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募基金2024年年报披露了两大看点:规模首次突破32万亿元,全年赚了1.28万亿元,而且投资风格越来越“实在”——盯着能赚钱、分红稳的资产,同时兼顾性价比。
全市场公募基金同比扭亏为盈,其中股票型基金赚了4445亿元,从年中亏损1600多亿的“垫底生”逆袭成赚钱王,主要靠沪深300ETF等指数产品拉动,华泰柏瑞沪深300ETF单只赚564亿元。

美的、格力等家电龙头,宁德时代、比亚迪等新能源巨头,以及长江电力、招商银行等高股息标的成“心头好”,仅美的集团净买入超208亿元,格力、宁德、比亚迪均获百亿级加仓——这些公司2024年营收利润双增(如比亚迪营收涨29%),股价涨超40%,体现“业绩驱动资金”的逻辑。
反观贵州茅台净卖出177亿、恒瑞医药及部分高估值白酒、科技股遭减持,反映机构对“贵价资产”的阶段性规避。经济复苏预期下,资金更倾向流向“能赚真钱”或“分红稳”的板块,而非靠情绪炒作的标的。
就连去年大涨的沪电股份、中际旭创,也因估值透支或业绩不达标被“抛弃”,足见机构对“性价比”的严苛。
值得一提的是,2024年股票ETF规模暴增1.49万亿元,沪深300、中证500等宽基ETF被疯狂“扫货”,反映出机构对“确定性”和“性价比”的极致追求——既不想错过市场反弹,又不愿为高估值冒险。
展望2025,业内分析认为,基金经理将玩起“两头配置”:一头守高分红资产(股息比国债高)和调整后低估值核心资产,一头攻AI、新质生产力等科技成长及港股修复机会。

图片来源于网络
这种“防守+进攻”策略,既求稳抗通胀,又留增长弹性,说白了就是在不确定的市场里,抓“业绩安全垫”和“估值修复空间”。
总体来看,2025年公募基金投资主线更实在——看真业绩、讲性价比,稳当与成长两手抓。
(本文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股市有风险,入市需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