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让库存成本吞噬利润?

郑文谈经济趣事 2025-04-07 13:08:52

一家年销售额过亿的商贸公司,账面上盈利可观,但老板却常为现金流紧张发愁;一家区域经销商,仓库里堆满“滞销品”,表面看是销售不力,实际却是动销管理失控的连锁反应……这些现象背后,隐藏着一个被多数企业忽视的真相:库存成本就像冰山,看得见的只是水面上的“小部分”,而水面下潜藏的隐性成本,正在悄无声息地吞噬企业利润。

传统认知中,库存成本通常被简化为“采购成本+仓储费用”,但若用“冰山理论”拆解,库存的真实成本远不止如此。可以这么说,显性成本占整个库存成本的比重一般不会超过30%,大量的成本都是隐性的。

对于水面上的“显性成本”,大家一般都看得很清楚。比如,采购商品占用的流动资金是最直观的成本,尤其对商贸类企业来说,库存高低直接影响企业的投资和周转能力。另一项看得见的成本是仓储管理费,包括库房租金、仓库人工、设备维护等固定支出。还有一项最为财务人员所关注的就是货品损耗成本,包括过期、破损、贬值(比较容易忽视的是市场需求变动所造成的技术性贬值)带来的价值损失。

而水面之下的“隐性成本”,就没有那么直观了。比如,学过财务管理的同学都知道机会成本的概念,对于库存来说,其积压的资金若能用于市场拓展、新品研发可能产生的收益,就是一项非常可观的机会成本。另一项事后的隐性成本是为处理滞销库存投入的促销费用、渠道投入以及相应的人力成本。从内部管理来看,供应链失衡成本较为常见,有些公司因为库存积压,导致采购计划紊乱、供应商关系恶化,无形中增加了很多的管理成本。从外部经营来看,客户体验成本也是很大的一项隐性成本,某快销品经销商因未及时清理临期库存,被迫以3折低价抛售,直接损失60万元;更严重的是,低价倾销扰乱市场价格体系,导致下游渠道信任度下降,隐性损失超200万元。

库存积压问题屡见不鲜,根源在于企业对动销管理的认知存在三个误区:

误区1:盲目追求“高库存安全感”

为应对不确定需求,许多企业选择大量备货,却忽视库存周转效率。数据显示,库存周转率每提升10%,利润率可增加2%-3%,但多数企业仍陷在“囤货-滞销-降价”的恶性循环中。

误区2:只关注“卖出去”,不关注“怎么卖”

聚焦销量而忽视动销节奏,导致畅销品断货、滞销品积压并存的尴尬局面。我们曾经服务过的一家服装企业,爆款T恤因补货不及时损失30%潜在销售额,而积压的过季外套占用40%库容。

误区3:数据颗粒度不足,决策靠“经验直觉”

依赖人工统计销售数据,缺乏实时库存分析系统,无法精准预测需求波动。某母婴用品商曾因错误预估促销效果,导致某单品库存积压超预期3倍。

要化解库存成本的冰山威胁,企业需从“被动救火”转向“主动防御”,构建三层防御体系:

数据穿透:让冰山“浮出水面”

管理的第一层是把问题暴露出来,这就需要要建立动态监测模型,通过ERP系统(或智能进销存系统),实时追踪SKU级别的库存周转率、库龄分布、动销趋势。同时,建立预警机制,通过设置库存健康阈值(如库龄超90天自动预警、库存高于上限自动推送给执行者等),提前干预滞销风险。

供应链协同:从“单点优化”到“全局联动”

管理的第二层是做好闭环管理,就是通过需求预测形成闭环管理,比如联合上游供应商、下游渠道商共享销售数据,缩短备货响应周期。并在公司内部打造柔性供应链,尽量采用“小批量、高频次”的补货模式,降低长尾商品库存压力。

动销分级策略:从清库存到“盘活库存”

管理的第三层是做好源头管理。可以针对不同的库存,实行分级管理法,如按动销速度将库存分为A(快销)、B(平销)、C(滞销)类,针对性制定策略:

A类:优先保障补货,抢占市场份额;

B类:优化陈列位置,捆绑促销提升连带率;

C类:跨界合作、异业清仓、捐赠抵税,快速回笼资金。在清理库存时,要创新思路,比如通过场景化营销方式,结合直播电商、社群团购等新渠道,为滞销品打造专属销售场景。

库存积压不是简单的销售问题,而是企业供应链效率、数据能力、战略定力的综合体现。在竞争加剧、利润微薄的时代,谁能用“冰山思维”挖出隐藏的利润流失点,谁就能在商贸赛道中抢占先机。某家居经销商通过引入智能动销系统,将库存周转天数从75天压缩至45天,释放现金流300万元,并利用数据分析调整SKU结构,滞销品占比从25%降至8%。其老板讲过的一句话值得大家思考:不仅要盯着“卖多少”,更要算清“剩多少”!

0 阅读:6

郑文谈经济趣事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