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平凡的日常里,我们习惯于对身边的人灌输这样的信念:“只要不懈地奋斗,成功就会如影随形。”
但令人深思的是,我们注意到,尽管我们的父母竭尽全力,奋斗不息,他们的成果似乎并未能让他们摆脱逐渐跌入社会底层的命运。
心中充满困惑,我开始深入地观察和思考父母一生的点点滴滴,试图揭开那隐藏在岁月背后的,决定人生走向的奥秘。
设想一下,若我们将父母的人生历程倒放,从终点回溯到起点,审视每一个决定和转折,或许我们就能更容易地领悟到,是什么让人生的层次得以提升。

01 父母生在农村,小农意识很强。
在追溯我家的渊源,可以发现我的父母诞生于上世纪四五十年代,世代均为辛勤耕耘的农人。我们的家园坐落在湘南的深山峡谷之中。
在我的童年记忆里,父母鲜少踏出家门,即便是前往县城,次数也是寥寥可数。母亲回忆,她在青春年华时,唯一一次走出山村,是应村集体之邀参加一场表演,那是她初次踏入县城。而后,直到三十多岁,她才又因为户口事宜再度踏足县城。
换句话说,母亲在三十岁之前,最多只踏足县城两次。
至于父亲,他在少年时期,曾与伙伴一同前往县城的机械厂工作了三年。然而,由于工作束缚且不允许饮酒,他选择了不辞而别,重返故里,继续耕耘土地。
在乡村生活中,父母以勤劳著称——他们在田里种植水稻,在田埂上播撒豆种。
每日拂晓,父亲便下田割草,将田埂打理得整洁如新;母亲则忙于耕种菜园,每逢赶集之日,便挑着蔬菜去市集交易。
由于家庭的主要经济来源依赖于土地,父母对土地的面积异常敏感。
记得有一次,大伯在家门口种下了两棵小树,母亲便勃然大怒,坚信大伯侵犯了我家的土地。
母亲与大伯争执不下,父亲则为母亲辩护。这场纠纷甚至闹到了村里、乡里的司法部门,前后花费了十几块钱。
在那个年代,猪肉的价格仅为七角钱一斤,十几块钱的价值,无疑是相当沉重的。
东邻多翻一锄,西邻的牛侵犯了我们的稻田,北边的土地遭受了鼠害……这些琐事让父母疲惫不堪。
更有甚者,邻居家的女子外出打工,赚回了数千元。母亲冷嘲热讽:“怕是遇到了野男人,否则赚钱哪会如此迅速。”
邻居偶尔听到母亲的冷言冷语,便怒火中烧,两家因此争吵不断,矛盾重重。
眼见村里人纷纷建起了新房,父母一个冬天都未能安枕。天刚蒙蒙亮,他们便起床制作土砖。年终前,他们便建起了两间土砖屋,用作厨房和客厅。
父母虽然勤勤恳恳、精打细算,但每日忙碌,却始终未见财富的显著增长。
02 父母没有格局,怕这怕那,就是不怕穷。
在那个遥远的上世纪四五十年代,我的父母降生在湘南的偏远山沟沟中,世代以农耕为生。家乡的每一寸土地,都留下了他们祖先的足迹。
在我的记忆里,父母鲜少涉足远方,即便是县城,也难得一去。母亲常常回忆,她在青春年华时,曾随村集体赴县城参演一次;而后再去县城,已是三十余岁,办理户口事宜。
换句话说,母亲在三十岁之前,仅有的几次县城之行,屈指可数。
至于父亲,他在少年时期,曾跟随一位同伴,前往县城的机械厂当了三年的工人。然而,由于工作受限,且不允许饮酒,他选择了不辞而别,重返故土,继续耕种。
在农村,我的父母是出了名的勤劳——水田里种稻,田埂上植豆。
黎明破晓,父亲便下田割草,将田埂打理得井井有条;母亲则忙于园艺,每逢赶集之日,便携带蔬菜前往市场出售。
家庭的主要收入来源全靠这些田地,因此父母对土地的每一寸都极为敏感。
记得有一次,大伯在家门口种了两棵小树,母亲便勃然大怒,认为大伯侵占了我家的土地。
母亲与大伯争执不下,父亲则为母亲据理力争。此事最终闹到了村里,甚至惊动了乡里的司法部门。前后耗去了十几块钱,而在那时,猪肉的价格仅为七角钱一斤,十几块钱的价值,无疑是沉甸甸的。
无论是邻居多占一锄头地,还是他家牛侵犯了我们的稻田,或是北边的土地遭受了鼠害……这些琐事让父母疲于应对。
更有甚者,邻居家的女人外出打工,赚得数千元。母亲冷嘲热讽:“如果不是在外有了野男人,赚钱怎会如此迅速。”
邻居偶尔听到这些冷言冷语,便会激起怒火,两家因而争吵不休,矛盾不断。
当村里人纷纷建起了新房,父母却因焦虑而夜不能寐,天刚蒙蒙亮便起床制作土砖。他们在过年前就建起了两间土砖屋,用作厨房和客厅。然而,以他们的收入,一年到头都难以支付我们兄妹三人的学费。
每逢开学季,父母只得向亲戚求助,借钱度日。
有一次,母亲去外婆家借钱,泪眼婆娑地哀求外公。
外公叹了口气:“我给你两百块,这个学期的学费是够了。但下个学期呢?”
