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5年,彭德怀去大西南当第三副主任,三位上司里两位是自己部下

云端逐梦星河 2025-04-27 16:30:46

1965年的时候,彭真在人民大会堂里头,瞧着打扮得跟农民没啥两样的彭德怀,开口说道:“老彭啊,中央有个任务想交给你,去西南那边负责三线建设的工作!”

现在,彭德怀已经在家闲了6年时光,他心里头觉得自己就跟那老农民没啥两样,天天就是跟土地打交道。

彭德怀瞅了瞅彭真,直接问道:“假如就是不去,会怎样?”

彭真十分肯定地说:“这是毛泽东主席的看法。”

那时候,西南地区面临着很特别的情况。因为中苏关系搞砸了,苏联就站边越南和印度,老是在咱们中国边境上找茬闹事。

印度不光企图侵占我们藏南的土地,还妄图把整个西藏都吞并掉。

毛主席给出了一个简单的九个字方针:“深挖洞,多存粮,不当头”。他还特别强调了要加快我国西南大三线地区的战略后方建设。

西南地区因为地势崎岖,经济发展相对滞后,所以进步速度比较慢。

在中央的一次工作会议上,毛主席对大三线建设的进度缓慢表示了不满。接着,他做出决定,让彭德怀重新出山,负责大西南地区的建设工作。

【毛主席:“你我风雨共事几十年,我不会忘了你”】

平江起义后,彭德怀元帅就一门心思扑在了革命事业上,守护井冈山根据地,走过万里长征,打过抗日战争,经历了解放战争,还参与了抗美援朝。他把个人的生死早就看得很淡,完全豁出去了。

彭德怀这人性格直爽,有啥说啥,从不藏着掖着,而且他一直记得自己的根在农村,是农民的后代。

所以,打从1959年开始,他就离开了中南海,住进了吴家花园。他戴上了斗笠,拿起了锄头,自己动手,丰衣足食,变成了一位地道的农民。

1965年9月11号那天,中央来了个突然袭击,说是要彭德怀跑到西南那边去,帮忙搞大三线建设。这事儿来得太快,彭德怀一时间都不知道该怎么办才好了。

他跟负责传达指令的彭真讲:“我去不了,我就只会摆弄庄稼和领兵打仗,工业上的事儿我完全不懂。”

听到这番话,彭真一下子兴奋了:“西南那三线的工业,说白了就是为了应对战事嘛!”他接着劝说道:“彭老总,这可是毛主席的想法,你得知道!”

不过,彭德怀心里还是犯嘀咕,他摇了摇头,谢绝了彭真的提议,直接回到了挂甲屯。

毛泽东主席让彭真先去和彭德怀沟通,这其实是场“试探”。

毛主席和彭德怀是多年的老相识了,两人对对方的性格都摸得一清二楚。

那一晚,彭德怀整整一夜都没合上眼,他给毛主席写了一封长长的信。信里,他说了说自己的现状,觉得去西南三线可能不太合适。他希望能回老家或者去别的地方,而且不打算要工资了,想以此给国家减轻点负担。

看完之后,毛主席心里挺不是滋味,到了9月23号,他终于拿起电话,给彭德怀打了过去。

老彭,你赶紧过来一趟,咱俩得好好聊聊。”毛主席这话一出,彭德怀立刻翻腾出那套好久没穿的中山装,麻利地换上,然后就往丰泽园赶。

到站后,毛主席主动地把手伸出来欢迎大家。

彭德怀一脸正经地说:“主席,我那封信您收到了没?我这可不是随便来串门的啊!”

毛主席微微一笑,说道:“我这儿可不是什么神秘地方,你想来就来,随时欢迎。昨天下午我才看到你的信,心里那个激动啊,结果一整晚都没睡着,天一亮就赶紧给你打电话了。”

彭德怀由衷地咧嘴笑了,就在这时,毛主席很自然地从兜里摸出一支烟,划着火柴给点上了。

没想到,彭德怀竟然也掏出一根来。

毛主席好奇地问:“德怀啊,我记得你之前不是把烟给戒了吗?”

彭德怀大口吸了一口烟:“从1959年开始,我又抽上了。咱们这些老农民啊,哪个能少了旱烟呢。”

掐灭烟斗好一会儿,毛主席深情地说道:“咱俩从湘潭一起投身革命,风风雨雨几十年了,我不会把你忘掉,时间一长,谁真心谁假意就都清楚了。这次派你去西南负责三线建设,我是真心实意挺你到底。西南那块地方,是咱们的战略大后方,你得把它建设得妥妥的,那样我心里才踏实。要是以后真打起仗来,你还能指挥队伍上战场呢!”

彭德怀心里还是犯嘀咕:“我琢磨着,回老家种地也挺好,去西南那边不太合适。我这么一去,咋跟老百姓打交道呢?老百姓又咋能认识我呢?”

