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塞外古村落——张北什巴台
原创:吴金岭

塞北坝上,古为草原民族游牧之地,出口越边垦荒者素来寥寥。唯近代以来,或有晋北察南“出东口”的大量难民涌入,或因政府“移民实边”奖励垦荒政策的推动,今坝上张北一带,始见沟底滩旁那些流民聚居的一个个小小村落。
清雍正二年(1724年),清政府在张家口设张家口理事同知厅(简称张家口厅),对今天的崇礼区、尚义县南部以及张北县南部坝头垦荒较早的地区统一治理。晚清同治、光绪、及民国年间,坝下大量移民陆续迁入坝上,张北县大多数村落在此期间渐次形成。粗略算来,不过一二百年。不少史料可证,今天坝上村落形成的历史,超过二百年的较少,超过三百年且有史书记载的,更是屈指可数。我们今天要讲的这个,就是坝上罕见的一处拥有近四百年历史文化的古村落——张北县什巴台村。

什巴台原名“什巴尔台”,是个由蒙语谐音而来的名字。意思是地势低洼、多为沼泽的地方。其实,在蒙古族牧民生活过的地方,因为地理条件相似而亦唤作“什巴台”的,还有多处。扼要统计,只今张北一县,地名叫做“什巴台”的,至少就有三处。第一,两面井乡什巴台;第二,大西湾乡什巴台;第三,就是县城东边小二台镇的什巴台村。本文所要叙述的,正是这个张北镇以东15公里远,隶属于今天小二台镇化稍营行政村的什巴台村。
首先,有什么理由说什巴台村是张北县境内最为古老的村落之一?据《张北县志》之“大事记”篇记载,“顺治四年八月(1647年8月),顺治帝赴边打猎,出张家口进入什巴台、海流图、察汗淖儿、胡苏台等地。”从当年顺治皇帝出张家口的行经路线来看,当是今天所言之什巴台故地。这应该是有关什巴台村所见记载最早的一处史料了。以此为据,粗略推算起来,什巴台村的来历,距今至少有378年的历史了。这和张北县境内多数在晚清同治、光绪年间因移民而形成的村落相比,可以算得上是比较罕见的古老村落了。

原创 ——吴金岭 文 往事萦怀 2025年03月26日 18:39 河北 1人
寻找塞外古村落——张北什巴台

塞北坝上,古为草原民族游牧之地,出口越边垦荒者素来寥寥。唯近代以来,或有晋北察南“出东口”的大量难民涌入,或因政府“移民实边”奖励垦荒政策的推动,今坝上张北一带,始见沟底滩旁那些流民聚居的一个个小小村落。
清雍正二年(1724年),清政府在张家口设张家口理事同知厅(简称张家口厅),对今天的崇礼区、尚义县南部以及张北县南部坝头垦荒较早的地区统一治理。晚清同治、光绪、及民国年间,坝下大量移民陆续迁入坝上,张北县大多数村落在此期间渐次形成。粗略算来,不过一二百年。不少史料可证,今天坝上村落形成的历史,超过二百年的较少,超过三百年且有史书记载的,更是屈指可数。我们今天要讲的这个,就是坝上罕见的一处拥有近四百年历史文化的古村落——张北县什巴台村。

什巴台原名“什巴尔台”,是个由蒙语谐音而来的名字。意思是地势低洼、多为沼泽的地方。其实,在蒙古族牧民生活过的地方,因为地理条件相似而亦唤作“什巴台”的,还有多处。扼要统计,只今张北一县,地名叫做“什巴台”的,至少就有三处。第一,两面井乡什巴台;第二,大西湾乡什巴台;第三,就是县城东边小二台镇的什巴台村。本文所要叙述的,正是这个张北镇以东15公里远,隶属于今天小二台镇化稍营行政村的什巴台村。
首先,有什么理由说什巴台村是张北县境内最为古老的村落之一?据《张北县志》之“大事记”篇记载,“顺治四年八月(1647年8月),顺治帝赴边打猎,出张家口进入什巴台、海流图、察汗淖儿、胡苏台等地。”从当年顺治皇帝出张家口的行经路线来看,当是今天所言之什巴台故地。这应该是有关什巴台村所见记载最早的一处史料了。以此为据,粗略推算起来,什巴台村的来历,距今至少有378年的历史了。这和张北县境内多数在晚清同治、光绪年间因移民而形成的村落相比,可以算得上是比较罕见的古老村落了。

