银占据主要部分。据均值核算,一名七品小京官每年的基本收入约达二百两,这一数额相较于其俸禄而言,倍数显著。

在晚清财政体系中,印结银对维持小京官群体的基本生计发挥了重要作用。光绪七年,户部提议废止印结银制度,此举措引发众多京官强烈抵制。彼时,慈禧太后虽居统治之位,却对此无能为力。究其根源,在于朝廷财政窘迫,并无充足财力为这些官员增加俸禄,毕竟需保障官员基本生活,以维系官僚体系的正常运转。

0 阅读: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