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8年的时候,丁玲和胡也频已经一起生活了三年,但就在这时,她突然对冯雪峰有了特别的感觉,可以说是一见倾心。
一个是陪伴了三年的贴心爱人胡也频,另一个则是让她瞬间心动的冯雪峰。
丁玲谁也放不下,于是她做出了一个让人大跌眼镜的选择:
“为啥咱们仨不能一块儿过日子呢?”
后来,他们三个在杭州西湖旁边找了个院子租了下来。
院子里有两间卧室,两个男人各住一间。他们房间的灯,轮流亮着。
丁玲就像个闲不住的精灵,今晚溜达到这个屋里,明晚又跑到别人那儿去了。
这段让人大跌眼镜的“三角关系”持续了足足半年,成了民国时期文学界最具话题性的爱情故事。
不过,丁玲的情感故事还在继续上演,并未画上句号。
几年后,她跟那个比她小了13岁的帅气手下,开始了一段姐弟之间的恋情。
到底是什么给了这位才女作家这么大的勇气?是不是因为她对自由有着疯狂的渴望?还是说,那是那个时代独有的那种浪漫精神和反叛心态在起作用?
今天,咱们就来探索一下丁玲那令人称奇的情感历程,揭开岁月的神秘面纱,走进她的内心深处。
【01】
丁玲,她是当代中国很有名的一位作家,也是个挺活跃的社会活动家,她的经典之作是《桑干河上的阳光》。
1904年,丁玲这个名字还没出现,那时候她叫蒋冰之,诞生在了湖南临澧的一个大家庭里。
她爷爷以前做过官,她爸去日本深造过,而她妈余曼贞,也是个出身大户人家的大家闺秀。
不过世事无常,丁玲在4岁那年就没了父亲,家里一下子落魄了,她和母亲只能无奈地去常德投靠舅舅。
1921年那会儿,丁玲才17岁,但她心里头已经有了股子不服输的劲儿,叛逆的心火呼呼直冒。
她一气之下,拉着好友王剑虹直奔上海,去了上海大学上学。
在上海大学,这俩好姐妹都看上了他们那位老师,就是那位很有魅力的才子瞿秋白。
瞿秋白眼光独到,他给丁玲的评价是“就像飞蛾一样,不撞到火不罢休,一定要拼到底”。
丁玲这一辈子,还真就被他给说对了,一点不差。
可是,丁玲又一次被命运给捉弄了。
瞿秋白对王剑虹心生爱慕,没过多久,他就向王剑虹提出了结婚的请求。
幸福的日子没持续多久,王剑虹婚后不久就得了肺病,很快就离世了。
遭遇求爱无果、好朋友突然离世……这一连串的沉重事件,把丁玲的生活彻底击垮了!
【02】
1924年那会儿,丁玲打定主意要离开这个让她心碎的地方,直接去北京继续学业。她去了北京大学,在国文系里当了个没正式注册的听众,旁听课程。
在北京,丁玲碰见了年轻的文编胡也频。
这位充满活力的帅哥,用尽所有办法来追求丁玲。
他了解到丁玲曾经有个很早就离世的弟弟后,心里突然有了个主意,说要当丁玲的“一个新弟弟”。
没过多久,丁玲意外地收到了胡也频献上的玫瑰,花朵间藏着一张小纸条,上面写着:
“这是你新弟弟的一份心意”。
丁玲被吓得不轻,一溜烟跑回了老家,藏进了妈妈教书的那所女校里。
那是一栋由老庙宇翻新而来的学校房子,母女俩过着平静无扰的日子,整天就是和书籍、诗歌还有琵琶打交道。
一天,丁玲和她妈妈听到大门砰砰地砸了起来。
推开门,她们瞧见了一个身着淡蓝长衣的小伙子。
丁母一脸惊讶地看着女儿,问道:
“这位访客打哪儿来的呢?”
