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谈节目,作为一种文化传播载体,因其内容广泛、形式轻松,在传统媒体时代受到普遍欢迎。从《东方之子》《实话实说》的黄金时代,到《鲁豫有约》《锵锵三人行》的深度探索,用“对话”打动观众,涌现出很多王牌栏目。
然而,随着短视频的崛起,传统访谈节目赖以生存的“深度叙事”与“沉浸式对话”,不得不直面碎片化、娱乐化内容的冲击。
访谈节目,还能在短视频时代生存发展吗?
01
形式之“变” 在短视频时代,访谈类视频所面临的核心挑战,在于如何在注意力稀缺的场景和碎片化形式中,实现深度表达。在此背景下,一批新型访谈节目,逐步探索出独特的生存路径。 碎片化适配 :传统访谈节目通常时长较长,难以适应快节奏的生活。短视频时代,访谈节目开始向短小精悍的方向发展,对时长进行压缩,催生出单元式访谈,通过话题聚焦和快节奏剪辑,将访谈内容拆分为多个短视频片段,通过轻量化内容满足受众的碎片化时间管理与手机使用习惯。如谈话节目《DOU来聊聊》,每期仅15分钟,围绕用户关注的“网络暴力”“短剧现象”等话题展开,通过快节奏剪辑和网友来信互动,将深度讨论浓缩为“信息胶囊”。
场景多样化:传统访谈节目多采用演播室内的“一对一”对话模式,形式较为单一。如今,访谈节目开始走出摄影棚,融入更多真实生活场景,将真人秀与访谈进行跨界融合,实现“去演播室化”的沉浸体验,增加真实感和情感张力。
如新京报“我们视频”推出的访谈节目《出圈》,在场景选择时,会充分考虑嘉宾的身份背景和故事特点,根据访谈内容进行调整。无论是自然环境、私人空间,还是地标建筑,均通过场景的选择和布置,增强了内容的视觉效果。 强互动交流 :传统访谈节目往往以单向输出为主,主持人为主导,嘉宾被动回答问题,观众参与度较低。短视频时代的访谈节目更加注重互动性,融入社交媒体的即时反馈特性,通过设置热点话题、征集网友提问等方式,引发观众的关注和讨论,实现“观众参与式提问”。 纪实访谈节目《热浪之外》,在这方面体现出形态革新。节目深度整合社交媒体生态,构建“热搜驱动-内容反哺”的互动传播链路,利用微博弹幕、投票功能实现“观众提问实时介入”,来增强与观众的互动交流。节目还通过分段式剪辑适配不同平台传播需求,如正片在长视频平台以完整版呈现,而微博、抖音等短视频平台则拆解为5-10分钟的“热搜话题切片”,精准匹配用户碎片化观看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