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苏德战争的头几个月,苏联军队遭受了前所未有的重创。自1941年6月德军发动“巴巴罗萨”计划以来,苏联的军事力量在短短半年内几乎被摧毁殆尽。据统计,苏联在战争初期损失了约270万名士兵,占其战前总兵力的近一半。此外,超过70%的坦克和自行火炮、55%的火炮和迫击炮,以及83%的战斗机在德军的猛烈攻势中被摧毁或缴获。这些数字充分反映了苏联在战争初期的巨大损失和德军的强大战斗力。
在1942年到1943年间,苏联军队经历了极为艰难的时刻,几乎到了崩溃的边缘。然而,他们不仅没有垮掉,反而逐渐扭转了连续失利的局面,特别是在斯大林格勒战役中取得了决定性胜利,彻底改变了战局。那么,这支曾经遭受重创的军队是如何摆脱失败的?他们又是如何从濒临毁灭的状态中崛起,最终成为一支不可战胜的力量的?
纳粹德国的闪电战彻底摧毁了苏军原有的军事体系。在接连遭受挫败后,苏军终于明白自己并未真正准备好应对这场战争。表面上强大的机械化部队,实际上效率低下、行动迟缓;各集团军内部的兵种配置极不合理,无法独立承担作战任务;早已落后的骑兵部队占用了大量人力物力,却在现代机械化战争中毫无用武之地。
为了提升战斗力,苏联军队决定效仿德军,全面改革自身组织结构。德军在当时被认为是全球最强大的作战力量,苏军希望通过学习其先进经验,彻底重组原有军事体系,使其更加适应实战需求。这一举措标志着苏军从编制到战术的重大转变,旨在提高整体作战效能。
1941年12月,苏联军方高层基于前六个月的战斗经验,决定对集团军进行精简。他们削减了冗余的指挥层级和行政机构,裁撤了部分步兵单位,同时增加了坦克旅、反坦克炮兵旅以及工兵、防空和运输等专业技术兵种。此外,他们还尝试组建了由坦克、骑兵和摩托化步炮兵组成的快速作战集群。尽管从编制上看,这些新组建的集团军和集群的规模比战前小了很多,但通过多兵种的合理搭配,它们具备了更强的作战灵活性。较小的规模也使得那些在战时紧急提拔、经验不足的指挥官更容易掌控和运用这些部队。这样一来,苏联红军得以更高效地培养出一批优秀的指挥人才。
1942年伊始,苏联军方对其军事结构进行了重大调整。之前存在的规模庞大但效率低下的机械化部队被取消,转而建立了15个坦克军和机械化军,这些新单位的设计灵感来自于德国的装甲师和摩托化师。这些新成立的装甲部队在实战中展现了超越旧有编制的强大作战能力,这一成功促使苏联高层在同年夏季进一步增加了8个坦克军和机械化军。
斯大林格勒战役期间,苏联军队着手组建了首批四个坦克集团军,目的是对抗德国引以为豪的装甲部队。这些部队作为试验性单位,为苏军积累了机械化作战的实战经验,并迅速在更大范围内推广。随着后勤保障的加强和空军的有效配合,到了战争后期,这些坦克集团军和机械化部队在编制和战术上已经完全成熟,成为苏军打击敌人的强大力量。
苏联在二战初期的表现不尽如人意,主要原因是其指挥官,尤其是高级将领的军事能力不及德国同行。这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国内政治运动对军事训练的影响。战争初期的连串失败,直接反映了苏军在战略规划和战斗指挥上的不足。因此,苏联军事领导层必须带领全体官兵在实战中快速学习和适应现代战争的要求。这包括提高战略和战役的指挥能力,优化战术执行,以及加强后勤支持、人员培训、思想教育和宣传工作,确保军队能在高强度的战争中持续有效运作。尽管这一过程付出了沉重的代价,但它最终显著提升了红军的战斗力和整体效能。
战争初期的挫败促使斯大林决定建立一个高效的战略指挥体系,即最高统帅部大本营。这个机构成功整合了国防部、内务部、总参谋部以及红军各主要部门的力量,为战争提供了及时且专业的指导。总参谋部还特别设立了战争经验运用处(后升级为局),专门负责收集和整理战斗文件、行动计划、分析报告及战役总结,并根据当前战况迅速提出建议。这些建议成为各级指挥部门制定作战条例和训令的重要参考。
