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最可惜的3个人,只差一步统一天下,却偏偏没走好最后一步

西方寻史 2025-04-26 16:24:17

人们常说,“走错一步,全盘完蛋”,就像下棋时一个不当的走法能让整盘棋都输掉,生活也是这样,有时候一个小小的错误决定,可能就会让人生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看看咱们国家的历史,你会发现好多英雄好汉,心里头那个劲儿,就想把天下都给统一了。可结果呢,好多都在半道上栽了大跟头。要说最让人惋惜的,那项羽、曹操、李自成这三个名字,肯定是跑不掉的。

当他们离一统天下的目标就差那么一点儿时,可惜没抓好最关键的那个机会。话说回来,那三位了不起的大佬到底哪儿没搞对呢?为啥他们离实现统一天下的美梦就差那么一丢丢呢?

【西楚霸王——项羽】

在打仗的高手里,项羽那叫一个勇猛,简直就是古代的顶尖战斗大神。

公元前232年那会儿,项羽在楚国的武将家庭里呱呱坠地。他从小就开始练武,家里的军事本事他也全学到了手。没几年,这小伙子就在战场上崭露头角,年纪轻轻的就很不一般了。

在秦二世即位那年的大热天,陈胜和吴广带头反抗秦朝的凶狠统治。转眼到了九月,会稽郡管事的代理太守殷通,心里也盘算着要起兵反抗秦朝。他就把项梁找了来,想和他一起商量这个大事。

项梁琢磨着要起兵反抗,等机会一到,他就悄悄告诉项羽去干掉殷通。据说那天,在殷通家里,项羽突然拔出剑来,一剑就把殷通的脑袋给削了下来,接着又连杀了好几十个府里的守卫,总数快上百人了。

后来,项梁在吴中的各个县城高举起了反抗秦朝的大旗,很快他就拉拢到了八千名勇猛无比的战士,这些人在老百姓嘴里,都管他们叫“八千江东好汉”。

项梁给自己封了会稽郡的老大,项羽呢,就当了他的副手。他俩带着那八千精兵,过了长江,一路上拉帮结派,反秦的人越来越多,队伍一下子就膨胀到了六七万人。他们就在下邳安了营,然后把那个自称楚王的景驹给一锅端了。

范增给项梁出了个主意,说楚地那边流传着一句话,叫“就算楚国只剩下三户人家,灭掉秦国的一定是楚人”。他建议项梁找个楚王的后代,立他当新的楚王,这样就能赢得大家的支持了。

项梁采纳了他的主意,跑到老百姓中间,找到了楚怀王的孙子熊心,扶他坐上了楚王的宝座,还是沿用“楚怀王”这个称号。可惜啊,在定陶那一仗,他们被章邯给打败了。

项羽为了雪恨,带着江东的兄弟们掀起了反抗的大浪。在巨鹿那一仗,他们狠狠地把秦军给打趴下了,整个反秦的局势都因此翻了个底朝天。但话说回来,因为这仗打得太久,结果让刘邦抢先一步进了咸阳城。

项羽在战场上给了秦军主力重创,这事儿没得说,他的战功真的很牛。就是靠着这么厉害的战绩,项羽才能顶替刘邦,第二次进了咸阳城,然后他就开始了“分封各路诸侯”的行动。

项羽把刘邦封成了汉王,章邯成了雍王,司马欣则是塞王......总共封了十八个诸侯王,而他呢,就自个儿当上了威风凛凛的西楚霸王。

就这样,项羽亲手把天下的地盘重新分了个遍,这绝对算是他人生里最风光的时候了。

不过,在公元前202年的垓下大战里,项羽遭遇了致命打击。他打了败仗后跑到乌江那边,因为觉得没脸见江东的乡亲们,就自己抹了脖子。

想想过去,在和刘邦的对决里,项羽一直保持着那种英雄的气概,做事坦坦荡荡,结果倒让刘邦瞅准了空子。

要是项羽在鸿门宴那会儿,二话不说就把刘邦给解决了,说不定历史的走向就得变一变,西楚霸王还真有可能实现一统江山的梦想。

项羽之所以会失败,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心太软,过于仁慈。在那场争夺天下的激烈战斗中,这样的性格简直就是个大问题,害人不浅。

他最终决定自杀,这一举动无疑展现了他宁死也不低头的硬气,完美诠释了那位真性情的“西楚霸王”的风范。

【“挟天子以令诸侯”——曹操】

在《三国演义》里头,曹操这人设可不怎么闪亮,“拿捏皇上号令各路诸侯”、“大坏蛋”这类词儿,好像都成了他的标签。

跟项羽那种大户人家出身不一样,曹操是从小家境贫寒的。他老爹是个宦官收养的儿子,这种背景让他往上爬的过程特别不容易。

他靠着一股子倔强劲儿,最后在一大堆诸侯里面冒了尖儿,连北方最厉害的袁绍势力都被他给打败了。

曹操把北方搞定后,就给自己封了个丞相的位子。他没急着当皇帝,而是选了个更稳当的路子,就是控制着皇帝,让皇帝听他的,他再借皇帝的名头去指挥各路诸侯。他这么做,其实都是为了保险起见。