外公外婆在乡里经营一家南货店,家境相对宽裕。于是,外公鼓励母亲也开一家店。
听从外公的建议,父母在乡里学校门口搭建了一间木板屋,做起早餐生意。
然而,由于缺乏技艺,他们做不出美味的包子油条,生意惨淡。显然,他们可以选择转行,经营南货。
但父母最终放弃了这个念头。当时,开店需要办理各种证件,每月还需缴纳税费。他们算了算,恐怕连税费都难以赚回。
于是,他们决定将木板屋出售。而接手的村民,做起南货生意,竟然赚得盆满钵满。
父母在做任何事时,总是顾虑重重。
一方面,他们没有多少本金,害怕亏损。
另一方面,他们觉得自己能力有限,担心无法成功。
再者,他们认为种地虽然收入微薄,但至少稳当可靠。
父母的恐惧伴随了他们一生,也因此错过了无数机遇。
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开店可以赚取丰厚的差价;外出打工,工作机会多得是。到了九十年代,打工一年的收入,甚至可以是农村种地的数倍。
在山区,承包林地,可以从事木材交易;在集市,可以成为一名屠夫。
父亲在机械城打工时,学会了开拖拉机和修理拖拉机。但他却因害怕没有足够的生意而未购买拖拉机。
事实上,当时村里开拖拉机的人,赚钱容易得多,甚至成为了村里的万元户。
过于谨慎,反而一事无成。父母没有受过多少教育,因此缺乏胆识,最终未能改变自己的命运。
他们勤奋地生活,精打细算,日复一日地忙碌,却始终未能看到财富的曙光。
03 父母五六十岁时,开启了“养儿防老”模式。
岁月如梭,转眼间我们步入了人生的后半段,我和兄长、姐姐们都离开了熟悉的校园,踏上了各自的工作岗位。
家中父母,依旧坚守着那片土地,以农耕为生。
有那么几载,母亲被城市里的好心阿姨邀请,去做起了保姆的工作。
那位阿姨建议母亲,不妨购买一份养老保险——也就是一次性投入几万元,此后便能像正式职工一样享有退休待遇。
然而,母亲紧握着存折,坚决不同意。在她的内心深处,仍旧秉持着老一辈的信念:“养儿防老”。再说,将辛苦积攒的钱交给别人,母亲在感情上实在难以割舍。
要知道,这几万元,是母亲点点滴滴、省吃俭用多年的结晶。
时光荏苒,父母渐渐老去,体力和精力已不允许他们继续劳作,积蓄也迅速消耗殆尽。那么,接下来的日子,只能依靠儿女提供的赡养费度日。如果儿女未能按时给予,或是迟迟不履行责任,父母便会满腹牢骚,四处向亲戚朋友抱怨。
父母对“理财”一窍不通,更不知道“未雨绸缪”的道理。他们只是按照祖辈们传下来的“多子多福”的观念生活。
当父母步入暮年,子女确实有责任赡养。但是,父母的退休与否,对于一个大家庭来说,意义截然不同。
如果父母能够退休,他们便不必看子女的脸色行事,在老年群体中,也算得上是生活层次较高的人。
当然,我们谈论父母陷入社会底层,并非在指责他们,也不是要将他们抛弃,而是以他们为镜鉴,反思自己的人生,避免重蹈覆辙。
无论是70后,还是80后,我们都亲眼见证了父母越努力越贫穷的无奈。这给我们敲响了警钟。
未来,我们要提前规划自己的退休生活,避免给子孙后代增加经济负担。
我们要勇敢地走向经济繁荣的地方,寻找发展的机遇,努力扎根,拓宽视野。
我们要勤奋学习,同时鼓励子孙后代勤奋向学,提升认知水平,增强致富的信心。
我们要学会与人和谐相处,放大心胸,包容他人的不完美。
水流向低地,人则向高处攀登。
成为“高人”,并非指财富滚滚,地位显赫,而是朝着光明前进,登高望远,拥抱更美好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