这位小伙子名叫胡也频。
那时候,胡也频穷得厉害,身上除了套换洗的衣裤,啥也没有,就连他出门坐的人力车钱,也是丁母帮他给的。
丁母性格直爽,非常热情地招待了这个小伙子,并决定让他留下来。
胡也频仿佛一艘漂泊的小舟,终于找到了一个阳光明媚的小码头,整天都沉浸在满满的幸福感之中。
丁玲被他的幸福感深深打动,没过多久,就决定跟随他回到北京,两人从而确立了恋爱关系。
尽管咱们想法、脾气、情感各不相同,但他那股子勇猛、热情、倔强、乐观劲儿,还有他身上的拮据,都让我刮目相看。尽管我觉得他有时候想法简单,见识不够广,还有点孩子气,但他绝对是个少有的“真人”,品质没得挑。他就像一块还没被雕琢的玉石,和那些花哨的人工玻璃珠子比起来,简直是天壤之别。就因为这些,咱俩很快就建立了深厚的友情。
【03】
他俩在北京住在一起后,每个月就靠着丁妈妈寄过来的20块钱过日子。
为了节省开支,他们每天的主食都是菠菜面,冬天寒冷时,他们就整天在外面靠着晒太阳取暖,直到夜幕降临才点一次火炉来暖和屋子。
在这段时间挺难熬的时候,丁玲慢慢回过神来了。
她慢慢发现,原来自己一直把那份感动,误认为是心动了。
心里头憋屈得慌,她便拿起了笔:
我和也频住在一起,不过心里头总觉得空落落的,挺孤单,所以就开始写小说了。
1928年的时候,丁玲特别厉害,只用了短短14天,就写完了一本两万六千字的书,书名叫《莎菲女士的日记》。
丁玲刻画的莎菲女士,失去了挚友,周围又没人能说到一块去,心里头倍感孤单。
她就像现代版的“娜拉”,手头有点积蓄,不用依赖任何男人过活。
她在两个男士间徘徊不定,但到最后,她决定谁也不靠,自己一个人继续走下去。
苇弟对莎菲情有独钟,总是对她特别好,不过他没莎菲那么机灵、刚毅。
莎菲第一眼看到凌吉士就深深地喜欢上了他,不过凌吉士对莎菲并没有动真感情,因此莎菲最后也决定离开了他。
丁玲因为这部作品迅速走红,就像在沉闷的文坛里突然扔了个大火球,让所有人都对她那惊人的才华刮目相看,并且她还因此收获了不少稿费。
不过,这事儿让胡也频看起来越来越像小说里那个“苇弟”的角色,女的强,男的弱,这种对比就更突出了。
就在这段恋情快要崩溃的时候,丁玲生命中的“救星”冯雪峰,也就是她的“凌吉士”,适时地走进了她的世界。
【04】
丁玲手头宽裕后,心里打起了去日本深造的主意。
后来,朋友给丁玲推荐了冯雪峰,让他来指导丁玲学习日语。
让人没想到的是,他们只当了一天师生,就毫无拘束地聊起了国家大事、文学作品,聊着聊着,两人就走到了一起,谈起了恋爱。
冯雪峰是个共产党人,他1903年在浙江义乌的一个农民家里出生。他来自一个很普通的农民家庭,家里世代都是种田的。尽管家庭条件不算好,但他从小就很有志气,后来走上了革命的道路,成为了一名坚定的共产党人。
他原来是杭州西湖畔的一位“湖边吟者”,在他的作品《短章》里,有过这样的句子:
我挺喜欢小孩、小狗、小鸟、小树苗还有小草,因为这些,我也乐意写点简短的小诗来表达我的喜爱。
这位诗人同样在热切地寻找生命中真正懂他的人,在另一首诗《收集春天的旋律》里,他写下了这样的话:
没有一棵柳树不对李花着迷到不行,没有一条河流不被东风吹得泛起涟漪,没有一个相爱的人,不为另一半而烦心。
因此,两个孤独的文学爱好者一碰面,就仿佛找到了知音,有种相见恨晚的感觉。
丁玲事后回想起来说:
一见钟情,其实就是好多男女都会有的那种特别感觉,也可以说成是心灵的一刹那点亮,但跟那种头脑发热的冲动可不一样。他之所以能一下子抓住你的心,是因为你心底里早就藏着对那些你爱好、喜欢的东西的向往。所以,当在茫茫人海中碰到他时,就会激发出一种感觉,这感觉,咱们姑且称之为“灵感”,而非“冲动”。
不过,胡也频那会儿心里还是满满地装着丁玲,他对她的感情特别真,一点也不求啥回报。
我并不指望你能爱上我,只要让我能对你好,这样就足够了。
丁玲现在很纠结,她不知道该怎么面对这份真挚的情感。
最终,她鼓起勇气,想出了一个让人大吃一惊的解决办法:
“为啥咱们仨不能一块儿过日子呢?”
