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llo,大家好,我是兜兜,开始阅读前点点“关注”,我会持续为大家分享有趣的奇葩故事,感谢支持!
唐朝,作为继隋朝之后的大一统中原王朝,在中国历史上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它是中国自秦朝以来首个未修筑据胡长城的大一统王朝,凭借着强大的国力和开放的胸怀,成为当时世界上最繁荣强大的国家之一,声誉远播四海,与亚欧各国都有频繁往来。唐以后,海外多称中国人为“唐人”,这一称呼便是唐朝强大影响力的生动写照。
大唐王朝自开国起,便全盘继承了“西魏—北周—隋”三代关陇帝国的军国体制。这一体制使得唐朝在军事上具备了强大的扩张能力,国家刚从战乱中统一不久,人口尚不及隋朝极盛时的四分之一。
唐太宗李世民却没有像汉朝建立后那样先休养生息几十年,而是凭借麾下一群猛将良将,迅速将几十万百战精兵投入到对外开疆拓土的战争中。在开国百年的时间里,唐朝四面八方同时开战,展现出了强大的军事进取精神。
唐太宗李世民和他麾下众多的凌烟阁贤臣名将,无疑是唐朝辉煌成就的关键人物。他们凝聚了中原南北大分裂数百年来铁血与战火淬就而成的最精英群体,无论是战略意图、战役规划,还是战术运用,以及相关的政治、经济、外交手段,皆代表了华夏民族冷兵器时代的最高水准。正因如此,唐朝才能在国力远未达到隆盛之时,便以最小的代价收取最大的成果。
唐朝从开国伊始,就善于运用分化利诱、收买挑拨等手段来对付其他政权。平定东突厥汗国便是一个典型的例子,这绝非一场如东汉灭北匈奴那样简单的收拾落水狗性质的战争。李靖率领三千骑兵突袭定襄,决战阴山,俘虏突厥可汗,这一辉煌战绩的背后,是唐军从贞观元年起一系列眼花缭乱的组合拳攻势,是一系列军事、外交动作水到渠成的结果。
战后处置方面,回纥军、薛延陀军以及突利等突厥亲唐势力都纷纷接受唐朝册封,对唐朝称臣。这并非他们自愿,而是形势所迫。
薛延陀汗国真珠可汗妄图在漠北草原建立名义上臣属唐朝的新政权,不断积蓄实力,填补东突厥灭亡后的势力真空,成为新的北方霸主,再向唐朝挑战。然而,雄才霸略的李世民绝不肯给他这个机会。在以后的十余年内,薛延陀连遭唐军摧毁性打击,草原霸主的位子还没坐热,就被唐朝一举端了。
诺真水一役,大唐英国公李勣仅率六千骑兵下马列阵,手持长槊直面薛延陀十万铁骑,竟一举击溃敌军,斩获俘虏五万余众。这般以寡敌众的悬殊战果,令素来崇信强权的草原各部族不得不俯首称臣。
初唐时期,唐军征伐四方异族,屡创以少胜多的传奇战例,破国灭邦犹如探囊取物。
李靖以三千铁骑击溃东突厥十万大军,苏定方一万骑兵歼灭西突厥十万精锐,更以千骑之众击破吐蕃八万雄师。甚至唐太宗亲率十万大军征讨高句丽时,虽未达成灭国之功,却以唐军斩获十四万敌军、大破二十五万敌军的辉煌战绩,反被某些人贬称为“败绩”。
李世民即位之初,中原刚刚从战火疮痍中走出,户口不过一千余万,只相当于汉武帝时期的三分之一,汉宣帝时期的五分之一。然而,他就用这点本钱,在二十年内完成了对漠北、青海和西域的征服,令国家版图扩张一倍有余,被各族公推为“天可汗”。也正因为唐军战力太强,每次出兵损害甚微而收获甚大。
在大唐军队的恐怖战力威慑下,回纥、拔野古、同罗、仆孤、契苾等草原各部酋长,纷纷主动请求唐朝在漠北直接设置州郡,派遣地方官员,让他们成为唐朝的编户齐民。风卷战旗陌刀霍霍,烽火连绵葬敌万千,在铁骑蹄声和硝烟弥漫中,大唐帝国终于建立起华夏王朝前所未有的最大版图。唐太宗李世民赢得了“天可汗”的称号,唐高宗更成为称霸亚洲的“天皇大帝”。
从此以后,漠南为郡县,漠北无王庭,一直到武则天执政,后突厥汗国复国为止,整整半个世纪,大漠南北大小部落的酋长们,都只能在大唐旗帜下俯首听命,为大唐出兵作战开疆拓土。唐朝终于打出了自咸海一直到日本海,华夏王朝历史上最大的版图,疆域约1400万平方公里。
