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龙点破真相,有人恼羞成怒,欧盟大错已铸成,印度是学习榜样

伏安娜 2023-04-12 16:39:48
马克龙敢说真话,欧洲政客被激怒

近日,马克龙因为其反对介入台海,强调欧盟战略自主的言论,受到了许多欧洲政客和美国媒体的批评。对此,法国财长勒梅尔11日在接受采访时表示,马克龙的主张是“完全正确的”。正如马克龙2017年上台以来所坚持的那样,欧洲应该保持独立和自主,不能陷入一种“阵营对抗的逻辑”,更不能成为“美国或中国的追随者”。因为正在经历乌克兰冲突的欧洲,已经承受不起更多冲突了,世界也无法承受更多冲突了。与对抗和加速冲突的逻辑相比,马克龙支持和选择的对话道路,无疑是更加可取的。

勒梅尔还表示,在中美竞争中,欧洲不能被推来推去,不能成为全球危机中的“附庸国”。欧洲需要保持独立,不仅是经济、军事和金融上的独立,还应该是思想上的独立,这一点尤为重要。他指出,虽然欧洲是美国的盟友,并且与美国有着相同的价值观和共同的经济利益,但这并不意味着欧洲必须反对中国。马克龙在访华期间与中国签订的几项大订单,就是最好的明证。

大侠认为,马克龙和法国财长的观点并没有错,欧洲作为一个经济体量不亚于中美的实体,在政治上却经常扮演着美国附庸的角色,这当然是不符合欧洲利益的,马克龙想要纠正这一点,也是理所应当。而那些欧洲政客之所以反对马克龙,主要是因为马克龙指出了他们长期以来的错误,即在思想上没有保持独立,这让习惯了盲从美国的他们,感到一时之间难以接受,甚至是恼羞成怒。4月10日,法国前驻美大使阿罗德曾在推特上支持马克龙的主张,并转发了多条网友的评论。其中有人就指出,马克龙又一次激怒了欧洲人,原因是他大声说出了每个欧洲人都心知肚明,但又不敢说出来的话。于是他们就质问马克龙,“你怎么敢说出这些令人不安的真相呢?”

可以看到,说真话容易得罪人这件事,其实在哪里都是存在的。那些欧洲政客,未必就不清楚依赖美国的危害,但是欧洲长期受美国保护的事实,已经让他们习惯了这种依赖,他们不敢去想象,有朝一日离开美国的保护,欧洲会变成什么样子。但马克龙却清醒地认识到,美国已经快要靠不住了。随着中美竞争加剧,欧洲迟早会被美国逼上前台,成为中国的敌人。如果再这样继续依赖美国,欧洲最终注定会沦为风箱里的老鼠——两头受气。

美国不想对华“脱钩”,却强迫欧洲选边站

事实上,美国虽然一直逼迫欧洲在中美之间选边站,试图让欧洲配合美国,对中国实施贸易制裁和技术封锁。但是美国自己,却并没有真的打算与中国“脱钩”。像美国财政部副部长杰伊·沙姆博11日在接受彭博社采访时就指出,美国并不寻求在经济上与中国脱钩,或是限制中国的发展。他表示,美国只是偶尔因为中国的某些经济政策,而与中国产生问题。虽然美国将永远捍卫自己的经济利益,但是美国不会以任何方式,将中美这两大经济体完全分开。因为“这既不现实,也不符合我们的利益。”

沙姆博还提到,就在本周,美国财政部将与中国同行举行会谈,希望全球两个最大的经济体能够展开合作,共同应对气候、债务等重大挑战。似乎是怕中国不相信美国的诚意,沙姆博还特意补充说,美国是真的在付出努力,以确保能够在这些重要问题上,与中国进行合作。

欧洲国家各怀鬼胎,马克龙威望难以服众

对于美国官员的表态,大侠的第一反应是,那些批评马克龙的欧洲政客,可能确实是“心里有鬼”。因为就连美国都宣称,不会以任何方式与中国“脱钩”,并且还要与中国展开合作,共同解决全球危机。而马克龙只是去中国访问了一趟,签了几笔大单,强调了一下欧洲独立自主,就被欧洲政客骂了个狗血淋头,这待遇差别也太明显了。凭什么美国与中国合作就是对的,而欧洲与中国合作就是错的?这些欧洲政客的做法只能说明,他们非常缺乏大局观念,并没有站在欧盟整体的角度考虑问题,眼里只盯着自己本国的私利。像大侠就注意到,很多欧洲政客在批评马克龙时,都提到了一句话,那就是认为马克龙没有资格代表欧洲,他也不配再继续担任欧洲领袖。包括欧洲议会对华关系代表团团长比蒂科费尔,以及芬兰驻比利时大使馆顾问黑夫伦等在内的许多人,都表达过类似的观点。