如果他真的当上皇帝,那肯定会惹来各路英雄的围攻,说不定还会闹出新的起义。过了好些年,他只是封自己为魏王,就已经遭到士族大佬们的大力抵制了。

尽管他依靠自己的能力,去对抗那些有权有势的人,但仍旧没有得到大多数人的支持。

总的来讲,那时候“拿皇帝当挡箭牌来控制各方”是个更稳妥的法子。多亏了这一招,曹操才能在乱世里头避免被大家围攻,建立起势力最大的军阀集团。

公元208年的时候,曹操瞅准荆州老大刘表去世的机会,立马带兵往南冲,很快就把荆州的北边给占了,这块大家都抢着要的地盘,就这么成了他的地盘。

随后,他把注意力放到了孙权和刘备身上,打算横渡长江,把这两个人都给收拾了。

那时候,世道混乱,好多英雄都在争地盘,除了咱们知道的那三个大佬,还有马腾、张鲁、刘璋这些人也在搞自己的小九九。不过,要是曹操能一下子把孙权和刘备给收拾了,那剩下的那些小鱼小虾,哪还能拦得住他统一全国的路呢。

那时候,曹操已经占据了极大的战略上风,就算慢慢耗下去,也能一个个打败对手。所以,曹操往南打的那场跟孙刘联军的仗,肯定是决定他能不能一统天下的关键一战。

真可惜啊,曹操这辈子最后悔的事儿,就是没打赢那场关键仗,没能跨过那道坎儿。说起来,在曹操晚年的时候,还有一场大战特别重要,那就是汉中之战。

汉中这个地理位置很重要,它处在南北往来的必经之路,北边靠着秦岭,南边挨着巴山。这里是中原和各地连接的枢纽,谁要是占据了汉中,那就既能进攻又能防守,进退自如了。

建安十六年那时候,刘备带着兵马进了蜀地,到了十九年,他和刘璋打了起来,最后赢了,把益州给拿下了,这就相当于他握住了进蜀的大门钥匙。刘备在蜀地站稳了脚跟后,他就开始琢磨下一步咋办,目标直指汉中,他盘算着要把汉中变成挡住曹操的一道防线。

对曹操来说,汉中这块地方的重要性那是不言自明的。要是他拿下汉中,就能给刘备来个下马威。反过来,要是汉中被刘备抢去,那曹操就得头疼了,很可能会陷入一场持久的拉锯战。

因此,曹操老早就打起了汉中的主意,那儿被军阀张鲁占着,他自称是道教祖宗张道陵的后代。张鲁和他弟弟张卫一起管着汉中,曹军一来,他俩就意见不合了。

张鲁想直接认输来保住自己的命,但张卫觉得汉中这地方地势挺好的,咱们手里的兵和东西也足够打一仗,应该坚持抵抗。

琢磨来琢磨去,张鲁最后还是听了弟弟的话,决定跟曹操硬碰硬干一架。曹操本以为能很快打败张鲁,可没想到张鲁抵抗得特别厉害,这下子可把他给难住了。

碰到两难境地时,还好有谋士给曹操出了个主意,让他决定咬牙挺住。花了整整四个月时间,终于让张鲁低下了头,投降了。赢得汉中这一仗可真不容易啊,曹操拿下汉中后,心里那块大石头总算是放下来了。

回想那段历史,曹操攻下汉中那会儿,刘备才刚刚踏进蜀地的大门。那时候,蜀汉在江陵那边还没站稳脚跟呢。要是他们能早点占领益州,哪还有刘备什么事啊,打败孙权那也是轻轻松松的事。

可惜啊,这时候的曹操,那股子雄心壮志早就没了,心里头还直嘀咕自己打不过刘备,结果就这么耽误了攻打刘备的大好机会。

之后,刘备在巴蜀站稳脚跟,就着手准备攻打汉中了。这一仗,曹操最后是吃了败仗。

曹操为啥会输呢,说白了就是因为他太犹豫了,结果好机会就这么溜走了。他打下了汉中后,却没趁机拿下巴蜀,这成了他晚年最遗憾的事儿。

【农民起义——李自成】

第三位是大名鼎鼎的农民起义头头李自成,1630年的时候,他还在陕西高原上某个小村庄里当着平平无奇的农民。那年,一场超级大旱灾,硬生生地扭转了他还有好多村里人的命运走向。

