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大佬的娃”,居然过得这么“不起眼”,这种巨大的不同,真的让人想探究一下。
毛岸青这一辈子,到底在历史上留下了啥样的“脚印”呢?他到了晚年,生活过得咋样,有啥特别的待遇呢?
【一 、毛主席的“岸边青”】
1923年,毛岸青在长沙呱呱坠地。
那时候,毛主席没跟妻儿在一起,他是通过信件才知道了那个好消息。后来,他在给妻子的回信里,跟她商量说:
咱给他起名叫岸青咋样?
“岸青”这个词,说的就是“亮丽的河边”那个意思。
这反映了毛主席内心的快乐,同时也表达了他对这个孩子深深的期望,以及对自身未来革命道路的憧憬。
得从毛主席那时候的实际情况来理解这一切。
1923年夏天的时候,毛主席第一次来到了广州。这座城市给他的感觉既热闹又出乎意料地让他觉得新奇。
刚到这儿,毛主席发现周围人说的都是广州话,还有不少外国人在讲他们的语言,这嘈杂的环境让他多少有点不习惯,毕竟跟平时听到的很不一样。
让毛主席觉得意外的是,这儿有内地不曾有的对外贸易港口,这就是“开放”的象征。再说了,它终归是个南方城市,无论是天气还是吃的,都比北京更合毛主席的心意。
毛主席这次到广州,主要是来出席一个重要会议,目的是想和孙中山先生携手合作,也可以理解为是想和国民党建立合作关系。
那时候,共产党、国民党,还有苏联,都站在反帝这一边。毛主席琢磨着,要不咱就借着这个共同目标,拉个“三方合作”的小团队。
这次大会对毛主席来说特别重要,他被选进了党的中央委员行列,一共十四人。
但是,走上革命这条路,挑战一个接一个,毛主席和他的家人都深有体会。
毛主席因为热心参与革命,惹上了麻烦,被下了通缉令。何键跑到毛主席的老家,大搞清党行动。为了安全起见,杨开慧只好带着儿子逃到乡下去躲风头。
尽管这样,杨开慧和毛岸青兄弟俩还是落入了敌人手中。毛岸青兄弟后来被放了出来,但杨开慧却仍然被关在敌人那里。
她坚决不肯帮坏人做事,哪怕面临死亡威胁,最后还是被害了。
按照组织的安排,毛岸青和他的两个兄弟被送到了上海的大同幼儿园。
毛岸龙遭遇了突如其来的疾病,就这么早早地离开了人世。大同幼稚园关门没多久,毛岸青和他兄弟俩就开始了颠沛流离的生活。
那段时间,这两兄弟过得十分艰难,只能依靠卖报纸和推小车挣点小钱来过日子。他们得努力干活才能养活自己,而且还得时常忍受那些地头蛇、坏警察,还有外国特务的欺负和暴打。
有一天,两个人得知毛泽覃已经离世,心里既难过又气愤。他们立刻动手写了一些反对帝国主义的标语,然后跑到街上去游行示威。
没想到竟突然遭到法国军警的袭击,毛岸青的脑袋被棍子狠狠打了一下,险些丢了性命。
之后,上头联系上了那俩兄弟,打算利用李杜将军去欧洲访问的空档,悄悄带他们出国,安排他们去苏联深造。
1936年7月份,所有需要的手续都搞定了。到了第二年的一开始,这哥俩终于来到了莫斯科。
【二 、动荡岁月,学成回国】
刚到莫斯科那会儿,毛岸青和他哥哥都才十多岁,两个人被安排去了莫尼诺第二国际儿童院。在那儿,他们过了好长一段安稳、平静的日子。
后来,贺子珍也前往了苏联,一边调养自己的身体,一边帮忙照看毛岸青他们兄弟两人好一阵子。
这对从小就失去母亲的毛岸青来说,简直是雪中送炭。后来,每当他回到国内,总会提起那段经历,不停地说:
贺妈妈真的特别棒,我挺想念她的。
这对两兄弟到苏联求学并居住的时候,刚好碰上苏联在打卫国战争。
毛岸英年龄稍长一些后,就去了前线打仗。而毛岸青呢,他就在后方出力,帮忙送些物资啊,挖挖战壕,还有运输伤员这些活儿。因为这些贡献,他后来还拿到了一枚纪念章。
毛主席对这对兄弟疼爱有加,收到毛岸青兄弟的照片时,他兴奋得在屋里来回踱步,走着走着,眼眶就湿润了,泪水滑落而下。
这两个娃的成长经历真是曲折不断,特别是毛岸青,小时候就落下了一辈子的病根,看着真让人心疼。
1946年初的时候,毛岸英第一个完成学业回到祖国。毛主席尽管身体不太好,但还是早早就赶到机场去接他,这足以看出他对毛岸英的深厚感情。
得知毛岸青他们的学习情况是通过毛岸英的转述,毛主席心里头那个高兴啊,立马提笔给毛岸青写了一封信。信里头,他满是对毛岸青学习的关切和鼓励。
了解你的现状后,我挺高兴的,盼着你早点回来,为大家做事!