1941年9月,苏联在全国范围内启动了大规模的军事训练计划。为了应对战争需求,苏联统帅部和国防部对军事教育体系进行了全面调整和扩展,新建了数百所军事院校和68个专业培训机构。到1942年,参加军事指挥进修的人数比上一年增加了67%。这些院校不仅承担培养军官的任务,还成为重要的军事研究中心,负责深入分析战场行动和最新的战术理论,为各级指挥官制定作战规范提供了关键支持。
苏联在培养军事人才方面采取了多种有效措施。他们优先挑选伤愈后表现突出的士兵进入指挥官进修班深造。此外,军方还组建了由经验丰富的参谋人员组成的战地教导团,向各部队指挥官传授实战经验,并组织多兵种联合演练。同时,国防部下属的各兵种管理部门直接派遣专业教官到各部队进行实地教学和训练指导。这些教官还负责参与编写各兵种的战术指南和训练手册,为部队提供专业指导。
经过实战的磨砺,这些苏联军官的军事能力显著提高,直接推动了整个苏军战斗力和战术水平的全面升级。就连他们的老对手——以战斗力著称的德军也不得不佩服:"在战争过程中,苏军不断进步,高级指挥官和参谋人员学会了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应对,主动出击。这些能力对出色的战术家来说,都是必不可少的。"(《坦克战: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装甲兵使用的研究》)
战前,苏联在新型武器研发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虽然战争突然爆发打乱了原有的装备更新计划,但经过工业大转移后,苏联军工迅速吸收了战前的先进军事技术,并在战时体制下快速为各部队提供了大量新式武器。T-34坦克大量投入战场,逐步取代了老旧的T-26和BT系列坦克;“喀秋莎”火箭炮成为红军最受欢迎的压制火力;而雅克和拉系列战斗机的出现,则完全取代了性能落后的伊-15/16系列战斗机。
苏军的新装备是专门为实战设计的,通过精心的系统优化,在关键性能上达到了甚至超过了德军的同类武器,同时在其他方面则尽量简化,确保稳定性和实用性。这些武器可能看起来不够精致,不像德军的装备那样引人注目,但它们生产速度快,数量远超德军。最终,这种“大众化”的装备战胜了德军的“高端”武器。
苏军的战斗力经历了彻底的转变,武器装备持续升级,士兵的实战经验也在不断积累,这些都推动他们的战略战术理论飞速发展,甚至超过了德军。到了1943年夏天库尔斯克战役结束后,苏军开始系统地实施他们战前就已经构思好的“大纵深作战”策略。他们在数百甚至上千公里的广阔战线上,同时或连续部署多个方面军,发动一系列不间断的攻势和突破,对德军形成全线压制。这种持续的多点打击,极大地消耗了德军的力量,为1944年德军的溃败奠定了基础。
随着战争的推进,苏联军队的指挥体系逐渐成熟,各级指挥官在战役规划、协调和执行方面的能力显著增强。即便是独立作战的方面军或集团军,其战术运用也达到了新的高度。这种进步清晰地表明,苏军无论在武器装备还是作战策略上,都已具备对敌方发动决定性打击的实力。现在唯一需要确定的,就是这一关键行动的具体时机。
由于遭遇了重大挫败,苏联不得不重新组建一支现代化军队,以应对当时全球最强大的对手。为了扭转局势,苏联高层和军方付出了巨大努力,他们在军队的组建和战略运用上不断借鉴他国经验,同时结合自身的创新和牺牲。这些努力使苏联逐渐摆脱了失败的困境,并从1943年开始,接连取得了一系列关键胜利,最终扭转了战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