地里庄稼全死了,日子没法过了,李自成只好离开家乡,加入了一帮土匪。从那以后,他就带着农民们起来反抗,走上了起义的道路。

崇祯九年的那会儿,农民军的老大高迎祥被明军给干掉了。之后,李自成接手了“闯王”这头衔,大伙儿就开始叫他“李闯”了。

明朝把陕西的军队不断调到辽东后,李自成带着的农民起义军就越来越强大了。到了1643年,他们接连打下了潼关和西安,把明朝的主力部队都给打败了。

第二年,他们成功占领了明朝的首都北京,这使得崇祯皇帝选择上吊自杀,从此明朝的统治彻底结束。

没过多久,李自成就在西安搞了个政权,他给国家起了个名叫“大顺”,还定了个年号叫永昌。他把西安的名字给改了,叫长安,还管这儿叫西京,不过真正的都城还是北京。

这时候,他的军队人数已经涨到了上百万,成了那会儿势力最大的军阀。可惜啊,李自成这个从农村出来的汉子,眼光不够长远。

跟其他那些带头搞农民起义的人一样,他压根儿没想过咋去管那些打下来的地盘,还有咋发展经济和搞文化建设,好让以后不出乱子。

李自成的部队里头,大都是些没了家、没处去的老百姓。他们读书不多,也没啥大抱负,一开始跟着李自成,说白了就是饿极了,想找口饭吃。等到打了几个胜仗,手头宽裕了点儿,多数人心里头想的,也就是怎么捞点钱、出出名,压根儿没琢磨过怎么治国理政。

李自成攻下北京城后,就没再把剩下的明军当回事儿,放任他们不管,也没再去追打。而且,他在处理前朝那些官员的事情上,也搞得有点乱。

为了解决军队粮食不够的问题,专门搞了个“比饷镇抚司”,规定高层官员得交出上万两银子,中层官员就得交上千两。要是拿不出这么多钱,那可就惨了,等着他们的是像炮烙、火尺棚弦这些狠毒的惩罚,让官员们疼得要命,心里头别提多难受了。

这些狠辣的手段,让之前已经投降的明朝官员和将领心里又起了叛乱的念头。就在这时,李自成也开始过起了享乐的日子,他把宫女收为妃子,还跟将领们一起享用宫里的妃子,结果不小心惹恼了吴三桂。

结果就是,吴三桂转头投了清朝,山海关的门户大开,李自成和他的农民军连连吃败仗,最后连到手的地盘都丢了。说白了,就是李自成有点小成就就满足了,这种心态最终让他栽了大跟头。

说白了,这三位历史大人物的人生真是让人感慨万千。他们每个人都差那么一点点就能一统天下,可就是没能迈出那关键的一步。他们的失败啊,不光是因为自己的问题,还跟当时的大环境、大形势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可能挺多人会觉得遗憾,但历史这事儿没法重来,不管是赢了还是输了,都已经成定数了。

关于这事儿,你咋看?有啥不一样的想法没?

聊聊曹操的妙招:“掌控皇帝,指挥诸侯”在古时候,曹操有个特别聪明的招数,那就是他掌控了皇帝,然后通过皇帝来指挥各路诸侯。这个方法,咱们现在从资料上也能看到,就是所谓的“掌控皇帝,指挥诸侯”。曹操是怎么做到的呢?他利用了自己的实力和手段,把皇帝牢牢地抓在了手里。这样一来,他就能以皇帝的名义,对各路诸侯发号施令了。诸侯们虽然心里可能不太乐意,但因为是皇帝的意思,他们也不得不听从。这一招,曹操用得可真是巧妙。他既不用自己亲自去跟诸侯们硬碰硬,又能通过皇帝来掌控全局。这样一来,他就能更好地实现自己的野心和计划了。所以说,曹操的这个“掌控皇帝,指挥诸侯”的妙招,真的是让人不得不佩服。他用这个方法,在当时可是威风凛凛,让很多人都对他刮目相看呢。

李自成咋就突然垮台了,是因为迅速堕落了吗?说起李自成的失败,很多人会疑惑,难道真的是他变质得太快了?咱们得好好琢磨琢磨这事儿。历史上,英雄豪杰的兴衰成败,往往不是单一因素导致的。李自成起义军曾经势如破竹,威震四方,但转眼间就土崩瓦解,这背后的原因肯定复杂得很。有人说,李自成和他的队伍进了京城后,就开始飘飘然,享受起荣华富贵来,把之前的初心和斗志都抛到九霄云外了。要是真这样,那腐化确实是个大问题。但话说回来,一个政权的倒塌,不可能只是因为领导层变了心那么简单。所以,咱们得全面看待这事儿。李自成的失败,可能是多种因素交织的结果,比如战略失误、内部矛盾、外部压力等等。不能单一地说就是因为腐化得太快,那样太片面了。咱们得多方面分析,才能更接近历史的真相。

0 阅读: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