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8年,2名兵团司令员犯严重失误,毛主席大怒:此战我亲自指挥

西方寻史 2025-04-25 17:38:25

1948年的时候,辽沈战役已经打完了,淮海战役也快结束了。那会儿,傅作义在华北那边,成了老蒋最后死守的地方。

只要咱们把傅作义给打败了,老蒋在华北的盘算就算是全泡汤了。为了让华北顺利解放,毛主席跟朱老总他们费了好大劲儿,琢磨了好久好久。

就在大战一触即发之际,一封意外到来的电报,瞬间让原本满面笑容的毛主席沉下了脸。

毛主席瞅着电报,叹了口气,跟朱老总直截了当地说:“这回啊,怕是得我自个儿上手带兵了,是吧?”

前线究竟咋回事,竟然惊动了毛主席亲自来调度?那华北战场上,到底是谁在掌舵呢?

【毛主席的布局】

1948年10月底,辽沈战役快打完那会儿,10月31号,东野司令部接到了毛主席发来的指令,让他们赶紧带着队伍往南走,去华北战场支援。

这时候,毛主席心里已经有了盘算,该怎么对付傅作义了。傅作义把控着北平,绥远和天津也都在他的亲信掌控下。

那时候,国民党就剩下四股势力了,其中在华北的傅作义部队,对我军来说是个大麻烦。老蒋对华北地区也是相当上心,不光有傅作义的40万兵马,还另外派了20万的中央军过去。

