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此话可能只说对了一半:法正会不会阻止刘备伐吴?他能不能帮刘备打赢陆逊?

半壶老酒半支烟 2025-04-21 12:03:06

在正史并没有诸葛亮明确反对刘备伐吴的记载,他只是在刘备兵败夷陵后表示了遗憾:“法孝直若在,则能制主上,令不东行;就复东行,必不倾危矣。”

诸葛亮的意思,是只有法正才能阻止刘备伐吴,如果法正不阻止或没能阻止,也能帮刘备出谋划策,不至于让刘备输得那么惨。

诸葛亮跟法正的关系很微妙:法正“外统都畿,内为谋主,一餐之德,睚眦之怨,无不报复,擅杀毁伤己者数人”,诸葛亮的态度是听之任之并替他表功辩解,法正感受到诸葛亮的大度包容,也开始规范自己的行为。

诸葛亮之所以提法正开脱,也是有原因的:“主公之在公安也,北畏曹公之强,东惮孙权之逼,近则惧孙夫人生变于肘腋之下;当斯之时,进退狼跋,法孝直为之辅翼,令翻然翱翔,不可复制,如何禁止法正使不得行其意邪!”

如果诸葛亮所言非虚,那么法正就是刘备三分天下有其一并进位汉中王的首功之臣,所以诸葛亮“惯着”他也就可以理解了。

法正确实跟刘备的关系很铁,但有没有铁到可以让刘备放弃为关羽张飞报仇,还真是一个问题,这一点连曹魏侍中刘晔都看得很清楚:“蜀虽狭弱,而备之谋欲以威武自强,势必用众以示其有余。且关羽与备,义为君臣,恩犹父子;羽死不能为兴军报敌,于终始之分不足。”

关羽被杀、荆州被夺,如果这都能忍,那就不是曾怒鞭督邮的刘备了——正史中怒鞭督邮的不是张飞而是刘备,刘备的脾气很大,武功很高,在三国史料中是有明确记载的。

孙权派吕蒙白衣渡江偷袭荆州的时候,孙刘两家还是盟友,而且两家关于荆州划分那笔账,在建安二十年已经两清了:“吕蒙袭夺长沙、零陵、桂阳三郡。先主引兵五万下公安,令关羽入益阳。是岁,曹公定汉中,张鲁遁走巴西。先主闻之,与权连和,分荆州,江夏、长沙、桂阳东属,南郡、零陵、武陵西属,引军还江州。”

不管刘备有没有“借荆州”,孙权收取江夏、长沙、桂阳三郡后,已经跟刘备重新签订了盟约,他趁着关羽在襄樊前线与曹魏作战而背刺盟友,都失去了理由和正义性。

小说中的诸葛亮那番话、《云别传》中赵云的劝阻之言,其实都站不住脚:孙权已经向曹操纳款输诚,不再是刘备的盟友,刘备还想跟他重修旧好,那岂不是痴人说梦?

孙权不但撕毁盟约袭取荆州,还抓获并杀害了关羽,这是跟刘备彻底翻了脸,还能再用一纸盟约修复关系,以诸葛亮的智慧,绝不会这么想。

破坏孙刘联盟的不是刘备而是孙权,“半壁江山”被夺,“义虽君臣恩若兄弟”的首席大将被杀,这口气刘备要是咽了下去,蜀汉的民心士气也也就散了、消了:左脸挨了巴掌,又把右脸送上去,这样的主公,谁还肯追随?

不要说是刘备,就是曹操或袁绍,受孙权如此背刺羞辱,也不可能忍气吞声,法正要是活着,也不可能劝阻刘备伐吴。

刘备伐吴的必要性,正常人都能理解,所以正史中绝对没有记载诸葛亮和赵云劝阻的话,演义小说和《云别传》都当不得真——家园被占了一半,情同手足的大将被俘杀,不但不起兵报仇,还要跟对方重修旧好,这样的事情,似乎只有赵构和石敬瑭才干得出来。

读者诸君可以试想一下:如果荆州丢失、关羽被杀,而刘备却跟“二舅哥”孙权握手言和,您会如何看他?史书会怎样写他?

陈寿说法正“法正著见成败,有奇画策算,然不以德素称也。正其程、郭之俦俪邪?”这句话的意思,是说法正人品不咋样,但智谋却极为出色,跟曹魏的程昱和郭嘉差不多,于是我们的问题就出来了:如果法正作为参谋长跟随刘备伐吴,夷陵之战结果又会如何?

法正的军事能力,是得到过曹操认可的:“夏侯渊将兵来争其地。正曰:‘可击矣。’先主命黄忠乘高鼓噪攻之,大破渊军,渊等授首。曹公西征,闻正之策,曰:‘吾故知玄德不办有此,必为人所教也。’”

诸葛亮为人太正,法正则喜欢剑走偏锋,说他是刘备身边的贾诩程昱也不为过,所以法正要是跟着刘备一同出兵,肯定会想出一些不择手段的计谋,而刘备当时正满腔仇恨,法正的“损主意”,他肯定会全盘采纳,那时候陆逊可就要遭殃了。

其实也用不上法正,读者诸君随便穿越过去一个,也能想出一百个办法帮刘备打赢陆逊,所以诸葛亮说法正会阻止刘备伐吴,可能错了;诸葛亮说法正能不让刘备败得那么惨,应该是没问题的。

刘备伐吴,虽败犹荣,如果他忍气吞声,三国史书也就少了很多精彩与浪漫,那么在您看来,荆州丢失、关羽遇害后,刘备伐吴是对还是错?如果法正在刘备军中,会想出怎样的妙计,一举歼灭陆逊主力并迫使孙权交还荆州城池和叛徒糜芳、士仁?

0 阅读:15

半壶老酒半支烟

简介:一壶浊酒喜相逢 古今多少事 都付笑谈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