其次,是什么原因造成了什巴台村悠久的历史?根据史料记载和村址的现场考察,我们初步断定有两个原因。一是自然环境的因素。什巴台村坐落在什巴台河南岸的滩地上,发源于今坝头地带的南泥河村与元山子村附近的什巴台河顺地势一路北流,在什巴台村村北自东而西缓缓流过,河流很浅,但是相对宽阔,河流的两岸,都是开阔的草滩和湿地,这显然正是当年蒙古族牧民放牧和搭建蒙古包的绝好场所。时过境迁,今天受气候等因素的影响,什巴台河基本已经干涸,只有雨季,上游的坝头一带才有少量的雨水汇集,在村后浅浅的河床上流过。这种状况,在1978年出版的张北地图上,已经不再显示什巴台河,而在民国版及其更早的地图上,是有什巴台河的地理标注的。其次,有多条南北古道,在村子附近交叉穿过。这多条古道,基本都是从大境门出发北上,经汗淖坝或者接沙坝上坝,北行至元山子,再经七里河村到达什巴台,古道从这里分成三路,一路正北,经二台镇西侧,去往白旗;一路东北,经白庙滩、扳申图,去往沽源和多伦;第三路则西北行,与通往兴和城方向的阿尔泰军台道和张库商道交汇。据《张北县志》记载,“乾隆十八年八月(1753年8月),乾隆帝围场出哨后,自多伦淖尔到什巴台、大宏沟驻跸陶赖庙,二十八日经张家口回京师。”

第三,什巴台村拥有哪些丰厚的历史文化?据《张北县文史资料汇编》2010年版《张北交通古今谈》一文(党巨金、韩文林、栗占刚)记载,早在康熙年间,从张家口至内蒙古白旗之间,就开通了一条重要的文书驿路,用来传递张家口和内蒙古白旗之间的民间书信和包裹。这条文书路(亦称东文书路)“由张家口至白旗设五台:头台什巴台,二台包来(今张北二台),三台哈尔根台(在康保),”
近代以来,尤其是民国建立后,史料中有关什巴台的名字出现更多。
德国地理学家费迪南德.冯.李希霍芬(1883--1905)在他的《中国旅行日记》中写道, “(1871年11月7日)我们今天12点钟才出发。包裹被装上一辆大车去了西巴尔台(什巴台)”。“西巴尔台(什巴台)是一个由客栈构成的中国小村子,是恰克图大路上的驿站。这里房屋矮小简陋,院子到倒是很大,是为骆驼,骡马,羊群等准备的牲口圈。”
清朝道光年间的满族官员额勒和布在他的《察哈尔八旗日记》中记载,“ (1872年8月25日) 在土井子店内坐尖(吃饭),起身行十数里,至金生坝(今汉淖坝),在关帝庙上香后,即起身,又五六里许,至坝顶,一望平坦。遂在沙屯尔坝地方换架杆车。......至德尔吉西巴尔台(什巴台),路西天玉店住。”
俄罗斯蒙古学学者阿马波兹德涅耶夫(1851--1920)在他的《蒙古及蒙古人》一书中,这样写道,“(1893年4月9日 星期五) “张家口与多伦诺尔经什巴台和玻璃彩的大道都在此汇集。”......“张家口与多伦诺尔经什巴台和玻璃彩的大道都在此(白庙滩)汇集。”