然而,当时整个中原地区还远未得到充分开发。湖南一带还十分荒凉,甚至被称为“天荒”,福建、岭南、贵州这些地区更遍布荒山僻野,原始丛林。一直到唐朝末年,整个湖南地区五十年里才有一人考中了进士,被称为“破天荒”,当地官员喜出望外,特意奖励70贯钱。
即便如此,大唐王朝仍旧在漫长岁月里,不断将庞大的国力与军力倾注于远在中原万里之外的高寒雪域、广袤戈壁以及天山沿线,与突厥、薛延陀、吐蕃、吐谷浑、回纥、铁勒、大食、突骑施、契丹、奚族、高句丽、百济、日本、南诏等相继崛起的各方势力逐一交锋,展开了一场场影响远东乃至整个亚洲格局的霸权争夺战。
自唐高宗“二圣同御朝政”实现疆域大幅拓展之后,至武则天执掌朝纲的时期,大唐立国之初所确立的均田制度与府兵体系均急剧式微并最终崩溃。均田制之下,百姓得以分得一定田亩,既保障了朝廷的财税之需,又维系了兵源的稳定。
而府兵制则构建了兵农一体化的架构,士卒平日耕作务农,战时则披甲上阵。然而,伴随土地兼并现象日益严峻,流民逃户现象遍及四方,朝廷不得不采取权宜之计,准许逃户在异地安家落户,以此纾解社会危机。
武则天为了易代移鼎,大肆诛除异己,贬斥杀害黑齿常之、程务挺、王方翼等多名良将,导致外战败绩连连。后突厥复国漠北,吐蕃在几次大会战屡败唐军,一度占领安西四镇,契丹亦一度祸乱营州。大量养马地丢失,马政荒废,帝国军队的马匹存量同样锐减。帝国军队战力也因此大受影响,再不复李世民、李治时期各种以少胜多的神话战绩、一战破国直若等闲的赫赫武功。
当唐玄宗李隆基即位后,他锐意革新,改府兵制为募兵制,招募名为“长征健儿”的精兵十二万人。募兵制下,士兵成为职业军人,由国家供养,战斗力相对较强。同时,在边疆地区设置多镇节度使,大力孳息军马,扩充军事屯田,用于对外战争。
当帝国版图无序扩张,而其生产力发展程度与之严重脱节时,边疆地带便亟需远超以往的动员能力,方能支撑起与吐蕃、回纥、大食等强大异族政权对抗的军事需求。为应对边疆战事的紧迫需要,一种集军政大权于一身、可统筹军民事务、在辖区内形成割据态势,且军权、人事任免权、财政调配权皆可自主掌控的节度使制度,便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应运而生。
当各镇节度使尚是王忠嗣、哥舒翰、高仙芝等良将的时候,安西、北庭、河东、卢龙、朔方、陇右各镇的军马数量和军事屯田数量,均扩充至此前数倍,唐军实力也大大增强。唐军先后出兵攻灭后突厥汗国和突骑施汗国,连续击败吐蕃,占据青海高原东北部和西北部的地利形势要冲,并令回纥、渤海两国和室韦、契丹、奚人部族臣服,扭转了武则天执政后期以来的边疆战事不利局面。
此时大唐王朝更达到了之前历朝前所未有的极盛之世,也是整个中国封建社会的最巅峰。盛唐的繁荣昌盛,体现在各个方面。经济上,商业繁荣,城市兴旺,长安成为当时世界上最繁华的城市之一,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的商人和使者。
文化上,诗歌、绘画、音乐、舞蹈等艺术形式都达到了极高的水平,出现了李白、杜甫、王维等一大批杰出的文人墨客。科技上,唐朝在天文、历法、医学、印刷术等方面都取得了重要的成就。
盛唐才可以和强汉并称为华夏历史上至强的两极。这就是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光耀万邦,流芳千载的煌煌大唐。它的辉煌成就不仅在当时震撼了世界,也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和文化遗产,成为中华民族永远的骄傲。
看完文章的您有何感想呢?
快到评论区来分享吧!
期待在评论区看到您的精彩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