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月 28 日 14 时 20 分,缅甸发生 7.9 级地震,震源深度 30 千米。距震中 17.2 公里的曼德勒是缅甸人口第二多省份,也是该国经济、政治和文化中心之一,是此次受灾最为严重的地区。无数建筑物倒塌、多次余震、次生灾害发生,多地救援力量深入震区展开救援。新京报记者陶冉、闫沫琛、丛之翔前后3批次前往灾区,将最新情况传回。 50个瞬间,震后曼德勒 灾难 曼德勒多个地区遭到毁灭性破坏,顷刻间,居民变得一无所有。他们靠坐在唯一没有倒塌的建筑旁;他们时不时回到原来是家的废墟上,再看一眼;他们声泪俱下,向记者讲述着自己的房子是如何倒塌的。

4月7日,曼德勒市玛哈昂梅镇区三标402区,两个灾民站在废墟里,寻找还能使用的物品。新京报记者 陶冉 摄

4月7日,曼德勒市玛哈昂梅镇区三标402区,一对夫妻带着孩子站在废墟里。他们地震时什么都没拿出来,回到家后,这里已遭遇了一场大火,所有的东西都没了。新京报记者 陶冉 摄

4月11日,玛哈昂梅镇区,三标402地区,一只狗在水中降温,这里地震后又经历了火灾。新京报记者 陶冉 摄

4月7日,曼德勒市玛哈昂梅镇区三标402区,灾民坐在仅剩的一间屋子前。新京报记者 陶冉 摄

4月9日下午,曼德勒市阿马拉布拉区Joao xia村,一名村民讲述,自己的摩托压在被震垮的房子下面。新京报记者 丛之翔 摄

4月9日下午,曼德勒市阿马拉布拉区Joao xia村一受灾民居中的厨房。满地建筑碎块上,放着燃烧的炭,一侧放着调味料,一侧挂着锅。新京报记者 丛之翔 摄

4月9日下午,曼德勒市阿马拉布拉区Joao xia村,一张手绘图画在倒塌的建筑废墟中显露一角。新京报记者 丛之翔 摄

3月31日,被震毁的Win Star酒店,有住户反映,酒店最上2层为后来加建的钢结构板房。新京报记者 丛之翔 摄 救援 多支中国救援队伍前往震区开展救援工作。不到最后一刻,绝不放弃。曼德勒40度高温,他们在天空公寓救出了被困120小时的孕妇;他们拿着生命探测仪走过每一片废墟。

3月29日,夜幕降临,缅甸曼德勒天空公寓坍塌的废墟前,救援队员们不分昼夜,竭尽全力在废墟中搜寻和营救被困者。新京报记者 闫沫琛 摄

4月3日,曼德勒,中国红十字国际救援队抵达重点搜救点位,准备展开救援。新京报记者 陶冉 摄
4月3日,曼德勒,中国红十字国际救援队在35、75、76号重点搜救点位展开地毯式排查。新京报记者 陶冉 摄

4月6日,倒塌的Sky Villa公寓,救援人员被吊车吊高,查看A栋各楼层情况。新京报记者 丛之翔 摄

3月30日,缅甸曼德勒帕拉宫酒店的废墟前,蓝天救援队的救援人员正在仔细评估现场情况,研究如何安全高效地进行破拆救援。新京报记者 闫沫琛 摄

3月30日夜间,救援人员在Sky Villa一侧开展救援。新京报记者 丛之翔 摄

3月29日,缅甸曼德勒天空公寓坍塌的废墟前,漆黑的夜晚,经过多方救援力量的紧密协作,一名被困孕妇终于成功被救出。新京报记者 闫沫琛 摄

4月1日,缅甸曼德勒一处废墟的现场,中国香港救援队与当地救援队伍以及建筑工人共同商讨救援方案。新京报记者 闫沫琛 摄

4月1日,缅甸曼德勒一处废墟的现场,在经过艰苦的破拆工作后,救援人员不幸发现了遇难者。当地医疗人员和应急救援人员迅速上前处理遗体。新京报记者 闫沫琛 摄

4月1日,缅甸曼德勒一处废墟的现场,傍晚的余晖下,中国救援队伍正在准备生命探测仪,计划对废墟下可能的生还者进行精确搜索。新京报记者 闫沫琛 摄

4月11日,玛哈昂梅镇区,三标402地区,救援队员在被地震和火灾损毁的村庄消杀。新京报记者 陶冉 摄
4月8日,曼德勒,40度高温,中国培训的消杀人员完成消杀工作后,汗水大滴大滴地流下来。新京报记者 陶冉 摄
安置
目前,中国政府已向缅甸提供了六批紧急人道主义地震救灾援助物资。多支救援力量协助当地救援队搭起帐篷,建立安置点,为他们送上家庭赈济包。

