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不婚不育保平安”成为社交平台热词,当宠物经济取代亲子经济成为消费新宠,一个无法回避的现实正冲击着传统社会认知——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对婚姻望而却步。
一季度全国结婚登记仅181万对,同比再降8%,这些数据背后是一些年轻人正在面对的困境:有人被房贷压得喘不过气,有人因结婚和彩礼掏空三代积蓄,更多人则在“自我实现”与“家庭责任”的夹缝中进退维谷。
这届年轻人并非不懂浪漫,只是算盘打得比谁都清醒。一套婚房首付动辄百万,一场婚礼开销堪比创业启动金,更别提婚后育儿成本如滚雪球般膨胀。当“有情饮水饱”撞上“无钱寸步难行”,婚姻从人生里程碑异化为奢侈品消费。有网友自嘲:“996加班赚的钱,付完房租只够买自由”,道尽都市青年的生存窘境。而更深层的焦虑,则源自对个体价值的坚守——当社会时钟仍在敲响“三十而立”的催促,年轻人已学会反问:“立的是事业,还是婚姻?”
面对持续低迷的婚育率,多地政府祭出“撒钱催婚”大招。广州白云区南岭村率先甩出“王炸”:2025年起,初婚夫妻最高可领4万元现金奖励,若生育三孩还能再拿6万元生育补助。有些地方更将政策玩出新花样,绍兴上虞区发放千元“幸福礼包”,衢州常山县给25岁以下新婚夫妇直接塞红包,山西吕梁市则在民政局现场发放1500元现金。
这些政策并非广东独有。从四川的婚育消费券到安徽的落户加分,从集体婚礼补贴到“婚登+文旅”一条龙服务,各地正以真金白银重塑婚姻吸引力。有网友调侃:“以前是丈母娘推高房价,现在是政府下场当红娘。”
政策的善意毋庸置疑,但能否提升结婚率也值得研究,广州南岭村规定“婚姻存续不满一年追回奖励”;浙江某地千元礼包被吐槽“不够拍套婚纱照”,有人认为奖励金额与婚育成本的悬殊落差。还有人认为年轻人只是困于高房价、996和阶层固化,几万元红包不过是杯水车薪。
现在结婚不同以前结婚那么简单,彩礼婚宴三金,还有婚房小车等等,杂七杂八加起来可能高达百万之多,而现在的年轻人平均月薪仍在7000元徘徊。有网友直言:“就算奖励4万块,也刚好够买0.5平米婚房”。
这些看似热闹的政策背后,是对人口形势的焦灼。当全国结婚登记数连续九年下跌,当生育率跌破警戒线,当老龄化社会呼啸而来,用经济杠杆撬动婚育市场就成了不得已的选项。但1500元能买来白头偕老吗?4万元能抵消养育成本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据育娲人口研究测算,中国家庭0-17岁孩子的养育成本平均达53.8万元,这点补贴无异于杯水车薪。
要破解婚育困局,或许需要跳出“给钱就能解决”的思维定式。日本“低欲望社会”的前车之鉴警示我们:若不能从根本上改善年轻人的生存环境,任何奖励都只是扬汤止沸。
有些一二线城市几十平米老破就要掏光数十年积蓄,让多少爱情败给房产证?专家建议探索“共有产权婚房”,或许能为“无房不婚”的执念松绑。职场文化更需人性化改革,当“下班后没精力恋爱”成为68.3%青年的常态,推行“恋爱假”“相亲假”或许比现金红包更得人心。
而观念层面的变革同样关键。当女性将“独立”刻入DNA,当男性把“躺平”当作护身符,婚姻早已不是人生的必选项。社会需要接纳这种多元选择——正如法国思想家波伏娃所言:“婚姻不应是女性唯一的天职。”
发钱催婚的政策善意,像一束光照亮了年轻人的困局,却也照出了错综复杂的社会症结。或许真正的破局之道,在于让婚姻回归情感本质:当买房不再是爱的入场券,当生育不必与房贷绑定,当职场不再吞噬恋爱时间,年轻人自会找回“执子之手”的勇气。
红包已备好,但比钱更珍贵的,是一个让年轻人敢结婚、愿结婚的时代。
不好使了欺骗年轻人
骗你彩礼,然后告你强奸,把你送进去还可以赚一笔,岂不是美滋滋!
我信你个鬼你个糟老头子坏得很
都覆盖不了彩礼
这点钱能保证不撤回同意权?不被送进去?
这点钱能填补彩礼、房子的空缺?
背水车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