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聂凤智夫人何鸣撰文怀念尤太忠:感谢他对我丈夫救命之恩

谈八卦沸羊羊 2025-04-14 11:44:54

【前言】

1998年的时候,尤太忠将军离世了。转眼到了2005年,这已经是尤太忠将军离开我们的第七个年头。

尤太忠和聂凤智两位将军,在以前的战争日子里,看起来交集并不多。尤太忠将军是在中野那边,聂凤智将军呢,则是在华野。但有个事儿挺有意思的,尤太忠将军1958年从那个高级军事学院毕业后,接手掌管过27军,先做副军长,后来还当了军长。而这个27军啊,它原来就是华东野战军第九纵队变的,许世友大将军还当过那个纵队的司令呢。时间到了1949年2月,第九纵队改头换面成了27军,这时候聂凤智将军就成了27军的第一把手,军长。

27军还没被调到北京军区那会儿,它一直是归南京军区管的。那时候,聂凤智将军也在南京军区,担任空军的一把手。想来,这两位老将军的交情,就是在那个时间段建立起来的。

尤太忠将军外表瞧着挺严肃,但心里头重感情,尤其是对以前的老领导和老战友。不管是在打仗那会儿,还是新中国成立后,尤太忠和他的老战友们经历了很多不凡的事儿,这些故事到现在还被人们津津乐道。

【一听写王近山,尤太忠将军一下子来了精神】

尤太忠大将军早在1931年就投身红军,从一名普通战士干起,后来一步步成为班长、排长。抗战的烽火燃起后,红军改编成了八路军,尤太忠也随之转换角色,挑起了八路军129师772团十二连指导员以及特务连指导员的担子。

1934年6月份,尤太忠将军那时候是红31军93师279团2排的排长,而王近山将军呢,已经是93师的师长了。等到后来他们改编成了八路军,王近山又变成了772团的副团长。再往后,部队又改编成了晋冀鲁豫野战军第六纵队、中原野战军六纵,在这个过程里,尤太忠将军也是一路升迁,先后做过六纵十七旅的副旅长、十六旅的副旅长,最后还当上了旅长。

尤太忠老将军到了晚年,基本上不掺和啥活动,也不乐意接受记者的访问。但要是聊起王近山这事儿,他却是个例外,竟然答应了下来。

1992年的时候,军事科学院出了本叫《一代战将——说说王近山》的书,里面就收了尤太忠将军写的一篇关于王近山的文章。

在土地革命那会儿,我和王近山同志就在鄂豫皖、川陕那些根据地并肩作战。到了抗日战争,咱俩又都在八路军129师。解放战争时,王近山同志成了晋冀鲁豫野战军第六纵队的司令员,再后来他还做了3兵团的副司令员,兼十二军的军长和政委,那段时间,我们一直都在他的带领下干活。从王近山这位老领导、老前辈那儿,我们学到了不少革命斗争的真本事,至今心里都还记着他。

王近山将军以前有过一段不寻常的事儿,因为和原配老婆有了些不合,他硬是不听上级和战友们的劝说,铁了心要离婚。虽然最后他把这事儿给办成了,但也确实让他吃了不少苦头。

长期以来,王近山将军似乎总被人晾在一边,不怎么被人提起,但尤太忠却一直念着这位老上司的好。到了1969年7月份,王近山将军再次出山,当上了南京军区的副参谋长。过了好些年后,尤太忠在一次访问里才透露,原来当年王近山将军能够重返军队,全靠当时身为27军军长的尤太忠将军在背后帮忙周旋。

1969年春天,就在“九大”要开的头一个月,尤太忠将军到了北京。有天出去溜达,碰巧跟当时南京军区的头儿许世友聊上了几句。

尤太忠将军不经意间提起了王近山:

王近山被罚得太过火了。让一个老资格的红军战士去当农场场长,这不是难为人嘛,他以后的日子可咋过呀?

许世友开口问道:“你有啥好主意没?”尤太忠反问道:“我能有啥好办法呢?”

假设原文如下:在过去的几年里,李明一直致力于环保事业。他积极参与各种环保活动,倡导绿色出行,减少碳排放。不仅如此,他还在自己的社区里推广垃圾分类,鼓励邻居们一起参与。他的努力得到了大家的认可,社区因此变得更加整洁,环境也得到了改善。这几年,李明全身心投入到了环保这事儿上。他参加了很多环保活动,总是呼吁大家选择绿色的出行方式,少开车,多走路或骑车,以此来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另外,他还在自己住的小区里搞起了垃圾分类的宣传,动员周围的邻居一块干这事儿。他的付出大家都是有目共睹的,现在小区的环境卫生好多了,整体环境也得到了很大的提升。

他们俩琢磨了半天,结果还是没想到啥好主意。

不过,在“九大”会议休息的时候,许世友找毛主席谈了谈王近山的近况,这么一来,王近山才得以重新出山。

1969年7月份的一天,尤太忠跑到南京去参加个会议,就住在了南京军区的头一号招待所。吃完晚饭,他就在院子里溜达,结果正好撞上了军区司令部管后勤的那个局长。说起来,这位局长以前还是27军的一员大将呢,尤太忠跟他挺熟的。看他走得急急忙忙的,尤太忠就随口问了句:“你这是忙啥呢?”