毛岸青看了家里的来信,心里挺不是滋味,立马就动手给老爹回了封信。后来,毛主席接到信,还特地对毛岸英夸奖说:
岸青这些年来真的成长了不少,他的信写得特别棒!
大家都知道,毛岸英非常有本事,毛主席对他充满了期待。
很多人可能不知道,毛岸青其实也非常出色,他回国后干起了马列经典著作翻译的工作,并且做得相当好。
毛岸青小时候过得挺不容易,一直没得机会上学。后来去了莫斯科深造,对他来说挺费劲的。为了让中文和俄文都能跟上,他年轻时几乎把所有时间都搭进去了,没啥空闲休息。
毛岸青非常用工学习,语言能力提升得很快,他还深入研究了马列经典,这为他回国后进入宣传部翻译组创造了有利条件。
毛岸青在翻译这行当里真的是干得很出色,他亲手翻译并且出版了的马列经典书籍超过了10本。
翻译这事儿吧,乍一看好像没啥大不了的,但其实它特别关键,特别是翻译那些革命理论的书。
在毛主席心中,这类工作人员的付出“就好比是西行取经的唐僧和执笔呐喊的鲁迅”。
毛岸青干的活儿挺重要的,可为啥大家都不太知道他呢?
主要原因有两个:首先,这类工作本身就很难让人名声大噪;其次,毛岸青为人非常谦逊不张扬。
他也像毛岸英那样,下乡去“进修”了一番,具体是去黑龙江参加劳动锻炼。
【三 、隐姓埋名的“八个月”】
1947年过半时,毛岸青完成了学业回到了家,恰巧贺子珍也刚好回来。因为贺子珍对毛岸青挺熟悉,所以她给出了个建议:
岸青一直在国外待着,对国内的事儿不太了解,最好先让他去农村体验一段时间,适应适应。
这个念头连毛主席和毛岸青自己都点头同意了,那接下来该把他安排到哪呢?
毛岸青被安排去的地方是黑龙江省克山县。那时候,克山县正在进行土地改革,环境对他来说挺合适。所以,他用了个假名“杨永寿”,随后就被送到了克山县。
一到克山县,毛岸青感觉特别不适应。这里的一切都让他感到陌生,与他之前的生活大不相同。他得慢慢适应新的环境,因为刚开始实在有些不顺手。
他从苏联回来后,那边常吃的牛奶面包换成了这边的小米饼子。刚开始,他连筷子都不太会使得,只好直接上手抓饭来吃,毕竟在苏联时没这习惯。
有些同事心疼毛岸青,加班时领的饼干会特意留下来给他。还有热心肠的人主动帮他融入新环境,耐心教他怎么用筷子,怎么骑马,并且协助他快点习惯集体食堂的大锅饭和睡火炕的日子。
那时候,大伙都不清楚毛岸青的真实底细,都亲切地喊他“小杨”。
毛岸青初到那儿时,披着一件军大衣。但没过多久,他注意到自己和周围人的穿着不太一样,就自个儿提出,想把军大衣换成那种普通的粗布厚棉袄。
平时我不搞啥特别待遇,天天跟大家伙一起坐着雪橇,到地里忙活。没过多久,我就很自然地跟当地人打成一片了。
另外,毛岸青也是个多才多艺的人,唱歌跳舞都很在行。
为了帮上土改宣传的忙,他自告奋勇创作了一些顺口溜,这让当地的工作进度快了不少。
开大会那会儿,他自告奋勇上台给大家露了一手,特别喜欢的是吹长笛,还有个拿手的“站着吹笛”的绝招,经常能赢得大家的热烈掌声。
到了1948年5月份,毛岸青终于离开了那个地方。在他动身之前,当地的土地改革工作已经快要收尾了。
所以毛岸青走得十分安详,他在告别时笑着说:
以后咱们农民不会再被人欺负压榨了!
