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关注,一起学习更多养殖知识!
在全球经济紧密交织的当下,中美贸易形势犹如一只无形巨手,深刻搅动着两国养殖业的发展脉络。近年来,随着贸易摩擦的起伏,美国生猪和肉牛养殖业及其对中国的出口,经历了诸多变数,而中国养殖业也在这场风暴中不断调适前行。
美国生猪和肉牛养殖业高度发达,规模化、机械化程度极高,拥有先进的育种技术、养殖管理体系以及完善的产业链。大量高品质的猪肉、牛肉产品产出后,部分用于出口,中国曾是其重要的海外市场之一。

然而,中美贸易摩擦使美国养殖业遭受冲击。美国牛肉出口到中国需面对高额关税,累计关税达 94%,这让美国牛肉价格在中国市场上大幅上涨,失去了原本的价格竞争力。例如,2024 年美国牛肉在中国市场的销量相较于贸易摩擦前显著下滑,市场份额缩水严重。许多原本大量采购美国牛肉的餐饮企业和肉类加工商,纷纷转向其他进口来源或国内产品。这不仅导致美国牛肉出口量锐减,还让美国肉牛养殖企业的利润空间被严重压缩,部分农场主不得不削减养殖规模,减少存栏量,以应对市场需求的低迷和出口受阻的困境。

美国生猪养殖也面临类似困境。高关税使得美国猪肉在中国市场的价格优势不再,市场需求减少。像史密斯菲尔德这样的大型生猪养殖和加工企业,对中国的出口量大幅下降,企业盈利受到明显影响。为了寻求出路,美国生猪养殖企业开始积极开拓其他海外市场,如墨西哥、加拿大等,试图分散贸易风险。但这些新市场的需求和消费偏好与中国存在差异,且竞争激烈,美国企业在开拓过程中面临诸多挑战。
对中国养殖业而言,贸易摩擦带来了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局面。从机遇看,美国肉类进口量的减少,为国内生猪和肉牛养殖业腾出了市场空间。国内肉牛养殖企业迎来发展契机,随着进口牛肉减少,国内市场对本土牛肉的需求增加,拉动了牛价上涨,刺激了养殖户的积极性,许多养殖户扩大养殖规模。例如,在一些肉牛养殖集中地区,新的养殖场不断涌现,存栏量稳步上升。同时,国内生猪养殖企业也受益于市场供需关系的变化,市场份额得到巩固和提升。消费者对国产肉类的信任度和偏好增强,也促使国内企业更加注重产品质量和品牌建设,推动行业向更高质量发展。

不过,中国养殖业也面临挑战。中美贸易摩擦影响了饲料原料供应。中国是大豆、玉米等饲料原料的进口大国,贸易摩擦使从美国进口这些原料的成本大幅上升。尽管中国积极寻求多元化进口渠道,如增加从巴西、阿根廷等南美国家的大豆进口,从巴西进口玉米量也不断攀升,成为中国玉米的最大供应国,但短期内,饲料成本的波动依然给国内养殖业带来压力。豆粕等饲料价格的上涨,增加了养殖成本,压缩了养殖企业的利润空间,尤其对中小养殖户影响较大,部分抗风险能力较弱的养殖户面临经营困境。
展望未来,中美两国养殖业都需积极应变。美国养殖业应持续优化产业结构,提升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率,进一步开拓新兴市场,降低对单一市场的依赖。中国养殖业则要继续推进饲料原料多元化,深入开展玉米豆粕减量替代工作,加强本土饲料原料的开发利用。同时,加大育种技术研发投入,提高种猪、种牛的自主繁育能力,减少对进口种源的依赖,增强产业的自主性和稳定性。此外,通过规模化、标准化养殖提升产业竞争力,加强品牌建设,以高质量产品满足国内市场需求,并积极探索海外市场,提升中国养殖业在全球的影响力。
总之,中美贸易形势虽给两国养殖业带来诸多不确定性,但也为行业变革和升级提供了契机,谁能在这场变局中更快适应、积极创新,谁就能在未来全球养殖业竞争中占据优势地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