管理局长一看发问的是老首长,都是自己人,就直截了当地说:“许世友司令让我们去接一位老领导。”

“那位老领导究竟是谁呢?”尤太忠忍不住问了一声。

“王近山这个名字。”

一听到这个名字,尤太忠将军立马兴奋了起来,他跟管理局长说:“到时候告诉我几点到,我要去接机。”

尤太忠将军后来跟记者聊起,说他一听到那消息,心里头那个激动啊,立马就给几个老伙计打电话,琢磨着一块儿去火车站迎接老首长。结果,不少人那边儿态度模棱两可的,这让尤太忠急眼了,直接在电话里一顿数落:

如果你们都不愿意去,那我就只好自己上了。

那天晚上挺幸运的,肖永银和吴士宏都来了,我们三个就一块儿去了南京火车站。

火车到站一停,王近山将军,穿着一身有些旧了的军装,和他夫人一块儿从车门里迈步出来。他手上提着一个老旧的行李箱,夫人呢,牵着个几岁的小娃,胳膊上还挂着俩网袋,里头装了玉米、山芋、地瓜这些干粮。一看老领导下来了,尤太忠他们仨,现在可都是军里的头头脑脑了,赶紧就迎了上去。

尤太忠瞧着老首长那历经风霜的脸庞,心里挺不是个味儿。他朝那些东西努了努嘴,对王近山说道:

“你拿这些玩意儿是准备干啥用的呢?”

王近山嘴巴一咧,乐呵了一声:

“这可是我自己亲手种的,你们这些城里的朋友,平时可没机会尝到。”

尤太忠把老领导接到了招待所,让厨房做了几道菜。他和夫人王雪晨一直陪在左右。到了第二天,南京军区的司令员许世友,在中山陵8号安排了两大桌好吃的,专门给王近山一家接风。

【搭救老军长聂凤智】

尤太忠和聂凤智两位将军,他们在打仗那会儿就认识了。两个人都曾经担任过27军的军长,关系相当铁。他们之间有着深厚的情谊,相处得非常好。

尤太忠来自湖北大悟,聂凤智则是河南光山人,他们俩都是来自大别山区的战士,加入红军和成为党员的时间也相近,就差那么一点儿。不过,聂凤智比尤太忠年长五岁,算是他的老大哥了。在红四方面军里,他们俩,还有许世友、王近山,都是非常重要的将领。

1933年夏天7月份,四川和陕西交界的地盘上,红四方面军拉起了红31军的大旗。他们靠着73师,再加上好几个县的独立团,一起组建了这支队伍。王树声当上了军长,张才千做了政委,黄超呢,就是政治部主任。红31军下面管着三个师,名字分别是91师、92师和93师。

王近山以前统领过红31军的93师,当过师长。尤太忠呢,他在93师的279团从2排排长干起,后来做了5连连长,还当过营教导员,职位一路上升,甚至还转到了师政治部管青年工作。聂凤智则是在红31军的271团,他既做过政委也当过团长,手握不少重要职务。

红四方面军在长征穿越草地期间,尤太忠和聂凤智并肩前行。那时候的尤太忠个子挺高,身材魁梧,但聂凤智发现,尤太忠每天几乎不怎么吃东西。由于营养跟不上,尤太忠那高大的身躯走起路来显得有些踉跄,仿佛随时都可能栽倒。

聂凤智心里头挺焦急的,等271团收容队的牲口驮着粮食一到,他就赶紧盛了一大碗炒面递给尤太忠,让他赶紧吃点。

那时候,部队里粮食紧缺,大家又饿又乏。尤太忠一开始压根儿不肯接受,是聂凤智好说歹说,他才勉强接过来,快速扒拉了几口,吃了小半碗。但吃完这点儿后,尤太忠说啥也不肯再多吃一口了。

