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略过原文,直接读解析和启发
第99卷 !孝宗穆皇帝中之上
永和七年(辛亥,公元三五一年)
原文:渤海人逄约因赵乱,拥众数千家附于魏,魏以约为渤海太守。故太守刘准,隗之兄子也,土豪封放,弈之从弟也;别聚众自守。闵以准为幽州刺史,与约中分渤海。燕王俊使封弈讨约,使昌黎太守高开讨准、放。开,瞻之子也。
乱世之中人如浮萍,到处寻找依靠。
逄约因为赵国已乱,实在靠不住,于是选择依靠冉闵,被封为渤海太守。但渤海不是无主之地,人家之前有太守—刘准,一片土地上顿时有了两个地方官。
冉闵也充分展示了自己的智力智慧,既然如此,就把渤海分成两份,刘准和逄约一人管理一半。他安排的很妥当,但是渤海也不是他一个人说了算的,因为北方还有一个虎视眈眈的燕国。
慕容俊让封弈攻打逄约,令高开攻打刘准,目的就是吞并渤海,占为己有。

原文:弈引兵直抵约垒,遣人谓约曰:“相与乡里,隔绝日久,会遇甚难。时事利害,人各有心,非所论也。愿单出一相见,以写伫结之情。”约素信重弈,即出,见弈于门外。各屏骑卒,单马交语。弈与论叙平生毕,因说之曰:“与君累世同乡,情相爱重,诚欲君享祚无穷;今既获展奉,不可不尽所怀。冉闵乘石氏之乱,奄有成资,是宜天下服其强矣,而祸乱方始,固知天命不可力争也。燕王弈也载德,奉义讨乱,所征无敌。今已都蓟,南临赵、魏,远近之民,襁负归之。民厌荼毒,咸思有道。冉闵之亡,匪朝伊夕,成败之形,昭然易见。且燕王肇开王业,虚心贤俊,君能翻然改图,则功参绛、灌,庆流苗裔,孰与为亡国将,守孤城以待必至之祸哉!”约闻之,怅然不言。
慕容俊的安排很有讲究。
封弈和逄约是老相识,所以封弈接令之后,领兵直接就开到逄约驻守的城池之下,派人进城约逄约见面。说不谈国家大事,只论他们之间的感情。
人一旦有了身份,就容易被身份给限制住,所以不愿意和故人相见。不然故人提出一些自己不好拒绝的请求,面子上就会很难堪。
封弈很明白这个道理,所以还未见面就给逄约卸下了这个负担,让他放心,如今两人各为其主,咱们不谈工作,但是作为老乡,单独叙叙旧情你不能拒绝吧。

一般话说到这个地步,基本上就宣布求见方已经取得主动权,感情就是最大且最无形的枷锁,套上就解不开了。
逄约一直以来就很敬重、信赖封弈,所以没有拒绝,只身来到城门外和封弈面谈。
故人相见,两人从小时候一起光屁股下河摸鱼开始聊起,一直聊到目前状况,相谈甚欢。眼看感情烘托的差不多了,封弈开始转入正题,他说:“咱们之间是祖辈几代人的交情,真希望你我都能光宗耀祖,传及子孙。今天既然相见,我有几句心里话如鲠在喉,不吐不快啊。冉闵这个王八蛋投机取巧,借着石家大乱的机会,巧取豪夺了人家的江山,暂时用武力镇住了局面,并不能说明他多有实力,只能说祸乱刚刚开始,让我说天命根本就不在他这里。”

封弈的话真真假假,感情是真,对冉闵的分析和判断那就是忽悠。我们站在上帝视角看待历史,自然知道冉闵后来失败了,但是站在当时的视角看待历史,谁也不能说冉闵就一定会失败,慕容俊就一定会成功,对他们来说,夺取中原天下,机会是均等的,所以封弈说冉闵没有天命,这就是在忽悠。
让忽悠继续。
封弈吐槽完冉闵,话锋一转,说天命在慕容俊这一方。他说:“燕王累世积德(从慕容廆、慕容皝,到慕容俊,三代),如今顺从天意、奉承民意讨伐叛乱,所向无敌。”这牛逼吹的,把他们的行为说的多么正义凛然,无非也是为了自己团体的私利而已。
听他继续说:“如今已经定都在蓟城,远近的百姓,归之如流。百姓都厌恶横征暴敛,渴望回到太平岁月。冉闵的败亡已经在眼前可见,而燕王虚心纳贤,贤弟干嘛非要做即将亡国的将领,守着这个孤城坐待大祸临头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