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隐形霸凌”,正在小学悄悄流行!老师从来不说,但父母要知道

哎呦喂育儿 2025-03-04 17:56:12

大家好,我是哎呀妈。

记得有一次接女儿放学时,她突然抱住我说:“妈妈,我把小雨拉黑了。”

小雨是刚上一年级后认识的第一个朋友,俩人经常在小区的空地里玩。

但有段时间,我发现女儿总闷闷不乐,直到她给我看电话手表的聊天记录:

小雨每天发十几条语音,骂她“穿粉色外套像村姑”“考98分有什么好炫耀”,甚至用脏话羞辱她喜欢的漫画角色。

“她说朋友就是这样相处的,可我觉得喘不过气。”女儿红着眼圈说。

我听完既心疼又后怕。

还好女儿懂得辨别这样的“隐形校园霸凌”,万一她没勇气说出来,误以为这就是“友情”,那后果不堪设想。

毕竟我听闻过不少这样的“霸凌行为”,是如何摧毁一个个天真,憧憬友情的好孩子的。

一、比打骂更可怕的伤害:披着友情外衣的霸凌

北京青少年心理中心的数据显示,遭受隐性霸凌的孩子,抑郁倾向是普通孩子的3倍,而父母发现异常的平均时长竟达11个月。

这种“毒友谊”像慢性毒药,初期不易察觉,却足以摧毁孩子的精神世界。

有些小朋友往往以“好朋友”自居,用“开玩笑”“为你好”当借口,持续否定孩子的外貌、成绩甚至爱好:“你腿这么粗还敢穿裙子?”“整天看书装什么学霸?”

这些话如同钝刀割肉,一点点瓦解孩子的自信。

更阴险的是,他们会用威胁维持控制:“除了我,没人会和你玩。”

长期忍受这种关系,孩子可能出现“习得性无助”:明明成绩优异却觉得自己一无是处,被夸奖时浑身不自在,甚至主动讨好别人。

二、遭遇“隐形校园PUA”,为什么孩子宁可默默忍受不愿说?

1、分不清玩笑和伤害

许多孩子误以为“朋友就是互相贬低”。

就像女儿最初为小雨辩解:“她说话直而已。”

尤其在短视频流行“互怼文化”的今天,孩子更容易混淆“幽默”和“羞辱”的界限。

2、怕失去朋友不敢反抗

“如果揭穿她,我就没朋友了。”这是不少孩子的真实恐惧。

小学阶段正是社交敏感期,有些孩子宁可忍受贬低,也不敢冒着被孤立的危险发声。

3、父母没接住求救信号

当孩子试探着说“同学总笑话我”,有些父母随口敷衍:“人家跟你闹着玩呢。”

甚至责备:“肯定是你太玻璃心!”

这些话如同在孩子心里焊上铁门,既然得不到理解,不如独自吞咽委屈。

三、聪明的父母,都懂得用这三步教会孩子踢开“毒友谊”

其实孩子不是天生懦弱,而是缺乏识破伪装的智慧,以及保护自己的方法。

作为父母,我们不需要24小时盯着孩子交朋友,但必须教会他们三个关键能力:

1. 装一面“照妖镜”:看清什么是真朋友

日常聊天时教孩子识别健康友谊:“真正的好朋友,是会为你的进步鼓掌,还是总挑你的毛病?”

可以用动画片里的情节举例:这些小朋友会指出同伴的错误,但绝不会人身攻击。

和孩子约定“友谊温度计”:如果和某人相处后觉得自卑、焦虑,这段关系就该亮红灯了。

2. 练一颗“硬核心”:拒绝的话勇敢说出口

通过情景模拟训练孩子反击:

“你说我丑?可我觉得自己挺可爱的。”

“你再这样说话,我就去找愿意尊重我的人玩。”

在家和孩子玩“反怼游戏”,父母扮演毒舌朋友,孩子练习用平静但坚定的语气回应。

3. 建一座“安全岛”:让孩子知道退路永远在

明确告诉孩子:“不舒服的关系,你有权随时退出。”

和孩子约定特殊暗号,比如放学时说“今天想吃冰淇淋”,就意识到孩子遇到社交困扰。

定期用轻松的方式了解孩子朋友圈:“你最好的朋友最近夸过你什么?”

如果孩子提到某人总让自己难过,千万别急着评价,而是说:“谢谢你告诉我,我们一起想办法。”

写在结尾:

心理学家温尼科特说过:“孩子必须通过好的关系,才能学会如何建立关系。”

作为父母,我们无法替孩子过滤所有恶意,但可以教会他们:

真正的朋友,不会让你在深夜捂着被子哭;

健康的关系,不需要你折断自己的翅膀;

宝贵的你,配得上所有不带刺的温暖。

愿每个孩子都能在阳光下结交并肩同行的伙伴,愿所有父母都能成为孩子社交迷途时,永不熄灭的灯塔。

不知道今天的话题,你有什么想说的,欢迎评论区分享。

我是哎呀妈,各大平台签约作者,高级家庭教育指导师,心理咨询师,爱写作,爱看书,爱看电影电视剧。育儿这条路,我们一起携手同行,遇见更好的自己❤

注:图片来源网络截图,侵权联删。

12 阅读:3167
评论列表
  • 2025-04-25 09:15

    让你女儿骂回去啊。要是有人打她,让她打回去!

哎呦喂育儿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