多亏了那半碗炒面,尤太忠的体力有了点好转,最后成功走出了草地。

1996年4月13号,是长征胜利60周年的纪念日,尤太忠将军接受了记者的访问,聊起了长征路上那些不容易的日子。

我们红四方面军,那可真是历经波折,走了三次草地。头一回,走到一半又掉头,转去四川南边,那时候口号喊得响,说要打下成都吃白米饭,这算两趟了。结果又来了一次,这回是往北去陕甘。这一路走来,别提多艰难了。过草地的时间也不一样,有的地方十来二十天,有的半个月,还有的得走上一个多月。等红军好不容易到了陕北,嘿,不少人实在受不了,直接打包走人,不干了,这日子太苦了。

尤太忠将军回想起那时候,部队可真是边走边打。在红31军的93师里头,271团算是幸运点,他们是预备队,伤亡不大。但274团和279团就没那么好运了,两个团都损失惨重。

聊起长征那时候的食物,尤太忠将军心里头那个感触深啊。要说部队行军打仗,啥最关键?一个是手里的枪炮得足,另一个就是肚子得填饱,粮食绝对不能少。

那时候,我们饿得迈不开腿,啥吃的都没有,棉衣被子也缺,冷得直哆嗦,饿得慌。有的人走着走着就倒下了,有的干脆坐下来起不来了。又冷又饿,实在没法继续走,死了好多人,都是因为饿的,根本走不动。一到晚上,我们只能躺在草地上,连被子都没有,冻得要命,饿得难受,身体弱得跟纸似的。一到晚上躺下,就再也起不来了,只能眼睁睁看着,大家情况都差不多……

尤太忠将军后来升任为营教导员,他深知身为干部得以身示范。他把自带的干粮全部分给了那些走不动路的士兵,尽管那些干粮并不多。后来干粮吃完了,实在没东西可吃,他们就忍痛把骑的马用枪打死,剥下皮来炖了充饥。

从这事儿能看出来,当初聂凤智递上的那一大碗香喷喷的炒面,对尤太忠而言,简直就是救了他一命啊。

在那个充满挑战的革命斗争时期,聂凤智的身体就已经承受了不少压力。等到新中国成立后,聂凤智将军在工作岗位上依然不辞辛劳,结果身体状况是一天不如一天。虽说在广西那会儿,他每天都会去挑水,外表上看上去还挺硬朗,但他心里的那些烦心事,却是难以言表。

1973年3月头几天,聂凤智因为一场小感冒惹上了哮喘。起初觉得没啥大不了的,但一直拖着没看,结果病情就越来越厉害了。后来他从广西回到北京准备开会,结果因为病得太重,直接就被送进了医院。

何鸣,聂凤智的妻子,在四月份的头几天里接到了南京军区的紧急电话,说需要她赶快去北京照顾老公。何鸣一听,心里咯噔一下,感觉事情不对劲,立马动身前往北京。等她赶到医院,聂凤智已经陷入了昏迷。因为没有足够的药,聂凤智的病情看着越来越糟。何鸣心急如焚,赶紧给南京军区后勤部打电话,想让那边派医生过来。但不知道啥原因,药一直送不过来。

就在那会儿,北京军区副司令,还兼着内蒙古军区司令和内蒙古自治区党委头儿职务的尤太忠,一听说老军长病情挺重,立马就赶到医院去看他了。

一瞅见聂凤智,尤太忠立马给他来了个规规矩矩的军队敬礼。

尤太忠特别留心聂凤智的状况,他跟何鸣讲道:

你别急,放心好了,我这就赶紧把这事儿跟周总理和叶帅说一声。

尤太忠从医院出来后,赶紧把聂凤智的近况跟周总理和叶帅说了。周总理一听这话,马上吩咐道:

得把全国顶尖的医生请来,该上的药一律上,不管花多少钱,都得用上,尽全力抢救聂凤智将军,绝不能含糊。

叶剑英元帅在主持军委工作时,直接安排了救治任务。他下令解放军总医院、海军总医院和空军总医院联手,成立一个特别治疗小组,全心全意地抢救聂凤智。为了确保万无一失,他还特别指出,聂凤智的每次血液检查样本都要分别送到这三家医院进行检测,避免有任何疏漏。

经过医生和护士们的努力治疗,聂凤智的身体状况开始一点点地好转起来。

聂凤智后来坐上了南京军区司令员的位子,一直干到了1982年,那会儿中央才点头同意他退到二线去。

【晚年拒绝写回忆录】

有记者曾和尤太忠将军聊过,他说将军到了晚年,记性还是特别好,年轻时候的事儿,将军都记得一清二楚。

在跟记者聊天时,老将军聊起了长征路上他们连队牺牲的战友。他说,虽然有些战友的名字已经模糊了,但当时的一些事情细节,他却一直记得清清楚楚。

那个数字我印象特别深,得跟你们说道说道……

聊着聊着,将军伸出手指头,一个一个地掰着数,边数边把声音给扯大了:

