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那时候的节度使,手中权力可大了,特别是到了中期到后期,他们的权力早就超过了刚开始设定时的那些职责,主要体现在这么几个方面:他们不仅管着地方上的军事,还把手伸到了政治、经济等好多方面。一开始节度使只是负责守卫边疆,管理军队,但后来,他们在自己的地盘上,说啥是啥,就像土皇帝一样。经济上,节度使掌控着当地的税收、贸易,财富都往他们口袋里流。政治方面,他们提拔亲信,朝廷的官员都得靠边站。甚至有时候,节度使还能决定皇位继承人,皇帝都得看他们脸色行事。总的来说,唐朝中后期的节度使,那权力是真大,啥都管,跟刚开始的时候完全不一样了。
军事头头:节度使这职位,一开始就是为了管好边疆的军事事儿。他们手握大权,能指挥辖区里的所有军队,像是调动兵马、指挥打仗、选将领、还有平时的军队训练和管理,啥都得管。
行政大权的变化: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节度使这个角色慢慢地把军事、民事、财务三大权力都抓在了手里。他们不光负责带兵打仗,还管起了地方的百姓生活和钱财税收。更有甚者,一些节度使还同时当上了刺史或者别的地方领导,实实在在成了当地的“一把手”。
财务大权在握:节度使能管当地的农田、税收还有花钱的地方,他们对本地资源的安排有很大的自主权。
外交职权:有些节度使跟周围的少数民族国家或邻国打交道时,手握一定的外交大权,他们能替唐朝去签署协议、料理边界上的各种事情。
法律权限:有时候,节度使会被赋予特别的司法权限,能够对某些级别的官员和案件做出判断和处理。
尽管这样,按规定节度使的权力还是归中央政府管着。比如说,节度使的上任和免职,都得由皇上说了算。他们行事的时候,也得照着朝廷的律法和规矩来,还得接受朝廷隔段时间的考查。
但在实际运作过程中,特别是唐朝的后面那段时间,因为中央权力变弱了,不少节度使就开始自己掌兵,形成了地方势力割据。他们越来越独立,有的节度使甚至能跟中央对着干。就像那个有名的“安史之乱”,就是节度使安禄山带头搞的大规模反叛。这事儿说明,节度使的权力一大,后果可就严重了。
唐朝那时候的节度使,他们管的兵数量都不一样。这主要是看地方、任务,还有时代的变化。有的地方,节度使可能只管着几万兵马,但有的地方,兵马数量能多达十几万呢。
通常来说,唐朝的节度使手底下管的士兵人数大概在2万到10万不等。就像是在边境那边,特别是跟突厥、吐蕃、契丹这些厉害对手挨着的节度使,他们带的兵就比较多,能有7万到9万,甚至像范阳节度使,在安史之乱还没爆发前,兵力都达到了9万1400人。
在南方或者那些比较偏远的地方,节度使带的兵就不太多了,大概也就两万多人。随着时间慢慢过去,情况也不断在变,节度使手里的兵力也跟着一会儿多一会儿少,总在变动。
真心感谢你的留意!有空的话,欢迎写下你的想法和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