这次进一步学习,让毛岸青多了些朴实的气质。因为这种朴实,他变得更加稳重可信,和人民群众的距离也更近了。
本来,毛岸青在翻译这行当里完全有机会闯出更大的名堂。
不过,毛岸英在朝鲜战场上英勇牺牲的事儿,对他打击特别大,导致他老毛病又犯了,之后好长时间都在养身体。
毛岸青从小就跟哥哥在一起长大,他和毛岸英之间的感情特别深。给毛岸英当过四年贴身助手的章庭杰,以前说起过这事儿:
他一直到老,心里都记挂着他的哥哥,从来没忘过。
这话说得一点不夸大,打从20世纪90年代往后,毛岸青多次跟章庭杰提起过:
我瞧见我哥了,打算跟他一块儿出去走走……
简简单单十几个字,却让人忍不住泪流满面。毛岸青的妻子邵华,也深深感受到了毛岸青与毛岸英兄弟之间那份浓厚的情谊。
【四 、回忆与悼念】
毛岸青和邵华之间的爱情故事,有着各式各样的说法。
但其实大都是编造出来的,他俩能成,主要还是靠张世保在中间牵线搭桥。
张世保是毛岸青的安全保卫人员。1959年,他头一回见到毛岸青时,毛岸青刚从苏联看病回来,全身肿得厉害,眼神也显得特别沉重。
为了能让毛岸青心情好起来,张世保经常拉着他一起出去走走,聊聊天。就这样,毛岸青渐渐地不再那么封闭自己,跟张世保也变得越来越亲了。
毛岸青年纪眼看都快四十了,还没成家,这让张世保心里头越发着急。他俩关系铁,所以张世保就琢磨着得给毛岸青操办操办婚事。
看到毛岸青和邵华挺聊得来的,张世保心里就琢磨着,想把他们俩给凑成一对。
那时候,不光张世保想让这两个人走到一起,就连毛主席和张文秋,也就是邵华的妈妈,也有同样的想法。
这两个年轻人本来就对彼此有好感,加上周围人的不断撮合,他们俩很快就确定了关系。后来,他们的婚礼还是张世保那一帮人帮忙给弄的。
婚礼场地挺朴素的,桌上就摆着些糖果和花生米,但他们俩婚后的日子却过得非常美满。
毛主席在年轻的时候,经常对孩子们说:“要当一个普通人。”毛岸青真的做到了这一点。
特别是有了小孩并且结婚后,。
更值得一提的是,毛岸青夫妇特别关心孩子的教育问题,就算是外出休养,他们俩也不忘叮嘱孩子:
别忘了把作业拿上哈!
