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东汉末期,天下大乱,各路英雄纷纷崭露头角。在这动荡的时代,吕布无疑是一个不可忽视的人物。尽管他因频繁更换主公而被后人称为“三姓家奴”,但他的武勇和影响力在当时却不容小觑。
在那个崇尚武力的年代,吕布确实是许多人仰慕的焦点,这从他麾下猛将如云就能看出端倪。然而,当吕布投靠曹操后,面对他手下的三位大将,曹操为何只留下了两人,反而处死了最为骁勇的那位?这背后的原因值得探究。
【一、留下两人】
吕布的勇猛无人能及,但他自身的问题最终葬送了他的前程,被曹操擒获并处死。曹操无法信任吕布,这源于吕布过往的行为,最终决定了他的命运。
吕布战死后,他麾下的主要将领都归顺了曹操。然而,曹操对这几位将领的处理方式却大不相同,他只选择了其中两人继续留用。首先是臧霸,虽然《三国演义》中对他的描述不多,但他在当时也算得上是一位有名的将领。从曹操对他的态度来看,足以证明他的才能。
正史中提到,曹操抓住吕布后,臧霸立刻藏了起来。吕布都栽了,作为他的手下,臧霸当然知道自己的处境不妙,谁不想保命?不过,曹操早就对臧霸有所耳闻,觉得他是个难得的人才,不想就这么放走他。
曹操一向看重人才,只要是有本事的人,他都会毫不犹豫地收为己用。因此,他下令务必找到臧霸。当时曹操手握大权,找个人对他来说并非难事。当臧霸被找到后,曹操非常高兴。正史中对此的描述简洁明了:曹操大悦。
臧霸在吕布的部队里很有影响力,要是他能归顺曹操,对曹操收编吕布的旧部会有很大帮助。但曹操找臧霸并不是为了这个,他是真心看重臧霸的能力。曹操没有让臧霸去帮忙收编吕布的旧部,反而给了他两个重要的任务,这足以说明曹操对臧霸的信任。
此时的臧霸只是个归顺的将领,但曹操却毫不犹豫地把如此重任交给他,完全不怕臧霸会背叛。曹操对臧霸的信任可见一斑,这种大胆用人显示出曹操的识人之明和用人之道。虽然臧霸之前是敌方将领,但曹操看重他的能力,敢于委以重任,这种魄力在当时的局势下实属难得。曹操的做法不仅体现了他的用人智慧,也反映了他对局势的掌控力和自信心。
有人或许认为臧霸之所以受到曹操的重视,是因为他出身显赫家族,但实际情况恰恰相反。臧霸的出身其实非常普通,然而正是这种背景塑造了他的勇猛性格。在黄巾起义期间,臧霸开始崭露头角,甚至能与吕布这样的猛将一较高下。然而,在那个动荡的时代,选择往往比个人能力更为关键。最终,臧霸选择了投靠吕布,而非其他势力。
在臧霸还未投奔吕布之前,曹操就已经注意到了他。正因为曹操早早发现了臧霸的才能,后来才会选择重用他。不得不说,曹操识人的眼光确实独到,事实证明,臧霸确实没有辜负他的期望。
在后续的军事行动中,臧霸的军事才能得到了充分体现。无论是面对袁绍的军队,还是与孙权交锋,臧霸都多次取得显著战果。曹操对他的表现愈发欣赏,逐渐加深了对他的信任与器重。臧霸的出色战绩不仅巩固了他在曹军中的地位,也为他赢得了更多的机会与重用。
曹操掌权后,对臧霸依旧优待,确保他晚年生活无忧。接下来要提到的是另一位赫赫有名的人物,与臧霸不同,他在历史长河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他就是张辽。
张辽的职业生涯经历了多次转换阵营,与吕布不同的是,他始终保持着良好的声誉。这些转变大多是在别无选择的情况下发生的。起初,张辽只是一个职位不高的军官。
张辽凭借出色的军事才能得到重用,先后跟随丁原、董卓等将领。在董卓麾下时,他结识了吕布并转投其门下。纵观张辽的仕途轨迹,不难发现,无论效忠于谁,他都能充分展现自身价值,保持一贯的作战风格。
吕布兵败身亡后,张辽面临人生转折。他审时度势,率领部下投靠了曹操。这一明智之举不仅让他保住了性命,也使得手下将士免遭战火。张辽凭借出色的军事才能,在曹魏阵营中崭露头角,最终获封侯爵,成为降将中地位最为显赫的一位。
【二、悲剧人生】
接下来我们谈谈高顺,他的命运与之前提到的两位将领截然不同。高顺不仅未被曹操招降,反而遭到了杀害。据史料记载,高顺在战场上几乎从未失利,每次出征都能取得胜利,这充分展现了他的军事才能。
前文提到曹操以惜才著称,那么面对这样一位杰出的将领,为何曹操不仅没有招揽他,反而选择将其处决?
