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清真经》,上清派经系第一经
《上清真经》的问世,催生了道教的茅山上清派,其存思之法,对现代养生实践具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上清真经》概说
《上清真经》的全称是《上清大洞真经三十九章》,亦称《大洞真经》、《三天龙书》、《九天太真道经》或《三十九章经》,是上清派的首要经典。据传,此经在晋哀帝时期由南岳夫人降笔,由杨羲以隶书书写。最初版本仅包含一卷,但后世学者不断增补,现今版本扩展至六卷。卷一名为《诵经玉诀》,概述了修炼的方法;卷二至卷六则包含了三十九章经文。此外,经文后还附有思神法、存思图、咒语以及祝文等内容。
《上清真经》的存思之法
《上清真经》被誉为道家“三奇”之首,代代相传,经久不衰。它声称,一旦拥有《上清真经》,便无需再进行炼丹修道,只需诵读一万遍,即可达到成仙的境界。
该经的第一卷名为《诵经玉诀》,详细阐述了修炼者在进入斋室、入定并诵读《大洞真经》三十九章之前所需遵循的一整套存思礼仪。从第二卷至第六卷,三十九章经文详尽地描述了修炼者进行存思的具体步骤,包括存思五方之气、日月以及二十四星宿。每章都记载了神明的名号、镇守的人体部位及其相应功能。修炼者通过一系列仪式,请求神明发挥其守护作用。在三十九章经文之后,还有结经仪式,只有完成了这一系列步骤,三十九章的存思过程才算圆满结束。
《上清真经》的影响
《上清真经》在《黄庭经》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注重存神之术,强调通过存养神灵和吟咏“宝章”来实践道教的内观之术。它以精思凝想来守护个人的“神”,体现了上清派特有的修炼方法。这不仅构成了道教养生修炼的重要组成部分,也蕴含了古代朴素而模糊的养生科学知识。同时,《上清真经》还带有浓厚的宗教神秘色彩,包括提及的诸神名、存思过程中的精神体验、念咒和佩符等仪式。《大洞真经》所倡导的养生方法,对现代气功健身和治病仍具有参考价值;其所述的存思技巧也对中华民族的传统思维方式产生了潜在影响。此外,《上清真经》作为茅山上清经法系的首部经典,对于研究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宗教史和思想史具有不可忽视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