这个点子,会在西湖畔引起一阵情感轰动。
【05】
1928年2月份,他们三个人一块搬到了杭州去住。
冯雪峰在西湖边上找了个单独的小院儿住下,那院儿里头有两间睡觉的房子。
丁玲每晚都会换地方睡,她会分别去两个男人的房间,一人一晚,轮流来。
过了一个礼拜,胡也频实在憋不住了,直接跑到上海找他的铁哥们儿沈从文大倒苦水:
我下定决心,不会再回杭州去了!
沈从文指导胡也频时,两人经常争得面红耳赤,互不相让。
你说自己咋这么笨呢。怎么就这么傻乎乎的呢?你得回去,得把那个女人争取到手,这样你心里才踏实,不然你现在这不啥也没有嘛。
这话让胡也频心里燃起了斗志,他二话不说,当晚就急匆匆地赶回了杭州。
丁玲后来讲起过这事儿:
也频离开后,我和冯雪峰晚上聊了好一阵子,之后我动手给胡也频写了封长信,一直写到深夜。聊完天,天边都快泛白了。我们坐在走廊接着聊,随便对付了点吃的,没多久也频就回来了。他后来跟我说,他回来看到床上被子、所有东西跟他走时一模一样,因此特别信我的话。他还说,要不是这样,他可能就直接动手了,不只是说说而已!
丁玲能清楚察觉到胡也频那股“令人畏惧的深情”,尤其是他总抱着随时为爱牺牲的念头,这让她心里很不是滋味。而且,胡也频那份执着的情感,充满了热烈到近乎疯狂的气息。
而丁玲内心所被深深触动的那份热忱与胆量,正是冯雪峰所不具备的。
所以,当得在两者里挑一个时,丁玲最后还是选了胡也频。
1928年夏天7月份,冯雪峰心里头受了重伤,就回到了老家义乌去当老师了。
一年后,他迎娶了小他7岁的学生何爱玉为妻,他们携手走过了47年的岁月。
【06】
1928年快结束时,丁玲和胡也频的感情经历了一番曲折,最后她决定嫁给他。
第二年,儿子胡小频出生后,这位曾经叛逆的女作家,心情似乎平稳了许多。
但是,生活老爱给人惊喜——
1931年2月7号那天,胡也频他们“左联”的五位英雄好汉,被国民党政府给处决了,那时候他才29岁,真是太可惜了!
丁玲在老公离世后,决定把儿子送回湖南的老家,让亲妈帮忙带着。
接着,她回到了上海,拿起笔当作武器,创作出了《夜至天明》和《一日时光》等几部小说。
这时,她写的小说不再纠结于那些缠绵悱恻的爱情故事,而是从一个革命者的角度,去观察和描绘那个时代的风起云涌。
那时候,丁玲心里头特别想去她丈夫胡也频一直憧憬的那个红色苏区。
不过,在冯雪峰的劝导下,她最终同意按照组织的安排,继续留在上海工作,负责《北斗》的编辑事务。
在负责编辑《北斗》杂志那会儿,丁玲成为了一名中国共产党党员,从那以后,她便踏上了革命的征途。
那时候,冯雪峰又回到了上海,跟丁玲一块干活。
两人天天待在一起,感情不知不觉又回温了。
丁玲跟冯雪峰掏心窝子地说:
你确实是喜欢我的,这个不用隐瞒,你从未真正离开过我。但说实话,你少了点胆量和那股子热劲儿,你没来,在我最需要你在的时候,你没能出现……
而冯雪峰看起来就像是完全被丁玲给吸引住了:
糟糕了,全砸了,名声没了,地位也不保了。
最后关头,还是清醒压过了那股子冲动劲儿。
在家里的义乌,面对着老婆和孩子,冯雪峰毅然挑起了担子,选了那条责任的路。
丁玲同样表现出了让人钦佩的理智:
我不想因为我是个女性,就拿感情去影响别人的事业进程。
这段深入骨髓的爱情,终究还是走到了尽头。
【07】
冯雪峰想帮丁玲快点走出情感困扰,于是给她介绍了个新朋友,名叫冯达。
