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王可(新京报传媒研究院)
上周末,北京亦庄上演了一场前所未有的"马拉松"。人形机器人选手机械关节的咔咔声、偶尔传来的倒地声将这场体育竞技和科技实验牢牢地捆绑在一起。
01
平衡“炫技”与“科普”公众对人形机器人的想象往往来自科幻电影——它们能跑能跳,甚至能像人类一样思考。但真实的比赛场景是:20支参赛队中只有六支完赛,有选手刚开跑就罢工,有选手头掉了要靠工作人员扶起,还有选手关节过热,需要人类队友喷射冷却液才能缓解。
尽管现场“糗事”不少,但无论是共同完赛的人类选手还是从各种途径接收比赛信息的受众,都对机器人报以极高的热情和宽容。“图个乐子”“看个热闹”成了不少关注赛事的人们最大的诉求。在媒体的报道中,对这一点也有着明确的表达。
“这不只是简单的体育竞技,更是对技术突破、产业发展的‘极限测试’。” 熊友军(北京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总经理)对新京报记者如此表示。在李清都(上海卓益得机器人有限公司创始人)看来,本次人形机器人马拉松最大的意义之一在于,让机器人走出实验室,走向真实赛道。平时机器人公司对外宣传得很炫酷的视频,把老百姓的心理预期吊得太高了,然后通过这次赛事直播,看到机器人翻车场面,能正确认识机器人发展的真实阶段。
——新京报《机器人跑马拉松,每一次踉跄跌倒都积蓄进步力量》02
从场内到场外虽然“看个热闹”确实是不少人的真实想法,但人形机器人马拉松的热度仍然远超预期,不仅吸引了大量观众和媒体的关注,还引发了社会各界对人形机器人技术的广泛讨论。
在媒体的报道中,除了赛场的火热,后续也延伸到了产业层面。
落到产业链上,尽管目前处于初级阶段仍是行业共识,但市场最为关注的变量——价格,已经较此前有了明显下探,为量产和更多科研尝试留下了空间。
举例来看,据部分人形机器人厂商的报价,2022年时单台的成本起码要超过百万元。3年后的今天,据优必选首席品牌战略官谭旻在近期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采访时透露,目前优必选已经将人形机器人的单机成本控制在了50万元以内。优必选联合北京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发布的全尺寸科研教育人形机器人天工行者,售价也仅为29.9万元。
——每经头条《全球首场人形机器人半马,亦庄1米8“大帅哥”大战昌平“小孩哥”!机器人半路摔倒?宇树科技,火速回应!运动赛场之外,谁能胜出市场?》我们离机器人走入生产为人服务,还有多远?朱方文分析,大部分人形机器人公司是在2023年、2024年创立,去年可以说是人形机器人元年,今年将成为人形机器人商业化落地元年。目前人形机器人硬件和通用移动的技术方案还在完善中,距离可以实现场景级(也就是产品至少实现1000个以上的批量生产)的交付还需要进一步的技术迭代。但等待的时间已经不用久,预计未来2-3年人形机器人将优先在零售服务、汽车装配线、养老服务等领域逐步实现落地。
而绝大多数受访专家则表示,机器人走入人类生活,成为家庭洗衣、做饭、养老的好帮手将在未来5-10年实现。
——北京新闻广播《明年,我们将看到什么样的机器人马拉松?》03
仍有第二落点?被各种“名场面”刷屏几天后,媒体仍在寻找这场赛事报道的“第二落点”。
通过采访企业负责人、行业专家、普通公众等不同群体,呈现多元观点,可以帮助公众理解技术发展的长期性与复杂性,展现技术突破背后的艰辛。
机器人奔跑要靠髋关节带动没有感知能力的腿和脚去奔跑,每一次落地,膝盖和脚都要经受住全身带来的压力缓冲。
同时,机器人的反应速度还要做到足够快。机器人没有“经验”,只有计算,为了不摔,它必须实时计算未来几百毫秒内的重心、速度、姿态变化,并在毫米、毫秒的尺度内,控制几十个关节协同动作。
此外,机器人没有肌肉和弹性的肌腱,关节是“硬邦邦的”,如果不想一落地就断,工程师们就得靠计算,通过柔顺控制、抗阻调节、力矩规划,让金属关节学会“软着陆”。这些都要依靠强大的实时算力,算慢了,摔,算错了,也摔。
在短短的三个月里,研发团队陪同“天工”机器人,完成了一次次的场景测试和研发创新。从稳定行走到快速奔跑,从短跑到21公里的长跑,进步速度不断加快。
在这个过程中,机器人的散热、零部件的稳定性、整机的可靠性、算法的优化、电池的续航等一系列曾经卡顿的难题,都被一一破解。
——央视新闻《这场马拉松的惊喜,不只奔跑那么简单》基于赛事成果与行业趋势,理性展望人形机器人的未来。媒体的理性预测,能为公众提供可参考的价值判断,避免盲目乐观或过度悲观,让公众明白人形机器人普及尚需时日。
比赛中,不少机器人因步态不稳或传感器误判而“踉跄跌倒”,甚至出现因坡道打滑导致的“集体趴窝”。
这些“翻车”场景暴露了当前人形机器人产业的共性短板:尽管语音交互、视觉识别等技术已相对成熟,但复杂环境下的动态平衡、多自由度关节协同等“硬核”能力仍处于攻坚阶段。正如波士顿动力公司的机器人Atlas的“跑酷”视频曾引发惊叹,但真正实现商业化落地仍需攻克稳定性与成本的双重难关。
然而,正是这些“摔倒”定义了产业发展的真实刻度。当松延动力N2队通过更换电池策略实现连续补给,当行者二号队依靠冗余设计在关节卡顿时完成自修复重启,技术迭代的轨迹正藏在每一次试错中。
产业界需要警惕的是“唯表演论”陷阱——那些在实验室或舞台上看似完美的演示,未必经得起真实场景的摔打。这场马拉松的价值,恰恰在于用真实场景倒逼技术进化。
——新京报《机器人跑马拉松,每一次踉跄跌倒都积蓄进步力量》在这场极具科技感的赛事报道中,媒体把 “看个热闹” 转化为有深度、有价值的新闻内容,以专业视角穿透热点表象,通过理性、客观的报道,帮助公众看待技术发展,为行业营造健康的舆论环境,真正成为了公众认知科技发展的可靠桥梁。
校对 | 王心
主编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