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老仙术外丹,揭秘天地精华的奥秘。

翊祥国学 2025-04-19 10:39:03

外丹,摄取天地精华的仙术

外丹术源于古代冶炼技术的发展,体现了古人挑战生命极限、与死亡抗争的不懈追求。尽管最终未能实现其目标,但它的实践为化学合成药物的诞生奠定了基础,成为现代化学的先驱。

外丹术概说

外丹术是一种以独特矿石为原料,通过炉鼎烧炼丹砂的技术,旨在通过服用丹砂来追求长生不老。此外,该技术也被用于制造假黄金和白银(即药金和药银),因此这种方术亦被称为“外丹黄白术”。

外丹术的起源

外丹术的起源与人类对永恒生命和成仙的追求息息相关。为了寻求不朽的仙丹,方士们最初在自然界中搜寻,却屡遭挫折。这促使他们转向了“合成制造”的思考。鉴于当时的冶炼技术已相当成熟,方士们认为将炼金术转化为炼丹术是一个切实可行的方案。炼金术主要涉及黄金和白银的提炼,即铅和汞的化合物。由于黄金的不变性,人们认为它象征着不朽;同时,作为原料的汞在炼制过程中会经历颜色变化,从银白色变为黄色、褐色,形成氧化汞等化合物,但进一步冶炼这些化合物又会导致它们分解并重新生成银白色的汞。这一过程暗示了逆转的特性,而长生不老的本质即在于生命的逆转与永续。因此,在多种因素的推动下,外丹术应运而生。

外丹术的发展

炼金术诞生之后,在追求长生不老的强烈诱惑下,众多丹道家基于个人的实践体验或总结前人的智慧,撰写了大量关于金丹的文献。东汉时期的方士魏伯阳,以模拟自然现象为理论基础,借助易经的卦象,创作了《周易参同契》,为炼丹术奠定了理论框架,被后世尊崇为“万古丹经之王”。东晋时期的葛洪在其著作《抱朴子·内篇》中,对是否能够成仙、成仙的方法以及炼丹的具体步骤进行了深入的探讨,这部作品集炼丹术之大成,成为一部里程碑式的巨著。

在汉代,炼丹术士在炼制丹药的过程中,偶尔会发生道士因服用丹药而丧生的事件。道家将这些死亡视为成仙的标志,反而促进了炼丹术的发展。到了南北朝时期,众多士族成员乃至皇帝也纷纷投身于炼丹热潮,导致因服用丹药而死亡的事件频发,引起了炼丹家们的关注。尽管如此,他们并未放弃炼丹,而是积极改良配方,并努力探究其背后的化学原理,从而积累了丰富的化学知识和冶炼技术。然而,到了唐代,因服用丹药导致的死亡案例愈发增多,这使得外丹术迅速走向衰落,取而代之的是内丹术的兴起。直至清代,外丹术几乎完全消亡。

外丹术的原料和设备

外丹术主要采用黄金、汞、铅和铜作为核心原料,而辅助原料则包括所谓的石药,如雄黄、雌黄、砒黄、硫黄、丹砂、碧石、石胆、鹏砂、础砂、矾石、戎盐、硝石等,统称为“四黄八石”。此外,一些中药草如灵芝、茯苓、鸡血藤,以及动物的皮、毛、骨、血等也被用作辅助材料。

外丹术的设备主要包括作屋,即用于实验或生产的厂房;立坛,即设置炉台;炉灶,即用于冶炼的炉子;反应容器;升华器,即用于冷凝的装置;蒸馏器;以及华池,即用于溶解的槽。

炼丹方法

道教炼丹术主要分为火法炼丹和水法炼丹两大类。火法炼丹,顾名思义,是一种涉及冶金过程的无水加热技术,涵盖了煅(长时间高温加热)、炼(干燥物质加热)、炙(局部烘烤)、熔(熔化)、抽(蒸馏)、飞(升华,亦称升)、伏(加热使药物变性)等多种方法。

以丹砂为例,即红色硫化汞,加热后会分解出水银。水银与硫黄结合,会生成黑色硫化汞,再经过加热,它又会升华成红色硫化汞。水银作为一种金属,却呈液态,流动性好,易于挥发,这些特性在古人看来颇为神奇。因此,炼丹家们一直致力于利用这些物质炼制出具有神奇功效的“还丹”,也称为“神丹”。

古代炼丹家在处理金石药物时,既需将其炼制成固体丹药,又需将其转化为液体形态,这一过程被称为水法炼丹。水法炼丹涉及多个步骤,包括化(溶解,有时也指熔化)、淋(用水溶解固体物质的一部分)、封(封闭反应物质,长期静置或埋于地下)、煮(在大量水中加热)、熬(有水的长时间高温加热)、养(长时间低温加热)、酿(长时间静置于潮湿或含碳酸气的环境中)、点(用少量药剂引发大量物质变化)、浇(倾倒溶液以冷却)、渍(用冷水从容器外部降温)以及过滤、再结晶等。

在炼丹术中,运用水法首先需准备一个华池,即一个装满浓醋的溶解槽,并在其中加入硝石及其他药物。例如,黄金的溶解过程,只需将黄金连同药物一起密封于华池内,静置一百天,黄金便会逐渐溶解,转化为“水”状。

0 阅读: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