2007年3月份,毛岸青走了,这让邵华心里特别难受,整天闷闷不乐。没想到第二年,邵华也因为生病,离开了人世。
这一年时间里,邵华经常会想起自己的老公。
邵华说起的毛岸青,看着“普通”,但其实“非常厉害”。
讲他普通,是因为他过着和大众一样的日子,毛岸英的去世也让他心里长时间难以平静。
毛岸青之所以让人称赞,是因为他俄文基础特别牢固,翻译上也挺有一套,做出了很大的成绩。
另外,毛岸青还有个让邵华记忆特别深的“本事”,她到了老年还经常说起这事:
他跳舞真有一套,就连我,也是跟他学的……
邵华和毛岸青一起学的,可不仅仅是跳舞那么简单,工作上他们也互相帮衬了不少。
毛岸青拥有中央政治局委员的同等待遇,但身体状况让他难以胜任工作,所以很多时候,都是他的妻子邵华来替他打理事务。
毛主席对这个儿媳非常满意,多次赞扬她。
然而,邵华和毛岸青一样,心里始终装着毛主席的教诲,时刻提醒自己,要严格自律。
当大家聊到“毛岸青一家”时,通常第一反应是他们似乎不太“抢眼”。
毛主席离世后,毛岸青成了他老人家唯一还在世的儿子,这一下子吸引了很多人的目光。
他一直很谦逊,就算经历了不少坎坷,也从没想过要写本自传。媒体想要采访他,他大多都直接拒绝了。
毛岸青离世之后,大家这才猛然醒悟,原来毛主席那位看似“普通”的孩子,实则非凡至极。
期望大家能从毛岸青等先辈的事迹里学到东西,养成一颗乐于“平淡”的心,实实在在做事,不懈拼搏,丢掉虚荣功名,靠实际行动去打造更灿烂的未来。
《各界人士在北京向毛岸青深情道别》深圳特区报讯,近日,来自北京各界的代表齐聚一堂,共同向毛岸青同志进行深情道别。活动现场庄重而温馨,每个人脸上都带着对毛岸青同志深深的怀念与敬意。各界人士纷纷上前,通过鲜花、挽联等方式表达对毛岸青同志的哀思。大家回忆起与毛岸青同志共事的点点滴滴,言语间充满了对他的敬仰和不舍。许多人表示,毛岸青同志的一生都在为党和人民的事业奋斗,他的离去是党和国家的重大损失。在活动现场,不少老同志眼含泪光,他们深情地讲述着与毛岸青同志的交往经历。这些故事充满了温情与感动,让在场的每一个人都深受触动。大家纷纷表示,要继承毛岸青同志的遗志,继续为党和人民的事业贡献力量。整个道别活动持续了一段时间,但大家对毛岸青同志的怀念与敬意却久久不散。这次道别不仅是对一位老同志的缅怀,更是对一种精神的传承和发扬。
《毛主席为啥给二儿子起名毛岸青》人民网报道,咱们得聊聊毛主席为啥会给他的二儿子取名叫毛岸青。这里面其实挺有深意的。想当初,毛主席为了革命东奔西走,经历了不少风风雨雨。他给儿子取这个名字,就是想让孩子记住,咱们共产党人像青松一样,不管环境多恶劣,都得屹立不倒,始终坚守信仰。“岸青”,岸上的青松,既表明了孩子出生的地点,也寄托了毛主席对孩子的期望。他希望孩子能像青松那样,坚韧不拔,永远保持革命的精神和斗志。所以,毛岸青这个名字,不仅仅是个简单的符号,它背后蕴含着深厚的革命情感和父辈的殷切期望。咱们得铭记这段历史,传承这种精神。
《毛岸青:伟人后代的非凡历程》毛岸青,他是伟大领袖的后代,人生经历充满了传奇色彩。他从小就在不平凡的环境中成长,父亲的光芒时刻照耀着他。但毛岸青并没有依赖这份荣耀,而是选择用自己的努力去书写属于自己的人生篇章。年轻时,他经历了许多坎坷与磨难,这些经历锻炼了他的意志,也让他更加坚定了追求理想的信念。他不断学习,不断进步,逐渐在自己的领域里崭露头角。毛岸青的一生,是奋斗与拼搏的一生。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了什么是真正的坚韧不拔。无论是在顺境还是逆境中,他都能保持一颗平常心,坦然面对生活中的种种挑战。他的故事,激励着无数人勇往直前。作为伟人的后代,毛岸青没有辜负这份期望,他用自己的传奇人生,为后人树立了榜样。他的一生,证明了每个人都有能力创造属于自己的辉煌。
#百家说史品书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