冯达比丁玲年轻4岁,他不算特别有才华,但对丁玲特别好,这点和胡也频挺像的。
所以,丁玲没过多久就答应了冯达。
我现在对谈恋爱真的没啥热情了,我就想找个伴儿,就像也频那样的,但我又不想因此让生活变得一团糟。在这种情况下,冯达对我来说,就成了个还不错的选择,算是退一步的打算。
1931年11月开始,丁玲和冯达住在了一起。
两年后,他俩冷不丁被密探给逮住了,被关在了南京,失去了自由。
在丁玲被软禁的那段漫长时光里,她有了冯达的孩子,是个女孩,名叫蒋祖慧。
在敌人的强势压迫和好处诱惑下,这位性格刚强的女作家一直守住自己的原则,就是不肯给国民党写半个字的东西。
让她感到失望透顶的是,冯达居然违背了最初的信念,转而给国民党干起了翻译外文材料的活儿。
1936年9月份,多亏了党的帮助,丁玲总算是摆脱了那个可怕的地方,一路上历尽艰辛,最后来到了革命的中心——延安。
到了这儿,她翻开了生活的新一页——
负责领导苏区首个文化艺术组织,名叫“中国文艺协会”。
1937年,就在一次平平常常的演出日子里,命运有了新的变动。台上,有个年轻演员,名字叫陈明,一下子就把她的注意力给拽过去了。
这个小伙子演技真棒,上台那股范儿特别好,很擅长把角色演活,像这样有才华的人,在延安可不好找。
这个比她小了十三岁的小伙子,最终会成为她感情路上的终点站。
【08】
1938年春日里,西北的战地服务团队准备动身出发。
丁玲带着她的团队要赶往西安,就在大家准备上车的时候,宣传股的负责人陈明突然胃病发作。他脸色一下子变得特别白,额头上也冒出了很多汗。
大伙儿忙着想办法找个架子来抬他,可找了半天也没找着。
丁玲见状,赶紧把肩上的挎包递给旁边的战友,二话不说就把陈明给扛了起来!
她帮陈明一节车厢一节车厢地找空位,然后给他吃了止疼药。看到他没那么难受了,她才放心回到硬座车厢。
到了西安,丁玲马不停蹄地把陈明带到了医院。
她亲自给陈明做了一条特别的棉裤,腰那儿做得特别长,里面塞的棉花特别多,这样穿起来胃就不冷了。
这份周到的关心,让陈明心里头波动起来:
除了老妈,他还没碰上过哪个女的,能给他这么真心实意、体贴入微的关爱!
回到延安老家后,这份特别的感情还在继续着。
丁玲家在山脚下,而陈明呢,住在高高的山上。丁玲每天都会想办法买些鸡蛋、牛奶,然后往山上送,好让陈明吃得更有营养。
一回回下来,流言蜚语就这么散播开了。
34岁的丁玲,现在对那位比她小13岁的手下陈明产生了情愫,正在主动靠近他。
【09】
陈明心里头有些不爽,就跟丁玲说了一声:
“头儿,您是不是该考虑找个伴儿,共度余生了?”
丁玲马上回应道:
“你觉得咱俩这搭配咋样?”
陈明被惊得不轻,那晚他赶紧在日记里记下这事儿:
"咱们把这段关系就此打住吧!"
没想到,丁玲竟然翻看了他的日记,然后直接问他:
咱们这才刚起步呢,为啥要急着收尾啊?
丁玲一出手,陈明没多久就乖乖认输,不再抵抗了。
说实话,陈明在学校那会儿,就特别烦那种装腔作势、打扮得花枝乱颤的女生。要是坐电车碰到这类女生,他压根儿不会给她们让座。
相反,他一直很欣赏丁玲那种特别热情、爽快的女性性格。
再说,丁玲才华横溢,又对他照顾得无微不至,这让他完全抵挡不住,深陷其中。
【10】
跟丁玲在一起,我心里挺有负担,也挺纠结的。最纠结的就是,她经历的事儿实在太多了,这一点上,我俩差得可不是一星半点!
