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略过原文,直接读解析和启发
第94卷 显宗成皇帝上之下
咸和三年(戊子,公元三二八年)
本文重点:
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我们遇到事情紧急的状态时,总是能想到各种权宜之计,暂时缓解这种紧急的状态,看似问题得到“解决”,但其实为将来留下了永不磨灭的隐患。

原文:宣城内史桓彝,闻京城不守,慷慨流涕,进屯泾县。时州郡多遣使降苏峻,裨惠复劝彝宜且与通使,以纾交至之祸。彝曰:“吾受国厚恩,义在致死,焉能忍耻与逆臣通问!如其不济,此则命也。”彝遣将军俞纵守兰石,峻遣其将韩晃攻之。纵将败,左右劝纵退军。纵曰:“吾受桓侯厚恩,当以死报。吾之不可负桓侯,犹桓侯之不负国也。”遂力战而死。晃进军攻彝,六月,城陷,执彝,杀之。
裨惠劝桓彝宜且与苏峻通使,“宜”字说明这只是权宜之计。
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我们遇到事情紧急的状态时,总是能想到各种权宜之计,暂时缓解这种紧急的状态,看似问题得到“解决”,但其实为将来留下了永不磨灭的隐患。
如果桓彝听从了裨惠的建议,就像其他州郡一样,与苏峻通使,投降。就算是假投降,那么苏峻之乱结束之后,朝廷的追究起来,他们又该如何应对?恐怕到时候他们可能还是免不了菜市口的那一刀!或者,就算朝廷为了稳定,法不责众,最终不追究,但桓氏一族也就再也没有了出头之日,依附叛军的劣迹会永远伴随他们,直到东晋寿终正寝。

桓彝不想为自己,为自己的家族,也不想让追随自己的亲信下属们冒这个风险,所以他选择了坚定的与苏峻对抗,这个选择,让他和他的追随者付出了生命的代价。但是也避免了在自己人生履历上留下污点的风险。
这段历史中,最让我感动的是俞纵的表现,他理解桓彝,支持桓彝。人生得此一知己,得此一下属,夫复何求!
还是不由得想起那一句话:历史书很大,装下了华夏上下五千年的历史;历史书又太小,装不下一个人波澜壮阔的一生。俞纵生平事迹我们无从而知,仅此一件事,使他青史留名,我们后人无限崇敬!
备注:
泾县:安徽宣城泾县。
兰石:在今安徽泾县东南七十里,下临藤溪。
原文:诸军初至石头,即欲决战,陶侃曰:“贼众方盛,难与争锋,当以岁月,智计破之。”既而屡战无功,监军部将李根请筑白石垒,侃从之。夜筑垒,至晓而成。闻峻军严声,诸将咸惧其来攻。孔坦曰:“不然。若峻攻垒,必须东北风急,令我水军不得往救;今天清静,贼必不来。所以严者,必遣军出江乘,掠京口以东矣。”已而果然。侃使庾亮以二千人守白石,峻帅步骑万馀四面攻之,不克。

诸军抵达建康城东边的石头城,都希望借着初到的锐气,马上就要与苏峻决战。
陶侃不同意,面对以逸待劳的强敌,陶侃保持了应该有的冷静和沉着,他决定采取以时间换取进攻最佳时机的办法,先于苏峻对垒。
在历史上很多有名的,以弱胜强的大战,其主帅都是采取的这种办法。比如官渡之战的曹操,赤壁之战的周瑜,夷陵之战的陆逊,秦灭楚之战的王翦。
苏峻现在面临的主要问题是粮草军械不足,建康城已是一座孤城,他没有各地的支援,所以只好趁着陶侃等人没有实力四面围城的机会,出城去掠夺这些战略资源。
庾亮这个时候也被激发出顽强的斗志,面对苏峻精兵强将的四面围攻,他也拼了老命,顶住了攻击。
备注:
江乘:江乘县是南京在南朝时期下辖的一个县,故址在今南京市栖霞区仙林大学一带,为长江下游重要渡口,南北交通要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