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份首度盈利的2024年业绩报告,让信达生物的股价在3月27日高开高走,盘中最高涨幅一路冲至近19%,市值超750亿港元。
如果说走全球化战略的百济神州代表着大多数中国创新药企的理想,那么扎根本土的信达生物体现的更多或许是曲折的现实。因此,当后者历经十余年终于走通了一条在中国做创新药的新路,开始实现自我造血,其行业意义已经远大于业绩数字上的扭亏为盈。

01
信达转正
从数据来看,2024年信达生物总收入同比增长51.8%至94.2亿元,年内亏损收窄九成,从2023年的亏损10.28亿元,进一步缩小至0.95亿元,距离盈利仅一步之遥。但若按非国际财务报告准则,信达生物实际已能实现净利润的扭亏为盈,其中净利润约为3.3亿元,EBITDA(税息折旧及摊销前利润)约4.1亿元。
这份创自身新高的业绩答卷,归功于信达生物产品收入和授权费收入均保持强劲增长势头,以及生产成本优化及营运效率的改善。
包括自研和合作引入的产品,目前信达生物上市药物已有15款,其中拳头产品信迪利单抗已获批8项适应症,还有四款重磅产品在今年先后获批上市,肿瘤及综合产品均已陆续“开花结果”。
过去一年,十余款商业化产品为其贡献了82.3亿元的产品收入,同比增长43.6%。另外,基于向驯鹿生物授予CAR-T产品伊基奥仑赛注射液的全球商业化权益,信达生物去年还录得了6.9亿元的授权费收入,整体授权费收入也因此翻倍提高至11亿元。
行业进入资本寒冬的近几年,开源节流、降本增效可以说是创新药行业的主旋律之一,即便是百济神州、恒瑞、信达等头部也同样如此。
在成本费率管控上,2024年信达生物的研发费用开支为26.8亿元,同比增加了两成;销售及市场推广开支约为43.47亿元,虽然较2023年的费用增加了四成,但占总收入的比重却从2023年的50%降到了46.1%,同期占产品收入的比重也从54.1%降至52.8%。
得益于产品收入步步走高以及内部的提质增效,去年信达生物的非国际准则毛利率同比增长了2.1个百分点至84.9%,在手资金也达到了102.2亿元。
首次实现盈利,手握过百亿现金流的信达生物,也由此迎来了加速发展的阶段。该公司在年报中表示,收入创新高、产品组合持续扩增、后期管线里程碑全面兑现、早期创新进展频出、全球战略合作加速布局,为公司迈入双轮驱动和全球发展的新时期奠定了坚实基础。
02
行业盈利拐点来临
放眼至整个创新药行业,信达生物并非近两年首个宣布利润转正的创新药企业,2024年上半年,已有百利天恒、亚盛医药、神州细胞等至少6家企业宣布扭亏为盈。近期陆续披露的2024全年业绩中,因收入大幅增长而亏损收窄,甚至实现盈利的企业亦不在少数。
随着创新药企密集进入管线兑现收获期,行业盈利拐点到来的信号越来越明显,整体商业化有望加速。
一方面,国内创新药研发实力不断提升,越来越多药物管线被MNC巨头相中,通过对外授权合作实现出海,同时获得高额授权许可费用,助力净利润扭亏同时反哺管线研发,如百利天恒、亚盛医药。
另一方面,历经十余年的高速发展,大多数中国创新药企业已逐渐走到商业化阶段,抓住临床需求或具备差异化优势的产品得以在市场上快速放量,成为快速拉升企业收入的核心大单品。
粗略统计目前已公布2024年业绩的创新药企业可以发现,总体营收增长趋势明显,至少8家企业的增幅超过了30%,实现盈利的企业已有近10家,亏损大幅收窄的则更多。
例如与信达同日披露业绩的云顶新耀,手握全球首个对因治疗IgA肾病的药物耐赋康®(布地奈德肠溶胶囊),去年收益大涨461%至7.07亿元,成功实现商业化层面盈利。其中去年5月份才获批上市的耐赋康®,在未进入医保的情况下,就贡献了3.53亿元的收入。
同样在2024年实现扭亏为盈的康宁杰瑞,核心产品尚未有大的商业化突破,但却凭借在研管线对外授权予石药等企业,从2023年的亏损2.1亿元扭亏至2024年录得溢利1.66亿元。
经历集采影响后聚焦核药领域转型的远大医药,得益于核心产品易甘泰®钇[90Y]微球注射液的放量,2024年核药抗肿瘤诊疗业务收入同比大幅增长176.6%,达到5.89亿港元。最终录得整体收益116.45亿港元,期内溢利24.66亿港元,同比分别增长10.6%、31.3%。
还有近期不断甩卖中药资产聚焦创新药的复星医药,年初2025JPM大会上高调宣布即将迎来拐点的荣昌生物、再鼎医药,以及君实生物、诺诚健华等企业......
在诸多业绩增长的声音中,信达生物的首次盈利之所以被大多数行业人士认为是中国创新药里程碑式的事件,在于其是真正意义上仅在中国市场,靠多个商业化产品组合一步步走到盈利拐点的一家。
03
行业催化剂释放
在信达生物之前,更早公布业绩的百济神州也宣布了2024年全年经营亏损显著收窄,且非GAAP经营利润为正的消息。
作为不同商业模式典型代表的两家企业,同在2024年宣布实现EBITDA(税息折旧及摊销前利润)的转正,其里程碑的意义无疑更为深远。
过去数年,支付端与供给端的矛盾一直被视为掣肘国内创新药行业发展的核心,在此背景下,出海成为诸多处于商业化阶段创新药企业不得不走的一条路,但对海外市场的水土不服也成为一大拦路虎。
当有着国际基因的百济神州通过国际化战略实现从Biotech到Biopharma的蜕变后,“成为下一个百济神州”几乎成为大多数国内创新药企业的目标。
但走过独木桥的百济神州始终只有一个。
与百济神州神似又有所不同的是,信达生物在顺利出海前,已经依靠多产品组合以及精准铺排的商业化渠道,在多处受限的国内市场实现了自我造血。比起依靠大笔的对外授权收入或依赖某一大单品的商业化放量,信达生物的商业化模式,无疑更为稳定且持续,也更接近现实。
更重要的是,去年以来国内创新药行业获得了国家层面从研发、审批到支付的全链条升级政策支持,丙类目录、商保支付、价格机制完善都将在2025年逐步落地,系列利好政策的催化,国内创新药企业生存环境持续改善,IPO放松、宽松财政信号的释放也将带来更多的耐心资本进入,支持企业不断研发创新......
持续向好的创新药行业大环境,企业生存边际扩大,也意味着信达生物走过的路,已经越来越平。
未来,具备差异化属性的创新药将有望在国内更快的审评审批速度、医保定价、药品进院速度的、DRG等除外支付政策、多元化支付体系等多维度的支持下,获得更好的发展机会。
结语
结合百济神州和信达生物两大案例来看,无论迈步全球化,还是深耕国内市场,产品竞争力始终是最大的优势,在此基础上,如何实现更高效的市场准入以及商业化路径优化,则成为商业化阶段企业间拉开差距的决定性因素。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