大侠觉得,这恐怕才是欧洲政客对马克龙群起攻之的真正原因。具体而言,那些欧洲政客并不是不知道欧盟独立自主的重要性,但是在欧盟脱离美国之后,谁来领导欧盟,这又是一个大问题。很明显,目前马克龙在欧洲的威望还不够,很多国家,尤其是德国,并不希望法国成为欧洲的领袖。所以去年11月德国总理朔尔茨访华时,就故意没有带上马克龙。今年4月,曾担任德国防长的冯德莱恩倒是跟着马克龙一起来了,但她在访华前夕却莫名其妙地对中国大放厥词,给马克龙的访华之行蒙上了一层阴影。而如今,马克龙访华取得丰硕成果,不仅拿下多笔重要订单,还打算向中国购买轮船,两国经济互动搞得有声有色。这就不免令一些欧洲国家,特别东欧国家感到嫉妒。他们心想:凭什么我们在前面拼命抵抗俄罗斯,还不惜为此得罪中国,而法国却在一旁捞好处,这太不公平了!

美国经济“踩刹车”,中国却在加速前进

对于这些欧洲国家的不满情绪,大侠想说的是,历史大势是不可阻挡的。马克龙选择与中国加强合作,推进欧洲的战略自主,这绝对不是一时之间心血来潮,而是因为某个重要的历史关口,确实已经快要来到了。此时欧洲再不做出选择,将来只会悔之晚矣。

4月11日,《亚洲时报》曾在一篇分析文章中指出,目前中美在经济领域的“新冷战”其实已经开始了。如果把全球经济看作是一场大棋局的话,中国似乎已经比美国领先了几步。

文章为此举了几个例子,包括马克龙对中国的访问、特斯拉取消在内华达州的建厂计划,改为在上海建厂、马来西亚首相安瓦尔访华并获得39亿美元投资承诺、华为将中东总部迁至沙特首都利雅得,以及欧佩克宣布减产等。文章认为,这些事件对拜登来说都是一个提醒,那就是与中国的一系列举措相比,拜登的竞争愿景到现在还没有影子。拜登曾批准价值300亿美元的芯片法案,试图促进美国的研发能力。但是要想跟上中国在半导体、生物技术、航空航天、可再生能源、自动驾驶汽车、人工智能、绿色基础设施和物流等各领域的巨额投资,这笔钱恐怕还得再加上一个零。

而与此同时,中国还一改过去的鸽派货币政策,开始采取削减贷款利率和降准等措施,来刺激经济增长。而反观美国这边,美联储正面临着收紧货币政策的巨大压力,因为美国经济出现了40年来最严重的通胀,美国国债也正朝着32万亿美元的大关迈进。再加上美国两党内斗,以及美联储过度激进的紧缩政策,中国和日本等美国国债的最大持有者,都不得不担心起它们价值数万亿美元的国家财富的安全性。文章指出,在美联储踩下经济刹车的同时,中国却在猛踩油门,这可能会让中国成为世界经济的增长引擎,而美国则会陷入衰退,中国也将因此超越美国,成为世界头号经济体。

总而言之,随着美国货币政策的失灵,以及美元信用的下降,中国距离超过美国,已经越来越接近了。欧洲必须要考虑道,将来美国衰退以后,它还能不能继续像现在这样,为欧洲提供军事保护和开放的贸易政策。如果未来美国再出现一位像特朗普这样的总统,打着“美国优先”的旗号撤走美军,并竖起关税壁垒,那么欧洲将有苦难言。

欧洲谋求战略自主,印度是个好榜样

大侠觉得,其实在对华问题上,印度的态度非常值得欧洲学习。大家都知道,最近中印边境又发生了一些事情,在中国对藏南地区的11处地点重新命名后,印度方面提出了“抗议”。4月10日,莫迪的亲信、印度内政部长阿米特·沙阿更是亲自到访边境地区,并宣布将斥资480亿卢比,用于帮助当地发展基础设施,以巩固“领土”。他还叫嚣称,“没有人能挑战我们的边界”,“任何人都能侵蚀我们领土的时代已经过去了”,印度想要与所有人和平共处,“但不允许任何一寸领土被侵占”。