4月7日,曼德勒市玛哈昂梅镇区三标402区,村民们等待发放物资。新京报记者 陶冉 摄

4月7日,曼德勒市玛哈昂梅镇区三标402区,一位小灾民抱着家里的婴儿。新京报记者 陶冉 摄

4月7日,曼德勒市玛哈昂梅镇区,村民排队领取物资。新京报记者 陶冉 摄

4月7日,曼德勒,受灾群众等待发放物资。新京报记者 陶冉 摄

4月7日,曼德勒市玛哈昂梅镇区,村民领取中国红十字国际救援队援助的赈济家庭包和毛巾被等物资。新京报记者 陶冉 摄

4月7日,玛哈昂梅安置点,受灾群众排队领取午餐。新京报记者 陶冉 摄

4月4日,曼德勒玛哈昂梅足球场临时安置点内的受灾民众领取午餐。新京报记者 陶冉 摄

4月6日,巴图体育馆安置点,小朋友入住中国红十字国际救援队援建的帐篷后,在安置点玩耍。不远处是一座因地震而倾斜的建筑。新京报记者 陶冉 摄
曼德勒的生活还有“明天”
小朋友守着病床上的父母;逃出来的人到处张贴启事,以求亲人的再现;当掉黄金,为了救家人一命;一个村子的家庭都居住在街边搭起的临时帐篷里。无论怎样,城市在恢复,曼德勒的生活还在继续。

3月30日,曾经矗立的曼德勒帕拉宫酒店,如今只剩下三层废墟,周围充满了废墟和瓦砾。经过猛烈的坍塌,酒店的楼层已经变得支离破碎,残骸散落一地,现场满是难以想象的破坏。新京报记者 闫沫琛 摄

4月4日,曼德勒综合医院,一位少年正守护着病床上的患者。新京报记者 陶冉 摄

4月5日,多支中国救援力量在缅甸曼德勒开展医疗巡诊。新京报记者 陶冉 摄

4月6日,倒塌的Sky Villa公寓附近寺庙的树上,张贴着家属寻找失联亲友的告示。新京报记者 丛之翔 摄

4月8日下午,曼德勒市最大的黄金店铺中,不断有人来典当黄金。卖金子的人着急用钱,要么是家中受损,要么是亲友受伤。新京报记者 丛之翔 摄

4月5日下午,曼德勒市马哈穆尼寺主建筑一走廊穹顶垮塌,当地军人正在搬运塌毁的碎块。新京报记者 丛之翔 摄

4月5日下午,曼德勒市马哈穆尼寺内一建筑顶端被震歪,已逐步开始维护、修缮。新京报记者 丛之翔 摄

4月7日,曼德勒市玛哈昂梅镇区三标402区,僧侣和民众坐在废墟前。新京报记者 陶冉 摄

3月30日下午,僧侣和当地居民在Sky Villa废墟附近张望,废墟旁放着抢救出的佛像。新京报记者 丛之翔 摄

4月5日,曼德勒综合医院旁搭设的安置点外,小朋友在路边冲凉。新京报记者 陶冉 摄

4月5日,Mandalar Thiri体育场内的灾民在树荫下乘凉,旁边放着他们带出来的物资。新京报记者 陶冉 摄

4月5日,曼德勒的一处灾民安置点,受灾民众将衣物席地而晒。新京报记者 陶冉 摄

4月4日,安置点内,受灾群众用木棍、布料搭建起帐篷。新京报记者 陶冉 摄

4月4日,曼德勒玛哈昂梅足球场临时安置点内的一家三口。新京报记者 陶冉 摄

4月4日晚,在缅甸曼德勒市的一处安置点,一位小朋友在雨棚下祈祷。新京报记者 陶冉 摄

4月4日21时,在缅甸曼德勒市的一处安置点,200多顶帐篷亮起星星点点的灯光。受灾民众在应急灯光下忙碌。新京报记者 陶冉 摄

4月4日晚,曼德勒的一处安置点,灯光照亮了蚊帐,家长正为小朋友扇风。新京报记者 陶冉 摄

4月5日下午,曼德勒市马哈穆尼寺外的一处废墟前,路过的僧侣和骑摩托的居民。新京报记者 丛之翔 摄

4月6日,倒塌的Sky Villa公寓附近寺庙,大量寻找亲友的家属聚集于此,寺庙百米外,是Sky Villa公寓废墟。新京报记者 丛之翔 摄

4月5日,小朋友在伊洛瓦底江岸边玩耍。新京报记者 陶冉 摄

4月4日,曼德勒玛哈昂梅足球场临时安置点,儿童好奇地看着救援人员搭建帐篷。新京报记者 陶冉 摄

4月9日,玛哈昂梅安置点,小朋友在帐篷外踢球。新京报记者 陶冉 摄
此前报道: 缅甸地震采访归来,我发了一条朋友圈...... 震后曼德勒,生活还在继续 希望一直在,曼德勒救灾纪实 曼德勒一村庄被“夷为平地”,救援从未停息 新京报记者 陶冉 闫沫琛 丛之翔 摄影报道
编辑 王远征 张湘涓
校对 张彦君
值班编辑 王可
主编推荐
看着房屋不稳定,加盖的多,他们缺建房人吗?建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