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转载自新华社客户端
来源:《半月谈内部版》2024年第10期
半月谈记者 张 斌 安 展
“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李白在《蜀道难》中发出感叹。事实上,自先秦开始,一条从关中平原穿越秦岭、大巴山到达四川盆地的大动脉逐渐开通,史称古蜀道。
一条条穿山越岭的古道,是脚下的交通道路,也是不竭的文脉之路。受访文史专家表示,古蜀道承载着古代交通贸易、军事战争、人口迁徙、文学艺术、民俗宗教等信息,蕴含着中华民族各文化板块之间不断交融、构建多元一体文明的密码以及古代中国在国家治理方面的智慧。
条条蜀道通汉中
从狭义上讲,“蜀道”是指以古都长安为中心和起点,向全国各地辐射的交通线中通往川渝地区的部分。古蜀道以汉中或者汉水为“中转站”,向北4条,分别是子午道、傥骆道、褒斜道、故道;向南3条,分别是荔枝道、米仓道、金牛道。古蜀道的7条主要线路都在陕西省汉中市交会。“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杜牧诗中的荔枝道只是其中一条。

开凿于唐大中年间的文川道残存遗迹,中间凹陷处为马道,两侧凸起处为行人所走道路 张斌 摄
褒斜道的支线文川道位于陕西摩天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沿着隐蔽的山路向上攀登可以看到,文川古道形制比较完整,宽度约为1.2米,有一层一层的台阶向上排列。当地文史学家介绍,道路中间的凹陷处为马道,两旁凸起处为行人所走的道路。
石门栈道位于陕西汉中汉台区、勉县、留坝三县(区)交界的褒谷口,是褒斜道的重要组成部分。讲解员介绍,20世纪60年代末,国家修建石门水库,文物工作者将水库淹没区内13种不同历史时期的石刻凿迁至汉中市博物馆进行保护。由13块大型摩崖石刻组成的“石门十三品”如今藏于汉中市博物馆内。
“石门十三品”主要包括《石门》《鄐君开通褒斜道》《衮雪》《石门铭》《石门颂》等。其中《石门颂》被称为汉隶精品,与陕西略阳《郙阁颂》、甘肃成县《西狭颂》并称“汉三颂”。1936年问世的中国权威工具书《辞海》封面字体就选自《石门颂》。文史专家认为,“石门十三品”是研究褒斜道通塞的珍贵史料,也是研究汉魏书法的实物标本。
近年来,陕西汉中、四川广元等地不断加强对古蜀道的研究和保护,召开多次专题研讨会。汉中市留坝县政协原秘书长、当地文史专家杨虎祺与陕西理工大学研究员冯岁平等还耗费十余年心力与脚力,合著《留坝栈道(上、下)》,详细梳理地区蜀道遗迹。
栈道崔嵬入云天
古蜀道中的平路一般被称为“古道”,架设在悬崖上的道路被称为“栈道”。由于古代平路多为泥地而难以保留至今,现存古蜀道遗迹更多的是古栈道。
汉中市留坝县是古时从关中去往蜀地的交通枢纽,县域内有多条栈道遗存。半月谈记者在当地沿着崖边,手脚并用重走了褒斜道的部分主道和支线道路。残存的褒斜道遗址位于褒河之上,崖壁上可见连串的栈孔和巨大石块垒砌的拦马墙。

在褒斜道支线,留坝县文史专家杨虎祺向记者指认并介绍现存栈孔形制 张斌 摄
自2012年至今,杨虎祺与当地志愿保护团队成员进行了无数次的实地勘察。据他们不完全统计,仅留坝境内的古栈道遗存,主干道上有200余处,支线上还有1500余处。
现有遗存大多隐于深山密林中或悬于河边陡崖上,大段大段的栈道被齐腰深的荒草掩盖或被河水淹没,极难被发现和辨识。杨虎祺说,随着时代发展,河床抬高明显,许多栈道遗存已被永久淹没,还有不少距水面仅有一两米,夏季一涨水就会被淹。
秦汉褒斜道是战国时秦司马错伐蜀、曹操南征汉中及诸葛亮北伐时的行军通道。半月谈记者实地勘察发现,该栈道现存的东汉时期栈孔距河面尚有2~3米,但其下于北魏时期所凿栈孔距河面已不足0.5米,部分没于水下。
连云栈道在唐宋以后成为“官道”,曾是林则徐、张之洞、曾国藩等晚清名臣入川及清代部分驻藏大臣、活佛喇嘛来往内地与西南藏区的重要通道,连云栈道的多处栈孔依然清晰可见。
走的是“文化路线”
作为古代国家的交通要道,古蜀道沿线驿站、寺庙、摩崖石刻、碑刻、壁画等遗存丰富,留有大量古代交通贸易、政治、文化交流、民族宗教、民俗风物等资料信息。
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文化遗产保护研究中心主任孙华认为,从功能上看,古蜀道至少具有三大功能,即国家道路路网的重要组成部分,宋明时期重要国策“茶马互市”茶马古道的主道,以及古代长安通往印度的“丝绸之路南亚廊道”(或称“西南丝绸之路”“陆上南方丝绸之路”)的北段。蜀道既是古代中国的中心地区连接西南地区的最重要纽带,也是通过缅甸前往印度的一条国际通道,还是茶马古道两条路线中最主要的道路,其价值不言而喻。
半月谈记者在重走古蜀道过程中,切身感受到坚韧不拔、开拓进取、敢为人先的蜀道文化精神内涵。“世人皆言‘蜀道难’,主要指的是‘行路难’。事实上,开辟蜀道、开凿栈道更难,体现了我们中华民族和古代劳动人民逢山开路、坚韧顽强的精神和勇气。”杨虎祺说。
部分受访专家认为,首先应加大普查力度以摸清“底数”。他们建议,对陕西、川渝、甘肃境内蜀道特别是古栈道遗址遗存加大普查力度,坚持“文化路线”基本定位,从注重路线梳理及遗存踏勘的“线的研究”,转向包括思想宗教、文学艺术、碑刻摩崖、石窟造像等诸多领域的“点面结合”式综合研究,引入文化遗产学、文化考古学、文学地理学、生态伦理学等学科研究方法及学术理念。
在文旅融合的潮流下,弘扬蜀道文化需要进行跨区域、成体系保护,并选取代表性点位展示古栈道形制及历史文化,带动秦巴山区文旅产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