许多人认为,阿米特·沙阿的言论,是印度对中国的又一次挑衅。而美国肯定会利用这次机会,进一步拉拢印度,打造在南亚的反华包围网。但是有美媒却并不这么认为,美国《新闻周刊》11日发表文章指出,尽管印度是中国的“死敌”,并且两国之间的紧张关系正在加剧,但是传统上奉行不结盟政策的印度,似乎也不太可能与美国建立任何正式的军事联盟。

文章援引印度前驻华大使阿肖克·康特的话称,虽然印度确实将美国视为“天然盟友”,但这并不是军事意义上的。因为印度早在冷战时期就得出了结论,该国不能成为任何一个大国阵营的追随者,所以当时印度选择与美苏同时合作。时至今日,尽管中美之间的摩擦在不断加剧,并美印关系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加强,但印度的“战略自主”政策却仍没有改变。康特指出,印度不搞等距离外交,在某些问题上,印度可能会更接近美国,但印度不会加入军事联盟,这条基本共识一直没有变过。

加入美国军事联盟,欧洲铸下历史大错

大侠认为,印度前驻华大使的这番话,反映出了欧盟当前一个非常要命的问题,那就是欧洲之所以不能像印度那样,数十年如一日地保持战略自主,最根本的原因是,欧盟的很多成员国,已经加入了以美国为首的北约联盟,在军事上与美国形成了结盟关系。那么当欧盟的利益与美国的利益发生冲突时,这些欧洲国家就会感到迷惑,不知道究竟应该站在欧盟这边,还是站在北约这边。如果是在和平时期,欧盟经济影响力占据上风时,这些欧洲国家大概率会倾向于欧盟。但是在战争时期,面对来自俄罗斯的严重威胁,欧洲国家就只能依赖美国的军事保护,进而更多地倾向于北约。但话又说回来,俄乌战争之所以爆发,本身也是因为北约的不断东扩。北约越是东扩,就越是会刺激俄罗斯,就越容易引发战争。

而一旦战争爆发,北约的影响力,就会全面压倒欧盟的影响力,使得更多的欧洲国家倒向北约,形成恶性循环,欧盟的地位就被边缘化了。现在,马克龙就是想要纠正这种局面。他希望欧洲也能够像中国、印度那样保持充分的战略自主,凭借欧洲的经济实力,独立后的欧盟完全有资格成为世界的“第三极”。只要欧洲不跟着美国走了,俄罗斯也就不会感到紧张,战争的火种自然会熄灭,北约也就无法再和欧盟争夺影响力。

但目前的问题是,很多欧洲政客还转不过这个弯来,认为只有配合美国搞垮俄罗斯,才能解决欧洲的安全困境。特别是一些东欧国家,因为加入欧盟比较晚,没有享受到多少经济实惠,对欧盟缺少认同感,同时又因为身处俄罗斯“卧榻之侧”,严重缺乏安全感,需要美国的保护。所以对于马克龙的主张,它们并不怎么感兴趣。相反,它们还担心马克龙此举会惹怒美国,导致美国断掉对乌克兰和东欧的军事援助。因此,还没等美国开口,它们就抢先开始攻击马克龙,试图获得美国的“宽恕”。

大侠认为,造成欧洲安全困境的根源,过去是苏联,现在则是北约。作为冷战时期建立起来的反苏联盟,北约在苏联解体后非但没有解散,反而愈发壮大了。相比之下,俄罗斯却在苏联解体后持续走下坡路。这种力量对比上的失衡,导致冷战时期没有发生的战争,却在冷战结束后爆发了。不断壮大的北约,不仅没有起到防止战争的作用,反倒成为了战争的推波助澜者。如今,虽然马克龙等少数有识之士已经认识到了问题所在,但正所谓“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欧洲的安全困境,本质上是冷战的遗留问题,是数十年积累之下铸成的一个历史性错误。马克龙仅凭振臂一呼,就想在短时间内扭转这一局面,目前来看还不太可能。

0 阅读:6

伏安娜

简介:生命里,我们需要演绎不同角色,接触许多人与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