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为人父母时,都曾期待过这样温馨的画面

六一快乐宝贝 2021-12-03 09:31:01

当为人父母时,都曾期待过这样温馨的画面:亲切的呼唤得到孩子们灿烂的回应,展开拥抱时他们会热切地奔着向你跑来……然而,对自闭症家庭来说,这一切都成为了“奢望”。被自闭症夺取了光芒与色彩的孩子,就像天上一颗颗闪亮的星星,对外面的世界充耳不闻、视而不见,孤独而纯净。

关于自闭症的常见误区:很多人认为孩子得病是受到某种外界刺激或与家庭教养环境有关,把它等同于心理疾病,这种想法给很多患儿家长增加了心理负担。其实该病的发生是在遗传基础上的神经发育障碍,总体上自闭症患儿呈现了脑认知功能瘫痪的特点。

不少家长认为得了自闭症很丢人,自闭症患儿确诊后申办残疾人证明可在康复治疗中享受国家补助。然而,很多家长拒绝给孩子办残疾证,觉得很丢人,甚至不愿意告诉亲戚朋友孩子患病的事实。

其实这样不仅不是保护孩子,反而可能因为错过最佳的干预时机而影响孩子一生。就像前面所说,自闭症不是心理疾病,只有正确认识、科学对待,才是给孩子最好的选择。

传言自闭症患儿都是“天才”:

人们愿意相信生病的孩子都是“折翼天使”,在某方面有自己的特长。但其实只有不到10%的人在美术、音乐、机械记忆方面有特长,而且31%的自闭症儿童存在智力障碍。

传言高知家庭的孩子自闭症概率更高:

之前认为家长知识水平越高,尤其是父母都是教授的,孩子自闭症的发病率更高,这种说法早已被推翻。之所以这样认为,可能与高知识水平父母能更容易的发现孩子的问题并去就诊有关,从而诊断出来的自闭症的孩子多。

而父母文化水平比较低的,家庭条件不是很好的,孩子没有明确的身体生病的表现时,仅仅不怎么说话,不重视,不会进行相应的诊断与干预治疗。

目前,孤独症没有特效药物或其他一蹴而就的治疗方法,教育训练与行为干预仍是主流的干预措施。行为干预和教育干预就是通过不断的强化某些行为,让孩子对刺激产生正确的回应,并且固化下来。比如在孩子和你进行视线交流或者在递给你东西时,给予充分的鼓励和赞扬,让孩子逐渐固化这种行为。

2-5岁是自闭症儿童的黄金干预期,如果家长能够早发现、早诊断、早干预、早治疗,部分自闭症儿童的功能恢复会达到理想的效果,相当一部分自闭症儿童是能够融入社会自立生活的。

0 阅读:21

六一快乐宝贝

简介:分享育儿知识,喜欢的留下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