日本考古学家鸟居龙藏(1870--1953),在他的《蒙古旅行》一书中,记载“9月14日,抵石坝儿台(什巴台),城外有几个蒙古人的帐子。汉式的城中住有四五十户汉人,有杂货商,贩卖水果和肉类。蒙古人多出入此城。”“石坝儿台(什巴台)高一千两百七十米,我们宿泊的地方有一千两百四十米。本日(9月14日)温度昼六十度,夜也是六十度。”
民国初年,有关云、宝石两位政府官员,随同察哈尔都统、中央陆军第一师师长何宗莲,在考察坝上的《调查察哈尔左翼四旗两群事竣详细报告》中写道:(5月1日)“五月一号,十一点启程南向。下平坡,南望,见有电线过小河,土岗甚高,其下即什巴尔台(今什巴台村)…送信人回什巴尔台,知帅节已进口矣晚四点至什巴尔台,宿焉”。
民国时期还有一位叫程紫登的人士,曾赋诗曰:“平铺旷野四边开,此地名为十八台。三五人家三五里,电杆一道向东来”。

另据《张北县文史资料汇编》《发展中的张北邮电事业》(武晓春、马日飞)记载“ 民国3年(1914年),这年,天津直隶邮务管理局张家口二等邮局设什巴尔台邮寄代办所(今小二台乡化稍营行政村什巴尔台村)。因当时张北县治尚在张家口下堡,未移至今址(民国6年开始移来),而什巴尔台正处张(家口)多(伦)大道的必经之地,商贾云集往来,运输络绎不绝,商贸发达,街市繁华,一条大街排列百十多户商家,街市两旁开有饭馆、车马店、木匠铺、铁匠炉、皮坊绳铺等,是重要的交通道口,为了通邮方便,张北第一个邮寄代办所便在这里建成。”
以上史料足以证明,有清一代,什巴台曾经是有至少两代皇帝到过的地方。因为什巴台是坝上地区通往张家口的一处重要的交通枢纽,在这里,它北可通四子王旗、锡林郭勒的后草地,西可连尚义县南壕堑和内蒙乌兰察布直至呼和浩特,东北可经白庙滩、扳申图,通达沽源和多伦。向南可以通过汉淖坝、土井子,或者接沙坝、察汗陀罗海到大境门、张家口堡。当地民间常说,“什巴台村侉子多”,间接说明什巴台村当年商业繁华,外地来此地经商贸易者众多。张北县小二台镇民间亦流传“先有什巴台,后有张北县”的民谣,同样也从另一个角度证明了什巴台村的历史悠久和文化的深厚。

随着1918年张北县治从张家口堡移至兴和城(今张北),张北县境内的道路渐次改向、集中至张北城。什巴台村在历史上交通枢纽的核心地位逐渐下降直至消失。建国后,随着207国道和张石高速的开通,什巴台村几乎彻底远离了人们的视线。
2020年,随着张北县城经深湖洞、什巴台、七里河、新房营子至草原天路这条旅游线路的开通,什巴台村得以有机会再与世人见面。作为京张体育文化旅游带上的一个重要端点,张北县在谋划全域旅游的大战略布局下,什巴台村,这个经历了上百年的往日繁华,百余年前就被写进多个国家的旅游记录中的小村子,终于又迎来它期待已久的喜迎八方来客的美丽春天!笔者作为当代坝上的一名文史工作者、家乡文化的热爱者,愿充分发挥文化自觉和使命担当,挖掘什巴台村尘封已久的历史积淀,解开她神秘的岁月面纱,让这座古老传奇的坝上古村落与世人再相逢!

参考资料:
1、《张北县志》(尹自先主编)
2、《张北县文史资料》(1-6辑合订本)
3、晚清、民国版老地图(电子版)
4、信封史料提供者乔彦军老师。
5、《张北高原历史文化集萃》(尹自先主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