毛主席只得把国际局势一点一滴地剖析清楚,讲得十分详尽,接着又聊起了革命中的深厚友情。

彭德怀,这位耿直、实在,勇于站出来为老百姓说话的将领,浑身热血沸腾,心怀赤诚,骨头硬邦邦的。

他把手里的烟屁股按灭,抬起头,眼神坚定得像头雄狮,直接说道:“老大,我全听你的安排。”

【三位领导,竟有两位是前手下?】

彭德怀没太在意个人的利益得失,最后还是听了组织的调遣,跑到成都那边,当上了“三线建设委员会”的第三把手,也就是副主任。

那时候,“三建委”的一把手是李井泉,副手里头,排第一的是程子华,紧接着是闫秀峰,他们三个都是彭德怀的直接上级。

但是,那三个人对彭德怀都特别尊敬,从来不会拿自己当领导摆架子,特别是李井泉和程子华,他们俩对彭德怀的关心真是细致入微。

说起来,李井泉和程子华以前都是彭德怀手下的将领。

李井泉是个经历过南昌起义的老战士,等到井冈山红军队伍汇合后,他就成了红一军团红四军补充团的政委。

1930年9月份,我被调到红一方面军政委那边,当上了办公室的秘书。

那时候,毛主席正好是总政委,而彭德怀呢,他担任的是红一方面军的二把手,也就是副司令。

所以,彭德怀和李井泉在工作上经常打交道。

1933年,部队整编完成后,李井泉被调任为红三军团第四师的政治工作负责人。

那时候,彭德怀正好是红三军团前敌委员会的领头人。在彭德怀的带领下,李井泉的队伍参与了前五次的“围剿”战斗。

抗战那会儿,李井泉在八路军三五八旅当副旅长还兼着政委的职务,彭德怀呢,他是八路军的副总头头。

所以,在好一阵子里,李井泉都是归彭德怀直接管的。

听说彭德怀将来到大西南,要做自己的副手,李井泉心里五味杂陈。

为了不让场面难堪,同时也照顾到彭老总的面子,李井泉就尽量少跟彭德怀碰面。

在工作和日常中,李井泉特别跟第一副主任程子华说,让他多关照关照彭德怀。

【顶头上司,竟找彭老总汇报工作?】

程子华以前也是彭德怀手下干活的,并且他比李井泉更早一步得知彭德怀要去“三建委”当领导。

1965年9月26号那天,程子华正在北京呢,突然间,彭真给他打了个电话,说让他赶紧过去一下。

程子华的秘书回想起来,在彭真家呆了大概三十多分钟,坐回车里后,他就一直沉默着,没开口说过话。

走到天安门附近时,程子华突然想起来,赶紧吩咐人去彭老总家探望一下。

秘书印象很深,彭德怀穿着一件挺旧的军大衣,脚踏一双解放鞋,手里还拿着除草的家伙什。身子骨看上去还挺硬朗,不过明显苍老了许多。

程子华直截了当地说:“昨天傍晚,彭真已经跟我讲了,毛主席和中央几位大佬在颐年堂跟你聊过要去西南三线建委工作的事儿。彭真让我替他给你问个好。他还提到,我对大西南那边的地形挺熟的,所以让我来给你说说三线建设现在的进展。”

程子华虽然职位上是彭德怀的领导,但他用了“说一下情况”这样的表达,很明显能看出他对彭老总非常尊敬。

彭老总听完之后,笑眯眯地说:“子华、彭真同志,真心感谢你们的关怀。主席和彭真同志跟我聊了我去西南三线建委任职的事儿,我完全听从党中央的安排。啥时候去成都,等我跟手下人合计合计,再告诉你具体安排。”

程子华告别彭德怀后,转头就跟李井泉讲了这事,还赶紧派人坐飞机去成都,给第二副主任闫秀峰报信。

彭德怀抵达成都才三天,程子华就领着人赶过去探望他了。

秘书回想起当时的情景:程子华给彭老总详细讲了讲大西南三线建设最近的情况,还说了说年度总体规划里要分成六大块来搞的那些事儿。

程子华吩咐道:“单秘书啊,你得常去瞧瞧老总,有啥需要办的活儿就交给他,毕竟他是从中央警卫师过来的干部,能担事儿。”

彭老总听后乐呵呵地说:“你管理西南三线建委的一摊子事儿,忙得团团转,就不用特意来看我了。你秘书还得陪着你到处跑,怪累的。你放心吧,我这儿有同志照应着,挺好的。”

很明显,尽管工作岗位有所变动,上下级的位置也轮着来,可大家都没把彭德怀真当手下看待。

彭德怀的所作所为,真心让人佩服得五体投地。

他在成都简单待了几天,然后就急着去看正在建的成昆铁路和攀枝花那边的情况了。

瞧着战士们一天到晚忙个不停,一连干上十多个小时,彭德怀跟身边的政委讲道:“政委啊,你得好好照应咱们的战士,让他们吃得像样点,睡得踏实点,不然我这心里头真是过意不去。”

彭德怀冒着倾盆大雨,特地跑到乌斯河隧道那里,瞧瞧咱们的战士们咋样了。

68岁的他,别看年纪大,干起活来可不含糊,跟那些小伙子一样,推起了装满石头的小推车,卖力地干着重活。

战士们一眼就瞅出面前站着的是彭老总,心里头那个激动啊,立马就嚷嚷开了:“大伙儿听听,彭德怀大将军亲自来看咱们啦!”

彭德怀大将军一辈子坦坦荡荡,心里既惦记着士兵兄弟,也时刻想着老百姓。就凭这为人处世的态度,彭大将军赢得了大家真心的尊敬。

0 阅读:16

云端逐梦星河

简介:欢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