但这些就是傅作义手里的全部军队了。要是他们被我军包围起来,老蒋根本没法再调兵去帮他。

因此,那时候的傅作义表面挺风光,其实已经被人推到了风口浪尖上。他心里明白,东北野战军一旦摆平了东北那边的事儿,肯定就要挥军南下了。

他们进了关以后,华北地区肯定会最先受到影响。而且,华北那边还有华北军区在守着,这军区的力量也不小,它手下的三个兵团都挺出名的。

那时候,这三个兵团的头儿分别是徐帅、杨得志和杨成武。徐帅带着他的第一兵团,正在山西那儿跟太原的敌人较劲呢。

因此,毛主席在策划战略时,打算让第二、第三兵团出动。这两个兵团和东北野战军联手,要攻下华北,那简直易如反掌。

不过傅作义兵团实力不容小觑,他们六十万大军真要跟我们硬刚,咱们也得伤筋动骨。因此,毛主席的策略是在战场上把傅作义给晾一边,想办法让他自己站出来投降。

北平城里宝贝多得是,要是傅作义真豁出去了,硬拼到底,这座老城可得遭大殃。傅作义要是能够选择起义,那绝对是这场战斗最理想的结局。

换句话说,要是他真不愿意起义,那我们就把他围起来,到时候咱们大军一起上,把傅作义兵团给消灭了。这两种办法,哪个都比直接跟傅作义硬打强。

因此,毛主席给东野部队和华北军区下达了新的指示,要华北军区的两个兵团去围攻张家口,同时安排程子华带着东野的先头部队,赶到平张铁路那儿,阻断敌人的逃跑路线。

【双双失误】

毛主席一声令下,杨成武立马带着队伍冲了出去。他们直奔宣化和张家口那边,敌人根本没想到,被打了个手忙脚乱。

杨得志指挥的第二兵团正火速往张家口赶。可还没到张家口呢,杨成武那边就已经动手打起来了。

但杨成武这一出手,其实没按毛主席的吩咐来。毛主席当时的指示是围着张家口,先别急着打,目的是把傅作义的主力给拽过来。

要是把张家口给围住,傅作义的主力部队就被拴住了,他就没法从华北那边走开。不过杨成武要是动手,那就容易让傅作义提前察觉,到时候他就可能溜了。

毛主席精心策划这一切,主要是为了拦住傅作义,别让他跟着蒋介石逃到台湾去。要是杨成武的行动让傅作义起了疑心,那毛主席这么一番苦心安排不就白费了嘛。

当知道杨成武没经过允许就发起总攻后,毛主席立刻发了封电报,狠狠训了他一顿。毛主席让他在进攻停下,把战场局势恢复到之前包围圈的样子。

但那时候,张家口城里的敌军早被收拾干净了,杨成武接下来得对付的,是傅作义派过来帮忙的35军。这支35军啊,那可是傅作义的心腹中的心腹,他发家就靠的这支队伍。

派出35军这事儿,明显看出他对张家口很上心。不过话说回来,杨成武可不是吃素的,他一旦动手,那肯定是有十足把握,一击就能搞定。

他冒着被敌军重重包围的风险,硬是把敌人全部歼灭了。毛主席知道这事儿后,心里的大石头总算是落了地,牵制傅作义主力的任务也算是圆满达成。

可就在这时,杨得志却出了岔子。杨成武那边已经顺利地把敌人引进了圈套,现在最关键的就是要拦住敌人的逃跑路线。

毛主席连着发了三道紧急电报给杨得志,催他赶紧拿下下花园,把宣化和下花园都围起来,守住宣化到怀来这条路,好让敌人的退路没门儿。

不过,让毛主席感到遗憾的是,杨得志没能按时赶到那个地点,结果让一部分敌人溜走了。毛主席知道这事儿后,还专门发了封电报去责备他。

【主席出马】

但话说回来,杨得志犯的那个错儿不算大,而且他很快就动手解决了,所以实际上没惹出啥大乱子。要是跟杨成武比起来,他挨的那几句批评,简直就不值一提。

但后来程子华出了差错,这对战局带来了很大的冲击。这个差错,差一点儿就让精心安排的计划全盘皆输。

那程子华具体干啥了呢?说起来,他接到的任务跟杨得志差不多,都是去拦截敌人的退路。

35军确实是傅作义手里的精锐部队,要说装备和士兵的打仗能力,在傅作义的队伍里都是顶尖儿的。因此,毛主席下决心,哪怕用上三个大军团,也得把他们给稳稳地堵在张家口那块儿。

毛主席给程子华下的指令是,要他赶紧带着部队“往南冲”。

他抵达密云后,却发现敌人早就在那儿设下了防线。密云这个地方,对北平来说太关键了,它甚至能左右东野大军往南推进的计划。

经过一番琢磨,程子华弄清楚了,密云那儿的守军竟然不到两千人。那时候,11纵已经冲在最前头,快要打到密云了,他们要是对上这两千敌军,那简直就是轻而易举的事儿。

因此,他给11纵下了命令,让他们尽快攻下密云。他琢磨着,打下密云应该花不了多少时间,再说,要是这个据点一直留着,对后面的队伍影响可大了去了。

可他压根没想到,前线送回来的消息竟然出了岔子,原来守卫密云的那帮敌人数量远比预想的要多。可这时候,11纵已经和敌人打上了,想收手也根本来不及了。

他下令11纵增强攻势,必须尽快占领密云。经过十多个小时的激战,密云终于被全面攻克。这时候,傅作义也意识到了情况的危急。

密云被攻下后,他脑子里立马闪过一个念头,咱们得把目标对准平张铁路。要是咱们能把平张线给拿下,那35军可就成了被困在坛子里的乌龟,跑不了了。

因此,他立刻指挥104军前去支援,想尽一切办法得给35军开出一条撤退的路。按照程子华那时候的行军速度,压根儿没法在敌军两队碰头前拦住他们。

要是敌人那两队兵马合到一块儿,咱们之前拼死拼活做的那些事儿就都泡汤了。毛主席知道程子华这么干后,气得不轻。

他狠狠批评了三个参战的兵团,随后又把注意力集中回战场上。毛主席对这次作战计划花费了大量心思,要是因为这点事就前功尽弃,那可真是太不值得了。

好消息没多久就传来了,敌人的集结道路被咱们给切断了。这次能转危为安,全靠郑维山指挥的三纵大展身手。

郑维山在晋察冀部队里,他的驻地离程子华的先遣兵团挺近的。程子华一准备攻打密云,郑维山那边很快就得到了消息。

他稍微知道点密云那边守军的情况,就觉得程子华可能没法按时赶到指定位置。于是,他毫不犹豫地就让部队冲上去,顶替程子华把缺口给堵上了,这样一来,包围圈就算是彻底合上了。

毛主席听到这个消息后,心里的大石头总算落了地。他跟朱老总说,接下来的仗,他得亲自上阵指挥,毕竟让别人来,他心里真不踏实。

其实毛主席已经好久没直接上手打仗了,他主要是把握大局。他心里明白,战场上要是他越级去指挥,那肯定会乱套。

老蒋呢,他老爱跳过层级直接指挥,就喜欢对部队动手动脚地细管,结果老是闹出些让人又好气又好笑的事儿。

毛主席在后台把握整体局势,战场上的具体指挥就放手让各级将领去做了。他这么做是为了锻炼将领们的能力,同时也是出于对他们的充分信任。

然而,战场上的情况变化得非常快,连毛主席也无法预料接下来会发生什么。他只能竭尽全力去安排兵力,让将领们的能力得到充分发挥,最终才赢得了胜利。

0 阅读: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