我们那个部队,一开始在四川集合时有106个兄弟,等走完那片草地,就只剩下53个人了。

尤太忠老将军啊,到了晚年,聊起别人来那叫一个带劲,可一说起自己的事就惜字如金,导致现在关于他的详细回忆并不多。他虽然看了不少别人写的回忆录,但自己就是提不起笔来写。

聊起为啥自己不想写回忆录这事儿,老将军之前跟记者简单明了地说了一句:

说实话,容易得罪人,可不说实话,那又能说啥呢?在打仗那会儿,那么多人把命都搭进去了,他们献出了生命,你这活下来的人还有啥好炫耀的!

有一次,尤太忠将军跟他的老战友崔明礼聊起天来,他说道:

我说一下啊,就是在打羊山集那会儿,你不是连里的指导员嘛。记得不,刚开始在山上准备战斗,你们全连有一百多号人,一百二十来个。结果打完了,就剩下你一个孤零零的。现在要是让你把这事儿写下来,你打算怎么写呢?是不是都得算上你崔明礼的功劳啊?

记者回去之后,根据尤太忠将军分享的长征故事,动手写了一篇文章。文章标题定为《草地中遗失的半支连队——与尤太忠将军的对话》。

真没想到,稿子交到尤太忠将军手上后,他硬是一口回绝了发表的事儿。后来,稿子又被退了回来,我拿到一看,在打印纸最上头的空白地儿,尤太忠将军用签字笔端端正正写着:

吴社长,关于这篇稿子,我明确表态,不同意让它见报,尤太忠。

虽然尤太忠将军平时不怎么多谈自己,但从他偶尔提及老首长的往事里,我们还是能一点点拼凑出,尤太忠将军那非凡且辉煌的一生。

尤太忠将军原来是红四方面军的一员大将,到了八路军那会儿,他转到了129师。再到解放战争时,他已经成为了中原野战军的一员。

在129师那会儿,还有后来的解放战争,邓小平一直都是尤太忠将军的上司。尤太忠将军心里头,对这位老领导那是满满的敬重。

1947年夏天8月份,按照党中央和毛主席的命令,刘邓大军勇敢地向大别山进发,如同一把锋利的匕首,直插敌人的核心地带。

在横渡汝河的关键时刻,刘邓带领的野战军大脑和中共中央中原局被困在了汝河北边,手头能用的就一个纵队。尤太忠接到命令,得赶紧拿下汝河南岸的重要据点——太雷岗。那时候,情况紧张得要命,野战军的大脑周围没啥多余的兵力护驾,东、西、南三面都被国民党的大批军队围着。

尤太忠带着七个营的队伍攻下了太雷岗,然后他们就在那儿稳稳地安营扎寨,一直等到大军全部渡过河去。

尤太忠记得特别清楚,刘邓两位领导过了河,火速赶到前线和他碰头。一见他俩不顾敌人子弹横飞地冲来,尤太忠惊得不行,连忙催着两位领导快撤。

战斗结束后,尤太忠按照指令撤到了指定位置。这时,邓小平走了过来,用力握了握尤太忠的手,直截了当地说:“你真的不容易。”

邓小平老年时期,在聊起二野的战斗历程时,他屡屡提及:

尤太忠是个打仗厉害的人物,为国家立下了大功。

1973年2月22号那天,尤太忠去医院探望了以前二野的老领导李达,他是二野的参谋长。聊着聊着,他突然听到一个意外的消息,说老首长邓小平已经从江西回来了。

一听到这个消息,尤太忠立马就说,他想去探望老领导。一踏进老领导的家门,邓小平就笑眯眯地递给他一支烟。尤太忠看着自己手里的烟,觉得不好意思再掏出自己带的中华烟来。从老领导家出来后,尤太忠走在路上,心里越想越觉得不对劲。他干脆让司机改道,直接去了京西宾馆,从那儿的小卖铺买了五条中华烟。

那时候,中华烟可是个抢手货,都得靠烟票才能买到。尤太忠一下子买了那么多烟,手下的兄弟们见了都纳闷,纷纷问他是准备给谁享用。尤太忠连头都没转一下,直接答道:

给人送东西去。

尤太忠一出门,立马奔向了老首长的家。邓小平见了有些诧异,问道:“咋这么快又回来了?”话音未落,尤太忠已从兜里掏出了备好的烟。邓小平顺手拆开一包,随即就抽上了一根。

真是好久没抽过这么棒的烟了,感觉都不一样了。

当老首长讲出那番话,尤太忠将军的眼眶立马就红了起来。

0 阅读: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