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梁启超之死:去世前切肾,口不能言,曾被“误诊”

开始说育儿 2022-11-11 13:27:43

医生是一个伟大的职业,他们救死扶伤,为患者减轻病痛。但医学是一个难题,在科学如此发展的今天,还有许多病症无药可医。相信在科学家的不断努力下,未来一定会攻克更多的疑难杂症,造福人类。我国的顶级医院有很多,北京协和医院就是其中之一,早在民国早期,因为技术及经验的缺失,他也曾“误诊”。

这位被“误诊”的病人就是大名鼎鼎的梁启超。1928年,著名学者被送进了协和医院抢救,虽然医生使出了浑身解数,但依然没有抵挡住病魔的侵袭,11月27日晚,梁启超去世。后来梁思成回忆,父亲在死之前切过肾还拔过牙,并且死之前嘴巴里说不出话来。梁思成将父亲和自己的母亲合葬在一起。许多人都说,梁启超的死跟协和的“误诊”有关,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

我们知道梁启超,大多是跟康有为有关。在康有为的提议下,“维新运动”如火如荼,这件事情以后影响了梁启超的一生。由于经验缺乏,“维新运动”还是失败了,为了躲避清政府的处罚,梁启超被迫前往日本避难。辛亥革命爆发后,梁启超回国。但他的理念与当时的革命党有冲突。梁启超主张改良,因此他的一生被后人褒贬不一。

由于自己的言论得罪了不少人,老年的梁思成选择了回天津生活。梁启超经常以“饮冰室主人”自称。意思就是自己对国家和民族深感忧虑,但始终欣喜家国。在天津,梁启超写下了不少文学作品,并且潜心研究起了学问,给后人留下了许多有名的著作。

1924年,梁启超的原配妻子离世。这位原配陪着梁启超走南闯北,在饮食起居上照顾得无微不至。妻子离世后,梁启超的身体就大不如前了。在民国时期,像梁启超这样的大学者如果有病痛那就会成为一个大新闻。看到新闻报道的梁思成及其他亲友这才知道父亲的身体出了问题。但梁启超在家书中从未向他们提起尿血的现象,因为他不想给儿女们添麻烦。

1928年,梁思成和林徽因接梁启超回北京治疗。对于尿血的原因,协和医院表示应该是肾病,需要切除一个肾。梁家的子女大多都留过洋,对西医极为信赖,就同意了医生的手术方案。让他们没想到的是,切除肾脏以后,梁启超的尿血现象并没有好转,失去一个肾的他,反而身体更加虚弱。

这时候,梁思成的弟弟第一次对医院提出了质疑,为何父亲还是尿血,会不会是误诊。协和医院非常重视,毕竟误诊大学者是一件大事。他们又反复诊疗,认为尿血的原因在牙齿。因此梁启超硬生生地被拔了七颗牙,后来他连吃饭都成了问题,但是尿血现象并没有停止。协和又重新诊断,认定这回是胃出了问题,这一次,两家人再也不忍了。

梁启超的子女开始反对协和医院要切除父亲的胃,并要追究责任。这时梁启超对子女说,算了,医生又不是神仙,不可能什么病都能治。梁家子女想给梁启超转院,却遭到了梁启超的拒绝,协和已经是最好的医院,去别的医院就是瞎折腾,算了,我想回家,就算是死也要死在家里。

回家后的半年里,梁启超的身体每况愈下,就连说话都说不清了。在一次抢救后,他的身体突然好转,还能出门和好友们吃饭话家常。但是梁启超心里明白,自己的生命将要走到了尽头。他跟自己的主治医生说,我死后,可以解刨我的尸体,一定要找出病因,将来可以造福人类。主治医师非常感动,尽心为他医治。

1921年1月,梁启超陷入了昏迷,他没有说一句话。突然他睁开眼睛对着床前的子女们微微一笑,就闭上眼睛离开了这个世界。这一年梁启超只有56岁。在他的葬礼上,无数如“徐志摩”一般的学生都纷纷前来吊唁。梁启超的一生是传奇的,后人对他褒贬不一,但不能否认他是著名学者,思想家的身份。

小结:梁思成和原配夫人的墓是梁思成和林徽因亲手设计的,也是他们出校门以后的第一个作品。在那个动乱不安的年代,医院的“误诊”不可避免,毕竟无论是药物还是医学技术都无法和现在的社会比。像梁思成这样的大人物,医院都无可奈何,那些普通老百姓的处境就更为可悲了。

0 阅读:56

开始说育儿

简介:每天解说最新育儿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