这事的责任不能全推到曹操身上,高顺的性格也是重要因素。史料记载显示,高顺为人刚正不阿,生活简朴,既不贪杯也不好色,完全符合传统军人的标准。
高顺的为人正直广为人知。在三国时期,大多数人靠武力征服他人,但高顺不仅凭借武力,更以品德赢得人心。他身上体现出坚定的忠诚和刚强,尽管吕布时常怀疑并疏远他,他对吕布的忠心始终如一。
高顺在军队里一直以身作则,因为他明白,如果自己都不守规矩,怎么能让别人信服?曹操对这样的人才自然十分欣赏。吕布死后,曹操多次派人劝降高顺,但高顺每次都态度坚决,毫不犹豫地拒绝了曹操的招揽。
尽管曹操多次尝试说服高顺,但高顺始终一言不发。要知道,曹操并非那种会轻易屈尊降贵的统治者,因此他最终决定处死高顺。
对双方而言,这或许是最合适的收场。曹操担忧高顺可能成为他的对手,而高顺心中只认吕布一人为主,最终他坚守了忠诚。
【三、重视人才】
曹操无疑是一位兼具文治武功的杰出统治者,用后世的标准衡量,他在太平年代完全可以成为一位出色的辅政大臣。从青年时期起,他就怀揣着宏大的理想,并在其后半生持续为实现这一目标而奋斗。无论是政治谋略还是军事才能,曹操都展现出了非凡的才能,堪称一代枭雄。
曹操在选拔人才方面有着独特的见解。尽管当时社会普遍推崇道德品质作为首要标准,曹操却大胆地将能力和才干置于德行和家族背景之上。这种做法颠覆了延续数百年的传统选官准则,充分展现了他的远见和胆识。曹操不拘一格用人才,打破了旧有的选拔模式,体现了他对实际才能的重视。这种突破性的用人理念,不仅彰显了曹操的个人魄力,也为当时的人才选拔机制注入了新的活力。他敢于挑战传统,以能力为优先考量,这种务实的用人观在当时可谓独树一帜。
在三国时期,一位贤能的大臣最盼望的就是能碰上一位明智的君主。当时,家庭背景对一个人的前途影响巨大,很多出身平凡的才子因此无法施展抱负。蜀汉在选拔官员时,特别看重个人的品德。相比之下,曹魏之所以能在三国中聚集最多的人才,正是因为他们的选拔机制更为开放和灵活。
蜀汉衰败的关键因素之一在于人才匮乏,所谓“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并非空谈,而是真实反映了其人才储备的不足。相比之下,曹魏政权始终保持着充足的人才供应,尤其是在曹操时期,麾下更是聚集了大批能人异士。
【结语】
高顺的死确实让人感到惋惜。从他在战场上的表现来看,如果继续发展,他的能力可能会有更大的提升。然而,在那个时代,人们更加看重“忠义”这一品质。正因如此,吕布的行为遭到了广泛的批评和指责。高顺的忠诚与吕布的背信弃义形成了鲜明对比,这也是吕布备受谴责的主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