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llo,大家好,我是兜兜,开始阅读前点点“关注”,我会持续为大家分享有趣的奇葩故事,感谢支持!
读过《三国演义》的,谁不知道江东小霸王孙策?这位少年英雄,十七岁就随父出征,年纪轻轻就闯出了一番天地。可惜天妒英才,这么个叱咤风云的人物,竟然英年早逝。今天咱就来唠唠,这江东小霸王到底为啥这么早就挂了?
孙坚一死,孙策才十七岁,年纪轻轻就接过了家族的担子。在朱治、吕范这些老谋深算的谋士策划下,他从袁术那儿借了三千兵马,踏上了创业之路。那时候,他身边有朱治、程普、黄盖这些老将辅佐,到了历阳,又得周瑜倾心相随,还揽得江东“二张”张昭、张纮,兵马虽不多,但文武干将都是一流配置。
刘备看了估计得羡慕到流口水,曹操也得自愧不如。后来,他又收了陈武,把太史慈也招至麾下,这阵容,跟曹操在兖州时的规模比起来,也不遑多让。有了这么强大的配置,对付江东那些二流、三流甚至不入流的势力,简直就是秋风扫落叶,势如破竹。短短几年,孙策就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平定了江东,曹操都忍不住感慨:“狮儿难与争锋也”,还被迫跟他结亲。
当时,曹操和袁绍是两大超级势力,官渡之战就是他们争霸的终极对决。孙策因为袁术的关系,不大可能倒向袁绍,再加上袁绍势力大,皇帝却在曹操手里,舆论上袁绍不占优势。所以,从战略上分析,孙策作为新兴势力,肯定得向曹操靠拢。
孙策派张纮到许昌上表,想给自己争取最大的政治利益,结亲就是曹操作出的让步。但孙策还不满足,他还要做大司马,这种“赤裸裸”的“政治讹诈”遭到了曹操的断然拒绝。这下,孙策心里可就不爽了,常常有袭许都之心,曹操能不担心吗?如何遏制甚至颠覆孙策的江东势力,就成了曹操阵营的一个重大议题。
在《三国演义》的叙述中,吴郡太守许贡曾上书朝廷,提议将孙策召至京师加以软禁。此举看似荒诞不经,孙策自然不会听从调遣,而曹操也断不会做出这般欲盖弥彰之事。那么,许贡上书究竟意欲何为呢?实则,他是借此向曹操表明自己的立场,彰显对朝廷及曹公的忠诚。
许贡上书之举时机颇为巧妙,彼时江东之地,孙策虽势大,却也有如许贡这般反对他的势力存在,曹操正好可以借此机会对孙策加以遏制。尽管许贡的上书被孙策截获,其势力也遭受了毁灭性的打击,但这并未妨碍曹操一方借由这一事件来牵制孙策的势力扩张。
接下来聊聊孙策之死。在《演义》里描述道,孙策诛杀许贡之后,“许贡的家眷皆四散奔逃。其中有三位门客,一心要为许贡报仇雪恨,只是苦于没有机会下手。”后来啊,这三人还真就成功实施了刺杀。
从之前苦于没有机会,到最终刺杀成功,这中间必然有着不为人知的隐情。如此一来,就不得不让人联想到郭嘉曾说过的话:“孙策这人不值得畏惧,他行事轻率且毫无防备,性格急躁又缺乏谋略,不过是匹夫之勇罢了,日后必定会命丧小人之手。”
等这话传到孙策耳朵里时,刺杀事件已然发生了。彼时还在养伤的孙策听闻后,顿时怒不可遏:“区区小卒竟敢如此预料我!射伤我的人,必定是曹操在背后谋划的!我发誓定要攻取许昌,迎接汉帝!”
孙策为何认定此次刺杀事件曹操难辞其咎呢?其中有个关键细节:当时孙策正策马前行,一名刺客突然挺枪直刺他的左腿。孙策大喝一声,迅速拔出腰间佩剑,欲在马背上回击,可剑刚一举起竟意外坠落,手中仅剩剑柄。与此同时,另一名刺客张弓搭箭,一箭射中孙策面颊。
由此可见,这场刺杀显然是经过周密谋划的,连孙策随身携带的佩剑都被人做了手脚。这不禁让人心生疑虑:许贡的那三个家客,真有这般能耐吗?能把黑手伸到孙策身边,这背后究竟是何方势力在操纵?而那个在孙策佩剑上动手脚的人,又会是谁呢?
有人怀疑这件事跟孙权有关,因为孙权权力欲望很强,孙策死后,孙权是最大的受益者。但笔者觉得,孙权当时还年幼,此事有违人伦,他从中作祟的可能性不大。不过,这个大胆的观点也启发了笔者,既然连孙权都可以怀疑,那还有谁不能怀疑呢?
依笔者之见,要判断江东最大的投降倾向者是谁,此人便极有可能是孙策遇刺案的关键嫌疑人。回溯至赤壁大战前夕,张昭对投降一事表现得极为热衷,基于此,一个大胆的推测浮现脑海:郭嘉当年对孙策之死的预言,或许并非简单的揣测,而更像是给曹操献上的一条计策,又或是发出的警示。
如此一来,许贡的那三位门客,便顺理成章地成为了曹操阵营手中现成的棋子。不仅如此,曹操还凭借其广泛的人脉关系,揪出了潜伏在孙策身旁的一颗“定时炸弹”——张昭。
周瑜介绍张昭时说:“一人能博览群书,善书隶字,兼明天文地理之学,彭城人也,姓张,名昭,字子布。陶谦曾聘,不肯屑就,故来江东避乱。”很有意思,曹操与陶谦有仇,张昭也对陶谦不感冒,并且张昭是一个典型的读书人,对比孙策,他与曹操之间似乎有更多的共同语言,更何况皇帝在曹操手里,这对张昭来说或许极具吸引力。
相比之下,张纮似乎要更忠心于孙氏,曹操想趁孙策之死起兵伐吴,多亏张纮劝说才作罢。孙策派张纮而不是张昭到许昌上表,看来还是非常明智的,这似乎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孙策对张昭的政治立场是有顾虑的。
外部有许贡的门客势力暗藏威胁,内部有张昭等谋士存在,在曹操势力的暗中推动下,谋划一个针对孙策的精密计划,原本“苦于没有合适机会”的状况,一下子变得轻而易举。从表面现象来看,最大的获利者似乎是孙权,然而年纪尚轻的孙权,仍需借助张昭等一众大臣的力量来稳固自身政权。
虽说在张纮的极力劝说下,曹操最终没有发动军事行动,但有了张昭这一关键“棋子”在孙权身边,后续的诸多事宜处理起来都顺畅了不少。在张昭的辅佐下执掌江东的孙权,对待曹操的态度相较于孙策时期,发生了极为显著的变化,这一点从袁绍派往江东的使者陈震的汇报中便能得到证实——且说陈震返回拜见袁绍,禀报道:“孙策已然离世,如今孙权接管其部众。曹操不仅封孙权为讨虏将军,还与之暗中勾结、相互呼应了。”
孙策暴亡,对江东来说,不啻于发生了一场“颜色革命”。曹操从此不必再担心江东发动的奇袭,而可以专门应对袁绍。什么是政治?这就是政治,三国时的政治。孙策之死,背后隐藏着多少权谋和算计,又有多少人为此付出了代价。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这些故事,也成为了我们后人茶余饭后的谈资。但不管怎样,孙策这位江东小霸王,他的英勇和智慧,将永远铭刻在历史的长河中。
看完文章的您有何感想呢?
快到评论区来分享吧!
期待在评论区看到您的精彩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