陈明在日记里深深地记录下了自己的难过。
想到丁玲所拥有的成就和地位,他自觉自己远远不及,心里只剩下对她的敬重、崇拜,还有种想要避开她的感觉。
1939年的时候,陈明挑起了烽火剧团大队长的担子,走遍了边区的各个角落去演戏。
他为了逃避一些事,也带着点置气的成分,很快就和剧团里的女演员席平结了婚,想靠开始新生活来忘掉丁玲,摆脱和她的纠葛。
丁玲得知陈明已经成家了,心里头难过极了,忍不住伤心地大哭了一场。
罗兰,她认的那个干女儿,直接冲去找陈明理论,连带着把席平也给数落了一顿。
延安人多得很,有好几万呢,你咋就盯上陈明了,非得找他不可?
陈明一听说丁玲非常难受,心里头立马就反应过来,自己做了一件超级傻的事。
感情这事儿,是真的没法儿糊弄。你既骗不了旁人,更瞒不过自己!
因此,他下定决心要和席平分道扬镳,选择和丁玲再续前缘,就算席平肚子里怀着他的骨肉,他也顾不得了!
【11】
1942年11月7号,丁玲那时候38岁,她第三次嫁人了,对象是25岁的陈明,两人成了夫妻。
这段女方比男方强,又是姐弟之间的恋情,引发了不少人的大声议论和反对。
不过,丁玲压根儿没往心里去:
别理他们瞎嚷嚷,他们爱怎么说就怎么说,说上一天,说上一年,难道还真能说上一辈子不成?
陈明这回是下定了决心,态度特别坚决。
我明白,自己没法再改变了,也不能一错再错。丁玲,她值得我去深爱,值得我倾尽一生去守护。我敬重她的品格,佩服她在西战团的努力,还有她一生的作品,我真心希望她能一直成功下去。她是个热情洋溢、正直不阿、直截了当的好人,我愿意一辈子去支持她。丁玲并非总是那种强硬果敢的样子,她也有着女性特有的温柔魅力。
从那以后,陈明和丁玲两个人就一直相互扶持,走过了44年的风风雨雨,他们的感情一直都很坚定,一起走到了白头。
在那个特别的时期,丁玲碰上了历史的猛烈风暴。
陈明虽然被卷入了麻烦里,但他一直对丁玲很忠诚,没离开过她。
那时候,有人对他提议道:
老丁这事儿已经板上钉钉了,你因为她遭了那么多罪,还死守着不放干啥呢?
陈明开口答道:
咱俩都是跟封建制度对着干的人!
他们俩之前有过这样一个约定:
“第一条,你得好好活着;第二条,你得保持清醒。”
凭借着这份承诺,他们挺过了一个又一个寒冷的冬天。
这样的夫妻关系,这样的情感纽带,说它是“震撼人心”都显得不够分量。
【12】
丁玲和陈明到了晚年,终于过上了他们期盼已久的安稳日子。
在那些旧得泛黄的照片中,两位满头白发的老人家面对面笑着,那笑容比说上千言万语都更有力量。
丁玲虽然已经八十岁了,但依旧保持着年轻时的那份柔美,时常在散步时会悄悄地把头倚在陈明的肩膀上。
她总是对人讲:
若是没有陈明真心的疼爱和关照,我压根就过不下去每一天。
1986年3月4日,丁玲因为生病离开了人世,那时候她已经82岁了。
快要离开这个世界的时候,她声音很轻地对陈明讲道:
你再来抱抱我,我心里全是你,我就怕你过得不好,你过得太不容易了……
丁玲离世后,陈明始终致力于整理她的未竟之作,并且还亲自写下了《我眼中的丁玲》以及《与丁玲共度的半个世纪》等书籍。
而且,他始终坚守着作为丁玲名誉守护者的使命,从未有过丝毫懈怠——
丁玲这辈子,活得就像是不顾一切往火里冲的蛾子。
“飞蛾朝着火光猛冲,不撞到火上绝不罢休!”
飞蛾追求着爱,也向往着光明,即便清楚前方可能是死亡,仍旧义无反顾地往前冲。
丁玲不管是追求文学创作,还是在感情世界里,都表现得如同飞蛾扑火一般,毫不迟疑,勇往直前。
可谁说飞蛾就一定得走向灭亡呢?
在陈明长达五十年的照料下,那只固执的小飞蛾终于历经磨难,蜕变成为了不朽的火凤凰。
她这一辈子,活得特别真切,爱就爱了,恨也恨得彻底,用自己的行动告诉世人:
能拿捏爱情方向的女性,最后会得到最纯粹的陪伴。
推荐阅读书目:
#百家说史品书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