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近日A股市场连续缩量盘整,但自上周以来,高盛、摩根大通、瑞银、富达国际等多家外资机构陆续主动发声,看好A股市场。高盛研究部股票策略团队发表的研究报告预测,中国股市有望在今年底前出现上行的交易机会,逐步趋向此前预测的MSCI中国指数67点位(即潜在回报率10%)。而瑞银中国股票策略研究主管王宗豪则认为,对当前中国股市有理由更加乐观,市场基本面和股价表现之间的分化可能由情绪低迷所致。
为什么中国股市会出现情绪低迷现象,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近一段时间以来,国内外一些不怀好意者,玩起了唱衰中国经济的伎俩。虽然在中国经济的实绩面前,这些唱衰者的论调不值一驳,但是,由于不是每一位投资者都能理性、客观、全面分析中国经济形势,都能看到中国经济的韧性和刚性,因此,错误言论、唱衰论调也会影响到一部分投资者的情绪。且由于中国股市是“散户市”,很容易在情绪上相互感染,最终导致股市未能在政策的作用下保持稳定上行格局。
需要注意的是,虽然情绪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股市的稳定,给股市带来不利影响。但是,情绪对股市的影响往往都是暂时的、短暂的,而不可能成为长期趋势。因为,中国经济的基本面持续向好,恢复效率也在逐步提高。特别是消费市场的全面恢复,对中国经济形成了强有力的支撑。普华永道9月21日发布的《2023年全球消费者洞察调研》中国报告显示,今年以来,中国消费市场整体复苏,特别是旅游与文化市场复苏明显。调研显示,62%的中国消费者预计未来六个月内会增加旅行支出,比例远高于全球平均水平。
经济步入良性恢复轨道,对股市是最直接、最正面、最有效的支撑,瑞银认为对中国股市有理由更加乐观,高盛认为中国股市未来几个月有10%的潜在回报率,都是基于对中国经济前景的乐观,对中国经济给予股市强烈支撑的信心。投资者情绪可以是低迷的,也可以是高涨的,可以是悲观的,也可以是乐观的,而眼下的中国股市,应当是乐观的,投资者情绪也会随着唱衰中国经济的杂音自动消失而恢复到正常状态,并有可能伴随着各项政策措施的作用,进入高涨状态。到年底前,中国股市的潜在回报率应当超过10%,达到15-20%。
除宏观环境可以对中国股市保持乐观情绪外,微观环境对股市的影响也是正面的、积极的,上市公司二季度业绩总体也是稳健向好的,盈利水平在持续改善,分析师们对上市公司的业绩预测也偏乐观,特别是消费领域,成为机构和分析师重点关注的领域。此外,在一系列政策作用下,制造业的恢复也步入了良性发展轨道,并与消费市场的快速恢复形成有效互动。因此,三季度上市公司的业绩会进一步改善,基本面也会进一步向上,且不是过去的结构性机会,而是全局性机会。
需要注意的是,面对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都出现积极变化,相互支撑的格局已经形成,作为中观层面的监管层面,也要更好地发挥作用,应当通过有效监管对市场形成有效支撑,而不能被动采用可能会给市场带来负面情绪的手段。譬如暂停IPO,就是会对投资者情绪产生反向作用的行为,会让投资者觉得管理层对市场信心不足、预期不强。投资者情绪就是资金,何愁新股发行。因为投资者情绪低迷,就暂停新股发行,只会让投资者情绪更低,形成恶性循环。此时此刻,应当更多发行新股,激发投资者投资热情。需要把握好的是,融资规模太大的企业,可适当缓一缓,让科技型企业、效益好的中小企业先进入市场。同时,密切关注有减持意向,但被政策限制者的言行,一旦释放负面信息者,依据证券市场法规,对其实施严惩。
而从近一段时间以来的情况看,对股市具有积极影响的消息是,上市公司分红的自觉性越来越强了,相当一部分公司都发布了分红信息,有的分红的力度还比较大,对投资者情绪的影响也比较积极。需要把控好的是,要防止有些企业为了回避减持政策,采用恶意分红、超额分红的手段,增加大股东的收益。如果这样,会影响上市公司的正常运转的,甚至会把上市公司拖垮。只有正常、合理的分红,才能有效调动投资者积极性,并给市场传递积极信号,促进市场的稳定有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